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記者黑宏偉報導)11月3日,走進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阿克蘇鄉黃渠泉村,湛藍的天空下,遠處的雪山清晰可見,腳下的道路乾淨筆直,一座座民居整齊排列,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村民們都說,與幾年前相比,村裡簡直是大變樣,這離不開李書記他們的辛勤努力。
村民稱讚的「李書記」是新疆友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駐黃渠泉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成。在村「兩委」和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黃渠泉村2019年實現總收入111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8068元,與2018年相比,增加3407元。
強支部 黨建引領促發展
初到村裡,李成發現村「兩委」執行力、落實力不強。他認為,村黨支部是一切村務工作的領導核心,工作執行能力、落實程度強不強,直接影響各項惠民政策能否落到實處。
李成與村「兩委」以思想提升為目標,通過打造個性化學習供給體系,制定教育培訓大綱,繪製崗位能力與培訓課程相適宜的「流程圖」。圍繞積分制考核,建立《關於黃渠泉村「兩委會」、工作隊工作紀律獎勵與處罰的制度》,結合「多崗共評」崗位綜合評定機制,實現「一評多用」,將制度與學習、工作相結合,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
在李成和村「兩委」共同努力下,該村吸納培養了一批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年輕大學生作為村級幹部後備力量。
為改善鄉村環境,駐村工作隊幫助村裡清理、修復路面,鏟掉石頭1000餘噸,運來1200餘噸泥土填補加固路基,在長達10公裡路面上,拓寬人行道。同時購買樹苗20棵、爬山虎1000株、花卉500株,種植在村民圍牆、院落周圍。
村民們熱情被點燃,紛紛參與到整治行動中,每家每戶都規整了自家院落,清理家畜糞便,清理亂堆草垛。通過整治,黃渠泉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興產業 村民腰包鼓起來
黃渠泉村距離城鎮遠,產業結構單一,缺乏致富帶動點。李成與村「兩委」決定通過送就業、送技術、送項目,打通村民致富路。
針對村裡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他們邀請專業機構開展種菜、刺繡、汽修、廚藝等技能培訓,增強村民就業技能,增加村民收入。
得知村民哈德爾·木沙尼有汽修愛好,李成動員他參加汽修培訓,開起了修理鋪,現在光修理電瓶車、摩託車、小農機,日收入就達300餘元。「如今有了一技之長,生活更有奔頭了。」哈德爾說。
為壯大集體經濟,2019年4月,李成引入合作公司,投資600萬元建起了養殖基地,發展貴妃雞等特色養殖。同時,工作隊還與村「兩委」加大冷鏈和一體化產蛋設備的投入,並與各大商超、酒店和餐飲機構聯手,通過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
目前,基地共有4萬餘只雞苗,帶動10餘名村民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每年2萬元左右,增加到10萬元。
「多元產業讓村集體增收,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李成說。
重教育 培育人才拔窮根
黃渠泉村距烏魯木齊市130餘公裡,是個牧業村,全村雖然只有132戶人家,卻是阿克蘇鄉走出大學生最多的村。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李成意識到,發展教育是拔掉窮根的關鍵所在。
村民娜黑瑪·阿力木2019年考上大學在為學費發愁時,得知情況的李成和工作隊,幫她申請到了新疆友好集團的愛心助學金。
哈米提·胡沙因是村裡的困難戶,兩個孩子正上初中,一家人原來住土坯危房。友好集團及時出資3萬多元,幫助他家維修房屋,又購買雞苗100餘只。李成幫他聯繫對接商超,解決銷路。「增加了1萬多元的收入,工作隊還每年給孩子1000多元的獎學金,真是幫了我家的大忙了。」哈米提說。
友好集團每年拿出專項資金在村裡捐資助學,共捐助88名大學生,累計捐出助學金80餘萬元。李成和村「兩委」還鼓勵考上大學的學子寒暑假回村幫教,為村裡的孩子輔導。通過這種傳幫帶模式,把大學夢種在了更多孩子心裡。
「希望通過培養孩子,帶動家庭重視教育,讓教育之光照亮村民脫貧增收之路。」李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