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國約2000個超過50萬人口的城市裡,海南三亞的常住人口只有78萬,但它可能是過去24個月以來接受紅包額最大的明星城市。
這些紅包,來自於四面八方,甚至由於國外疫情的控制不力,還天降了一個現金大紅包:有出國遊習慣的你,此刻只能在這裡享受沙灘,陽光與更豐富的免稅商品。
但是,最大的紅包絕不是購買力,而是想像力。
全島自貿區的頂層設計,為三亞的未來,打開了腦洞,也創造了分歧與談資。
樂觀的人說,這件事情你怎麼高估都不為過。悲觀的人說,過去10年的教訓歷歷在目,怎麼上去怎麼下來。在北緯18度線,一直活在紅頭文件與政策舌尖上的三亞,就缺乏證明自己的能力,只能在房價周期性的過山車遊戲中,尋找這座網紅城市的存在感。
我覺得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只不過,悲觀的人可能正確,但是樂觀的人贏到最後。悲觀的人,以歷史經驗為藍本,但是樂觀的人選擇過濾掉當下,直奔未來。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來三亞,當時,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可能只有43萬人,今天市中心的鴻洲遊艇中心,那時不過是開發商PPT中的一頁,但是今天畫風已經蔚然壯觀。如果你想出海兜風,那是市區最近的港口,遊艇也不再是門檻極高的旅遊方式。今天的海棠灣,被各種超五星酒店重新塑造,在硬體上秒殺任何旅遊景點,而十幾年前,當我們坐在一個衝鋒艇上,貫穿蘆葦,眼前看到的卻是時不時驚飛的鳥,昏黃的雨季的河水,以及,沙灘上近乎原生態的白色沙子,那才是海棠灣真正的雛形。
在北緯18度,中國只擁有幾座真正的熱帶城市,陵水,樂東,東方等等,三亞是其中的明珠。它的城市生長曆程裡,一直被指責地產過度開發,一輪輪圈地,改變了三亞的海岸線與天際線,但是,我們看到,三亞的基礎設施與城市眼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被高水平地迭代升級,高規格的醫院、學校被建造出來,三亞想成為一個讓人願意住下來而不是候鳥型的城市目標,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
全島自貿區是一個最新的升級時刻。經過十年的發展,三亞的硬體升級,已經抵達高點,藉助於這次制度化的軟體升級,三亞又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風口之上。
二
但是,在此之前,城市的「宿命」必須被突破。
從2015年到2019年,三亞的GDP從436億元升至678億元,人均GDP突破了1萬美金。但是,它的「宿命」是,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也一路走高,最高抵達了73%,增速還有日益加速之勢。
更令觀察者「沮喪」的是,這座城市高達74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投資一直佔據半壁江山,2015年以來,沒有一次低於52%。
需要沮喪麼,該如何看待這兩個數字呢?我的建議是,接受這個現實,同時,突破這個宿命。
突破宿命,靠的不是對房地產進行「休克療法」,人為做小分子,而是做大它的分母,讓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非地產投資短板,長出高個子。
房地產為過去十年的三亞,提供了最好的城市界面美容與稅收來源,未來,它還將繼續為未來十年的三亞,做好自己的角色扮演,它的歷史貢獻與合法性應當被大家認知,認可。
與此同時,自貿大紅包,也從稅收與制度創新的角度在鼓勵海南第二產業的發力,研發、總部、醫藥、物流、港口等,已經明確出現在三亞的正面清單上,它的未來標籤裡,地產、旅遊不會是最亮的底色。
三
人口已經在作出回應。
