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組圖】
隨著我國改革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也由初步階段走向成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此也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50%。此外,伴隨國家財政資源的傾斜力度不斷加大,我國高等教育學校機構的數量也在逐年上升,其中普通高校、研究生培養機構數量逐年穩定增加,造就我國高校機構能夠容納更多的受教育者。但是我國教育資源在高校間分配不均,頭部高校資源傾斜嚴重,造成了嚴重的政策偏斜,是目前阻礙我國高校平衡發展的一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要以現代化建設培養和培訓了大批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並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勢頭和基礎。
政府注重高等教育,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逐年上升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國民水平的提升也就意味著國家經濟科技的發展,目前我國本科學歷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還不到5%,專科和本科學歷的人口佔比只有不到9%。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由此我國對於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加深。
據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快報顯示,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175億元,比上年增長7.74%。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0049億元,比上年增長8.25%。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3464億元,比上年增長11.99%。其中,普通高職高專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4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25%。
政府注重高等教育一方面體現於教育經費數量的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也體現於全國高等教育經費構成中國家投入佔比最重。現階段在全國高等教育經費中的佔比已超過50%,可見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我國高等教育學校建設穩定,數量逐年增多
隨著我國對於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穩定建設,2004年以來,我國普通高校、研究生培養機構數量逐年穩定增加,2019年,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研究生培養單位828個。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50%,高等教育已入大眾化
體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最好的一個指標就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僅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情況,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表明國家為高等教育階段的適齡人口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率。
改革開放以來的前20年,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總體處於穩定增長態勢,1999年擴招以來,高等教育規模增長幅度顯著。201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0%,高等教育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1.6%。
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頭部高校資源傾斜嚴重
雖然我國政府資源在不斷向高等教育傾斜,高等教育接收人數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在高等教育機構內部卻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象。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採取向重點院校傾斜的政策,開始「211工程」、「985工程」等高校建設項目。集群式的高校建設規劃值得稱道,但是通過「985」工程的教育部撥款卻體現了嚴重的政策偏斜。
我國高等教育將持續向前邁進,實現高水平、現代化、創造型的高等教育
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將會繼續向實現高質量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前進。國家將重點建設幾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加強大學之間的支持和寫作;培養模式實現多樣化;實現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整合;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科技研究、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和技術服務等不同層次的研究與開發活動在高等教育系統中形成合理的分工,並與教學相結合,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知識生產體系:創設整體育人環境,使所有大學的質量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同時,我國高等教育也將逐漸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式,成為更加開放的高等教育。未來我國將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更多地利用國際教育資源,來發展和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牌高等學校。此外,國家也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開發創業的能力,使畢業生不僅是就業者,而且成為就業機會的創造者。讓每所高等學校既有時代特徵,在辦學模式、優勢學科、學風校風等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更具創造性。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責任編輯:DF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