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7日電 題:瑤族山鄉遇見「兒時遊戲」
新華社記者盧羨婷、吳思思
跳皮筋、打彈珠、丟沙包……這些「70後」「80後」兒時喜愛的遊戲,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小學校已難覓蹤影,但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小學,這些簡單又有趣的體育遊戲依然盛行,帶給孩子們無限歡樂。
傍晚時分,斜陽穿過山谷,微微照射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弄騰小學的校園裡。全校100多名寄宿生早早吃過晚飯,陸續來到操場上運動。女孩們三五成群圍在一起跳皮筋,伴隨著燦爛的笑容和悅耳的歡笑聲,纖柔的身姿在皮筋間來回跳躍。男孩們更鍾情於球類運動,桌球臺旁圍滿了孩子。教學樓的樓梯拐角處,幾個男孩正蹲在地上打彈珠……
一幕幕場景仿佛穿越回孩子們的父親、母親兒時在此嬉戲的年代。不過,曾經的黃泥地變成了水泥運動場,曾經用石板搭起的桌球臺變成了現代化的標準球檯,曾經的泥瓦房教室變成了漂亮的教學樓。在學校食堂幫工多年的唐苓予從前也在這裡讀書,看著孩子們在校園裡愉快地玩耍,她感慨萬千:「體育活動還是原來那些,但現在校園環境變得好多了,孩子們玩得更舒心。」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國家大力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作為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廣西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一批批涉及教育的「放心工程」「陽光工程」和「民心工程」深入山區,許多鄉村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開車穿行在廣西一些貧困山區,目之所及最漂亮的房子便是學校。在弄騰小學,標準的籃球場幾年前已經建成,地面刷上綠色和紅色的油漆,在崇山峻岭間格外醒目。籃球場旁,兩張藍色的桌球臺整齊排開,拋繡球運動專用球架高高聳立,一批批運動設施豐富了孩子們的課餘生活。
弄騰小學校長韋錦格告訴記者,學校目前只有5個班級、5名教師,雖然沒有專職體育老師,但每個班的班主任會帶著學生們一起運動,保證每周兩節體育課。沒有專業的體育教學,反而激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各種花式跳皮筋、捉人遊戲、跳房子,還有桌球臺前各顯神通的扣殺、削球等,都在孩子們身上展現。
大山深處很難看到「小胖墩」「小眼鏡」的身影,孩子們親近自然,一根橡皮筋、一粒彈珠、一個小沙包、一個皮球,就能給他們帶來無限快樂。韋錦格說,體育運動源於生活、融於生活,推進體育鍛鍊,不必過於追求形式,讓孩子們真正走出戶外,強身健體、愉悅身心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