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明末清初,城頭變幻大王旗,在動蕩的形勢面前,有的人明哲保身,有的人見風使舵,能夠堅持原則、對故主忠心不二的人少之又少,而萊陽人左懋第就是其中之一。
左懋第,字蘿石,出身於萊陽有名的左氏家族(過去萊陽有張、趙、左、宋四大望族之稱),他在明崇禎四年考中進士,踏入仕途。
甲申之變後,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決定採取「聯虜平寇」的策略,派遣左懋第為正使北上燕京,試圖與清方談判。不過,清方已經下決心平定江南,加之使團內部有很多清方的臥底(比如副使陳洪範),左懋第此行不僅無功而且未返,被清方扣押下來。期間,他不接受勸降不接受剃髮,堅貞不屈。
在清軍攻破南京,弘光政權瓦解之後,左懋第心灰意冷,決定以死殉國,最終捨生取義。
關於左懋第這段經歷,《明史》、《明季北略》、《小腆紀傳》中都有記載,《小腆紀傳》的描寫尤其詳細、感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閱讀古籍,在此就不再贅述。
古人都敬仰忠義之士,往往會把他們「神格化」,關公顯靈這樣的神話故事不勝枚舉。而與左懋第相關的,也有一些民間傳說。本文就簡要介紹其中的兩則。
第一個傳說,講述的是左懋第生前的一件奇事。在古人的眼裡,大人物通常都是天星下凡,一般的「鬼怪」在他面前都要低頭。
這則故事記載在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談》當中,大概情節是這樣:左懋第在萊陽老家有一位堂兄弟,家中常有「狐仙」出沒,後者感到煩惱,但有沒有對策,在給京城的左懋第寫家書時,提到了此事。左懋第回復道:「邪不幹正,可善諭遣之。」
奇異的是,左懋第的回信還沒有送到萊陽,「狐仙」卻已經知道了他的意思。於是,「狐仙」在暗中給左懋第的堂兄弟傳話:「公在都諭我使去,我何敢留?」就此離開。事後,回信送到,覽信者無不驚訝。
第二個傳說,則與《三國演義》當中關公索命呂蒙的情節比較相似。
左懋第出使燕京被扣押,至最後的殉難,都與使團中的內奸陳洪範不無關係。陳洪範是武人出身,曾在登萊任職。與左懋第的忠貞不同,陳洪範的座右銘是「有奶就是娘」。他見情形不對,早早就與清方暗通款曲。史稱:「洪範入燕,以江左情實告清,而心賣懋第。」憑藉這番賣力的表現,陳洪範在正式投降後,被清廷封為「侯爵」。
可惜好景不長,順治三年,陳洪範一病不起。《甲申傳信錄》記載說:「(陳洪範將死),亟呼左懋第老爺至,遂死。」此時,距離左懋第殉難只過了一年。而「左懋第索命陳洪範」之說,在當時的民間,也流傳甚廣。
當然,以上兩則傳說都是筆記野史記載,難以稽考。在看似奇幻的故事背後,體現的是古人對明朝忠臣左懋第的敬仰之情。實際上,不僅民間對他尊崇,到了清代中期,乾隆皇帝也對這位明朝忠臣大加褒揚,為他追加了「忠貞」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