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風採】李成:真抓實幹帶著村民奔小康

2020-12-23 新疆新聞在線網

  新疆日報訊(記者黑宏偉報導)11月3日,走進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阿克蘇鄉黃渠泉村,湛藍的天空下,遠處的雪山清晰可見,腳下的道路乾淨筆直,一座座民居整齊排列,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村民們都說,與幾年前相比,村裡簡直是大變樣,這離不開李書記他們的辛勤努力。

  村民稱讚的「李書記」是新疆友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駐黃渠泉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成。在村「兩委」和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黃渠泉村2019年實現總收入111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8068元,與2018年相比,增加3407元。

  強支部 黨建引領促發展

  初到村裡,李成發現村「兩委」執行力、落實力不強。他認為,村黨支部是一切村務工作的領導核心,工作執行能力、落實程度強不強,直接影響各項惠民政策能否落到實處。

  李成與村「兩委」以思想提升為目標,通過打造個性化學習供給體系,制定教育培訓大綱,繪製崗位能力與培訓課程相適宜的「流程圖」。圍繞積分制考核,建立《關於黃渠泉村「兩委會」、工作隊工作紀律獎勵與處罰的制度》,結合「多崗共評」崗位綜合評定機制,實現「一評多用」,將制度與學習、工作相結合,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

  在李成和村「兩委」共同努力下,該村吸納培養了一批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年輕大學生作為村級幹部後備力量。

  為改善鄉村環境,駐村工作隊幫助村裡清理、修復路面,鏟掉石頭1000餘噸,運來1200餘噸泥土填補加固路基,在長達10公裡路面上,拓寬人行道。同時購買樹苗20棵、爬山虎1000株、花卉500株,種植在村民圍牆、院落周圍。

  村民們熱情被點燃,紛紛參與到整治行動中,每家每戶都規整了自家院落,清理家畜糞便,清理亂堆草垛。通過整治,黃渠泉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興產業 村民腰包鼓起來

  黃渠泉村距離城鎮遠,產業結構單一,缺乏致富帶動點。李成與村「兩委」決定通過送就業、送技術、送項目,打通村民致富路。

  針對村裡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他們邀請專業機構開展種菜、刺繡、汽修、廚藝等技能培訓,增強村民就業技能,增加村民收入。

  得知村民哈德爾·木沙尼有汽修愛好,李成動員他參加汽修培訓,開起了修理鋪,現在光修理電瓶車、摩託車、小農機,日收入就達300餘元。「如今有了一技之長,生活更有奔頭了。」哈德爾說。

  為壯大集體經濟,2019年4月,李成引入合作公司,投資600萬元建起了養殖基地,發展貴妃雞等特色養殖。同時,工作隊還與村「兩委」加大冷鏈和一體化產蛋設備的投入,並與各大商超、酒店和餐飲機構聯手,通過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

  目前,基地共有4萬餘只雞苗,帶動10餘名村民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每年2萬元左右,增加到10萬元。

  「多元產業讓村集體增收,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李成說。

  重教育 培育人才拔窮根

  黃渠泉村距烏魯木齊市130餘公裡,是個牧業村,全村雖然只有132戶人家,卻是阿克蘇鄉走出大學生最多的村。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李成意識到,發展教育是拔掉窮根的關鍵所在。

  村民娜黑瑪·阿力木2019年考上大學在為學費發愁時,得知情況的李成和工作隊,幫她申請到了新疆友好集團的愛心助學金。

  哈米提·胡沙因是村裡的困難戶,兩個孩子正上初中,一家人原來住土坯危房。友好集團及時出資3萬多元,幫助他家維修房屋,又購買雞苗100餘只。李成幫他聯繫對接商超,解決銷路。「增加了1萬多元的收入,工作隊還每年給孩子1000多元的獎學金,真是幫了我家的大忙了。」哈米提說。

  友好集團每年拿出專項資金在村裡捐資助學,共捐助88名大學生,累計捐出助學金80餘萬元。李成和村「兩委」還鼓勵考上大學的學子寒暑假回村幫教,為村裡的孩子輔導。通過這種傳幫帶模式,把大學夢種在了更多孩子心裡。

