《人民網-上海頻道》報導 對科學孜孜以求,對工作精勤奉獻,對學生深情滿懷,對生活積極樂觀,既有男子的堅韌、又有女子的溫婉,認真工作、用心生活,這是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致遠學院院長的徐學敏的生動寫照。她做學問巾幗不讓鬚眉,抓管理用無私的胸懷顯示擔當,為人師在教書的同時更關注「育人」,身兼數職還樣樣出彩。
上海交大副校長徐學敏教授
做學問:用興趣、責任感和事業心撐起一片天
徐學敏是我國培養的最早一批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在接受了上海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培養的本科教育後,1986年赴美留學,並於1991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UIUC)工程熱物理博士學位。2002年,徐學敏回到祖國,入職上海交通大學投入到一線教學與科研工作中。
徐學敏主要從事生物傳熱傳質基礎研究和重大疾病熱物理治療創新技術研究。她在國際上首創的多模態腫瘤熱物理免疫治療技術,通過微創物理治療,原位釋放腫瘤抗原,激發機體抗腫瘤免疫,抑制腫瘤轉移和復發。局部治療,達到全身療效,為惡性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她在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具有很好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IAMBE、AIMBE、ASME多個國際學術組織會士(Fellow),同時還是瑞典皇家工學院(KTH)榮譽博士。她始終秉承科學求實精神,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潛心耕耘三十餘年,為醫工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徐學敏認為,做學問要以興趣為支撐,以責任感和事業心為基礎,敢於攻堅克難、不折不撓。在充滿自信的同時還要謙和大氣,要和同事、隊友們團結合作,相互幫助。在「從0到1」的自主創新過程中,徐學敏帶領團隊知難而進,敢於挑戰,百折不撓,在奮勇拼搏的同時,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和科學的求實精神。漫漫徵程,悠悠歲月,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一步一個腳印地積累與邁進,終於結出了累累碩果。
她建立了基於生物熱和物質輸運理論的計算方法,並依據此方法對生物體中三維空間的溫度場分布進行了準確預測,為腫瘤熱療、熱成像等應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她同時注重基礎理論引領技術創新,面向腫瘤與心血管重大疾病診治需求,積極推動技術轉化與臨床應用。她帶領醫工交叉研究團隊,提出的多模態腫瘤消融治療臨床解決方案,針對百餘名晚期肝腫瘤患者,臨床研究證明有效延長無疾病進展生存期,療效顯著,已形成臨床實施「專家共識」。基於該技術,成功研製多模態腫瘤射頻治療儀器。徐學敏的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她是學科強有力的帶頭人和領導者,我國自主醫療儀器發展的貢獻者。
抓管理:為師生謀福利,為團隊創造條件
除了做學問,徐學敏還身兼數職。先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助理、長江特聘教授、Med-X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僑聯副主席。曾獲上海市領軍人才、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等榮譽。
「研究是一種靜態的活動,它追求絕對的結果,要求嚴謹和一絲不苟;而管理則是動態的過程,是相對而靈活的。」徐學敏自2013年起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主要負責人才培養工作。
她高屋建瓴、頂層設計,為深化上海交通大學的本科基礎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圍繞「立德、好學、樂教」,聚焦專題研究,進一步明晰了學校人才培養主要共識、找準了立德樹人關鍵問題,研究了「學在交大」重點舉措。以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校形成的拔尖人才培養的「致遠模式」廣受讚譽。 「致遠榮譽計劃」面向全校範圍滾動選拔 熱愛科學研究、有志於攀登學術高峰的Top10%學生;組織海內外著名教授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未來科技發展,精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夯實數理基礎、提倡學科交叉、注重能力建設;面向全球範圍聘請最傑出的學者擔任授課教師,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圖靈獎獲得者為學生開啟智慧之光;讓學生進入世界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實驗室,跟隨世界頂尖科學家開展科研訓練,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質,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智慧, 以「大師」孕「未來大師」。 在十年建設「拔尖計劃1.0」獲得全國優異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分層次分主題的謀劃形成了「拔尖計劃2.0」規劃,制定了「七個強化」和「兩個探索」的未來發展框架。近日,教育部在各地各高校申報、專家審議基礎上,按相關工作程序確定了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上海交通大學有6個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入選。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她以「全面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為主線,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強調學術導向,嚴把博士培養過程質控。統籌謀劃、推進、部署落實「博士生名額分配方案改革」「博士生導師考核體系建設」「博士生獎助體系全面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碩士生注重專業培養,應對市場需求。
徐學敏強調交大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充分發掘其創新潛質。自2018年分管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以來,研究發布新時期國際化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兩院、四中心、六舉措並穩步推進。同時,聚焦國際聲譽提升、國際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等問題,通過國際化工作的頂層設計和全局謀劃,服務於學科發展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在堅持「以我為主、聚焦一流、服務大局」的基本原則上,通過發展戰略與具體舉措科學結合,以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格局,主動作為、開拓創新。
領導者要為團隊裡的每一個人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個人發展的空間,也只有每一個人都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個團隊才會取得進步。在她看來,管理其實是一個貫穿著協調、連接和服務的過程,她也十分樂於投入其中,並把這當成一個為集體,為大家做貢獻的平臺。
為人師:「教育就是引導學生追夢」
教學中,徐學敏一直信奉未來無法預知,面向未來的能力卻可以培養。在她看來,所謂精英培養,目標並非簡單地讓學生畢業後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將來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是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未來能夠改變、引領整個社會。
「教育就是引導學生追夢,並賦予他們實現夢想的能力」。徐學敏認為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學,不能只為當下培養人才。或者說,教育永遠是要為未來做準備的,對於上海交通大學來說,也就是更加注重基礎性、通識性。譬如,分子、原子、電子層面,自然科學、理化生是相通的,而數學、計算機則是培養邏輯思維,形成描述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徐學敏認為,高等教育要讓學生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具備前沿問題的探究能力等綜合素質。在日常教學中,她治學嚴謹、高度負責,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實驗設計、數據處理出發,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每一個細節,向自己發問,在不斷的推敲中達到新的高度。她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不斷深化思想內涵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具一定的藝術品味,激發想像,產生創造,更要培養學生擁有堅定理想信念、具備高尚的人格,堅忍不拔的品質。回國以來, 她培養了博士研究生幾十名,辛勤耕耘換來了桃李芬芳,培養博士生畢業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密西根大學、深圳大學、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等國內外著名科研單位繼續開展科研工作。
徐學敏和學生們的關係十分融洽。在同學們眼裡,她是老師,更是朋友。除了每周例會之外,她還經常用電話、簡訊以及郵件的方式和同學們交流。每逢三八婦女節和教師節等節日,她會收到學生們送來的祝福。
在談到如何堅守科研之路,徐學敏寄語青年人要認準一個方向,堅持到底。「身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去追夢,幫助學生具備實現夢想的能力。年輕人就是我們的希望,未來是屬於他們的。同時,我們教育學生,不光是要從學術方面,更多的是要教會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導他們如何做人。」
在專心學校科研教學與管理工作的同時,徐學敏努力承擔一名科學家的社會責任。2015年當選為上海市僑聯副主席(兼職),積極探索並推進「地方僑聯+高校僑聯+校友會」的聯動工作機制,該機制的建立有助於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需求、大學的人才需求與海歸人才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促進三方共同發展拋開繁雜的工作和研究。
剛柔並濟,靜水流深;開拓創新,辛勤耕耘。這就是有匠心的上海交大人徐學敏教授。(徐帆、吳希平、韋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