三亞的小學生在校人口,連續五年增長,2019年已經達到了7.7萬人。
我們通常在評估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時,小學生在校人口被認為是一個活力指標,所謂一個自己會說話的非典型指標,可以覆蓋掉一百個常規指標。
這種小學生在校人口的增長,往往意味著兩件事:其一,一個小學生背後是一個家庭,一個人背後可能是三個人;其二,城市的配套日益完善,讓候鳥度假人群,開始產生常住的需求,城市的生活黏性快速提高了。
今年上半年,三亞的新房均價,已經高達2.5萬元/平米,這個價格不算低,能留下來住的人口,都應該是中高淨值人群。他們的消費,會為這座城市輸出很多購買力支撐。
不過,另一組數字也值得關注。
從2015年開始,三亞市的中學生數量相對穩定在42000以上。2019年,中學生數量達到了44182人,如果加上中專生源,則總數為52000多人。
在校中學生低於小學生人數,可能說明,很多家庭在完成小學後,還是會回到其他地方去上中學。
兩個數字一對比,說明,三亞市在吸引外來中高淨值人口「住下來」的能力方面,還正處在一個蓄勢待發的階段。
也就是說,照這個方向努力下去,三亞市的外來人口紅利,還有未來一段較長時間的釋放周期。
四
在等待自貿區落地的時間裡,三亞市的房地產已經開始被剎車。
今年1-7月,三亞市幾乎沒有一宗住宅用地出讓,85.9%的土地出讓是商辦用地。
三亞是一個嶄新的城市,它的二手房並不發達,近兩年來,新房市場每年的交易面積,大約是二手房市場的4-5倍左右。2020年上半年,三亞新房的平均交易單價,也比二手房略低了將近1000元。
雖然三亞市的住宅供應量,可以由很多歷史上出讓的大盤提供潛在供應量,但是,這種對宅地限流的做法,也為市場上在售的住宅樓盤創造了好機會。
那麼,對於此刻想買房的你來說,宅地出讓的減少,確保了安全墊的增厚,是你聽到的第一個好消息。
五
你聽到的第二個好消息,可能與產業有關。
只有產業與就業,才能讓外來置業人口真正「住下來」。這條主線,既是頂層設計的政治正確,又是三亞發展路線圖的核心,更應該成為買房置業的主邏輯。
作為一個背山臨海的帶裝城市,三亞缺乏足夠大的腹地,它只能向東西兩側發展。
這種地理稟賦,決定了它的城市骨架擴張路徑,過去十年,一條清晰的東進路徑展現在我們面前:從三亞灣向東,鹿回頭,繼而亞龍灣、海棠灣,然後清水灣。
你甚至可以把它總結成幾個代際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會跳出一個代表性的開發商,以及一個樣本級的大盤。
在3.0階段之前,你可以感受到,大家的競賽策略高度雷同,本質上還是在於,首先錨定一個優質港灣,然後講一個度假的好故事,故事從三星開始講起,到達五星,然後是七星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是剛性的,因為詩與遠方就是剛性的。
但是4.0階段,我們絕不能重複之前的故事,全島自貿區的到來,倒逼城市共建者的使命升級,否則只會讓三亞這個城市的未來沿著海岸線重複擴張,還會在它的宿命中越陷越深。
這個4.0階段,可以有兩個看點。
第一,既然東向空間已經受限,不妨西進看看。
第二,產業要成為居住之錨。你的置業邏輯,應該脫胎於此,你的房子,應該被公共配套、產業院所而包圍。
金茂就打算成為這一邏輯下的新生代受益者。它在三亞的西進道路上,精心挑選了崖州灣的南繁科技城,做了一個城市4.0邏輯下的超級大盤,喚名「三亞金茂灣」。
如果你認同這個估值邏輯,你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一張「自貿港時代的三亞超級原始股」。
一般來說,當你乘坐的飛機落地三亞鳳凰機場的前五分鐘,飛機通常會在高108米的觀音聖像前下降高度,並向左側拐彎,很多人的目光會被保佑三亞的那尊聖像所吸引,相信這是不少遊客的慣例。
下一次,你可以往右舷窗看看。機翼的右下方,距離南山風景區8公裡,有一個買入的機會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