  「希望通過培養孩子,帶動家庭重視教育,讓教育之光照亮村民脫貧增收之路。」李成說。

相關焦點

  • 武邑縣韓王思公村:「第一書記」李紅展拄雙拐引領村民奔小康
    該村第一書記、武邑縣紀委監委駐韓王思公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紅展拄著雙拐,笑眯眯地看著自己一手策劃出來的民宿樣板間,臉上寫滿了欣慰和自豪,「下個月,等裡頭的配套實施配備齊全,我們的民宿就能開張了!到時候,民宿旁的街道會被打造成美食一條街,遊客們可以品嘗鮮美的農家特色菜,住農家院體驗鄉土民風,既舒適又愜意!」
  • 南疆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 興產業富村民
    南疆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 興產業富村民——記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新疆大學、莎車縣衛健委駐莎車縣墩巴格鄉尤庫日阿依庫勒村第一書記於鵬飛新華社客戶端烏魯木齊7月22日電(記者李志浩)「
  • 蘇家屯區永樂街道 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笑得真甜
    寶相屯村第一書記李科謀(右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互助村和寶相屯村多年來靠發展設施農業,積極拓寬銷售渠道,讓村民從貧窮變得富裕,集體實現致富奔小康。如今,走在小康路上的村民們,對新產品、新知識格外渴求。在區農業農村局的各種政策支持下,他們也開始籌備電商村項目,為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供了強力支撐。
  • ...保小康•第一書記扶貧記②】毛紅領:用釘釘子精神抓扶貧,一錘...
    老人口中的毛書記,就是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駐張北縣代家村第一書記毛紅領。2018年3月駐村以來,毛紅領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按照「抓黨建促扶貧、抓產業促發展、抓鄉風促文明、抓基礎促提升、抓公開促治理」的思路,推進駐在村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兩手抓,激發百姓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村民郝建虎,在北京打拼20多年,並創辦了一家市政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 興文縣委書記陳良雲接受宜賓日報專訪:掛圖作戰 把真抓實幹貫穿始終
    9月17日,宜賓日報頭版刊發《掛圖作戰 把真抓實幹貫穿始終——專訪中共興文縣委書記陳良雲》文章,現全文轉載如下。當前,正值興文轉型發展、決戰決勝全面脫貧奔小康的關鍵期,幹部隊伍工作不細、作風不實、推諉扯皮;工作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以籤批落實籤批,以會議落實會議,工作不具體、不落實;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對工作要求不高等問題現象時有發生。因此,作風整頓活動就是要著力解決這些突出問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第三,作風整頓是服務中心工作、推動地方發展的「金鑰匙」。
  • 三入武邑韓王思公村 駐村書記拄雙拐引領村民奔小康
    該村第一書記、武邑縣紀委監委駐韓王思公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紅展拄著雙拐,笑眯眯地看著自己一手策劃出來的民宿樣板間,臉上寫滿了欣慰和自豪,「下個月,等裡頭的配套實施配備齊全,我們的民宿就能開張了!到時候,民宿旁的街道會被打造成美食一條街,遊客們可以品嘗鮮美的農家特色菜,住農家院體驗鄉土民風,既舒適又愜意!」
  • 興文聚力抓產業 帶領群眾奔小康
    ——記脫貧村順河鎮李斯文村黨支部書記李同珍順河鎮李斯文村黨支部書記李同珍樂學善思,帶領村集體以黨建促脫貧,發掘紅色文化、弘揚孝善鄉土文化、培育淳樸民風,凝聚群眾內生動力,因戶施策夯實脫貧基礎,抓實發展板慄、魚面、油茶特色產業,建設田園花開秀美鄉村,1000多名群眾致富齊奔小康。
  • 楊州:帶著鄉親奔小康
    近幾年來,他利用家鄉適宜茶葉生長的氣候環境和富硒土壤條件,引領鄉親們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帶動當地的貧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溪丘灣鄉甘家坪村,距離集鎮7.5公裡,這裡平均海拔700公尺左右。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曾是巴歸興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十九師師部所在地。
  • 省派樂陵第一書記|王可:與西趙村民一起走好新時代小康路
    2019年4月,王可受組織委派,一頭扎進了魯西北平原上的這座小村莊,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這一紮,也激起了西趙村的激情與活力。一年有餘的時間,這裡變成了村黨支部有戰鬥力,時代新風深入民心,產業項目發展思路清晰,村民口中稱讚的好地方。王可與西趙村民一起走上新時代小康路,步伐堅定。
  • 俯下身子真扶貧,瘠地「繡花」奔小康
    臨近的烏石印象生態園裡,200多名村民在此就業,其中包括30多名貧困戶。(《人民日報》)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攻城拔寨期」,各地都在強調須臾不放鬆,要取得最後的勝利,應求真務實,切忌搞「花拳繡腿」,以便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用真心傳遞溫暖,為貧困群眾送上關愛。
  • 【我是共產黨員】楊栓桃:為村民拔窮根 帶群眾奔小康
    【我是共產黨員】楊栓桃:為村民拔窮根 帶群眾奔小康 2020-09-05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第一書記張冬冬:「戰馬加鞭」奔小康
    2019年10月下旬,中央統戰部選派37歲的張冬冬到了戰馬村擔任第一書記。剛剛翻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當時鎮上的集市都暫時關停了,趕場活動也暫停了,我們在走訪時發現,村裡很多老年人家裡的土雞蛋沒了銷路。」在忙著抓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張冬冬還開始在村裡收購起雞蛋等農產品,然後通過直播、帶到縣城售賣等方式幫助群眾銷售。
  • 「玉米書記」的初心——記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哭泉鎮哭泉村第一...
    原標題:「玉米書記」的初心 開欄語 我們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呼喚每名共產黨員用擔當和實幹書寫初心使命的新時代答卷。即日起,本報特開設「優秀共產黨員風採」欄目,重點介紹我省各領域各戰線湧現出來的優秀共產黨員,充分展示他們擔當作為、艱苦奮鬥、真情奉獻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以學習和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範。   最近一段時間的連陰雨,讓靳康鵬不由得擔憂起來:宜君縣哭泉鎮哭泉村有6個村民小組上千名村民住在山上,如果雨水衝毀通組道路,將影響鄉親們生產出行。為此他時常要去現場查看一番。
  • 大梨樹村:科技加實幹 助力鄉村振興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大梨樹村:科技加實幹 助力鄉村振興遼寧省鳳城市大梨樹村,在奔小康的路上堅持真抓實幹,通過科技加實幹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建設美麗鄉村,讓村裡人過上了連城裡人都羨慕的好日子。
  • 【走黃河兩岸 看脫貧攻堅】「焜鍋書記」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
    走在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尕讓鄉阿言麥村的村道上,空氣裡總瀰漫著一股焦香的饃饃味,一路尋香來到了村民劉永梅家。正在忙碌的劉永梅邊照應著我們,邊燒草灰做著饃饃,旁邊一人忙著打包裝箱,之餘還不斷接聽打進來的電話,不是訂購饃饃的,就是催著送貨的……這個忙的不亦樂乎的人就是村裡的「第一書記」楊培宏,這位第一書記有點 「不務正業」,是遠近有名的「焜鍋書記」。
  • 打出「組合拳」全速「奔小康」 龍巖四級書記來解答
    主題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焦豔 攝 精準幫扶施策,助力脫貧攻堅奔小康 講述人:李建成 龍巖市委書記 1997年,沈騰香同志當選村支部書記,是當時全縣唯一的女村支書,她幾十年如一日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第一責任。沈騰香同志帶領南坑村用行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了村民心中最值得信賴的人,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南坑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建設示範村、「十全十美」鄉村旅遊基地。
  • ...縣委書記張渭:只爭朝夕 真抓實幹 推動涇陽高質量發展一路向...
    12月18日,《鹹陽日報》刊發了中共涇陽縣委書記張渭專訪文章《只爭朝夕 真抓實幹 推動涇陽高質量發展一路向「陽」》。文章中,張渭就認真貫徹市委七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如何推動涇陽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闡述。現將原文轉載如下。
  • 江西空管分局駐村第一書記熊祥國:真抓實幹下基層 扶貧書記「妙...
    根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自2015年8月開始,民航江西空管分局作為江西省派單位,定點幫扶南昌市安義縣長埠鎮江下村,熊祥國便是選派扶貧幹部隊伍中的一員。作為組織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他牢記扶貧工作的迫切性,更明白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深知發掘扶貧特色產業的重要意義。
  • 【脫貧攻堅奔小康】武山縣四門鎮孫白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康宏偉
    武山宣傳網   原標題:【脫貧攻堅奔小康】系列報導之二:四門鎮孫白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康宏偉  【編者按】:2019年以來,武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代表團討論時的重要講話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臨淄陳營村:村民變「老闆」,足不出村奔小康
    「謀呀謀呀謀幸福,奔呀奔呀奔小康,為心中永遠的夢想,家國興旺……」伴隨著一曲《幸福小康》,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陳營村的「夜生活」拉開序幕。「村裡的土地算不上貧瘠,人均2畝地溫飽有餘,但卻支撐不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陳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金華說。「當時年輕人都一門心思想離開這土旮旯,我也跟著村裡人一頭扎進廚具廠當學徒,學技術。」王金龍說。陳營村往北約3公裡就是全國有名的「廚都」——博興縣興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