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的一個周末,參加了香海慈善基金會組織的一次禪修體驗活動,主題名為不二禪。
有意思的是,要報名這個班,還得參加「入學考試」,試題為一段佛門公案: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講法,常有一老者聽法後隨眾散去。一日眾人退去老人卻站立不動,師乃問曰:立者何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實系一隻野狐,過去迦葉佛在世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
「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結果500世墮為野狐在此山中輪迴,今請禪師代一轉語,以希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點點頭,老者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百丈禪師答云:「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遂得脫野狐之身。
第二天百丈禪師帶領寺中僧眾來到後山,在山洞內以杖挑出一具野狐的死屍,禪師叮囑僧眾依亡僧之禮進行火葬。
故無門禪師曾有頌云:「不落不昧,兩採一賽;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法師要求在報名表裡填寫對此故事的感悟,未通過考試的不予錄取。
提交回答幾天後,就收到了錄取通知,回答的對錯也不知道,也許法師只是以不二之心,普渡眾生。
我雖然對佛教和禪修很有興趣,以前卻從未參加過禪修,也不知道上哪裡去學。傳統的寺院,燒香拜佛的居多,而專門的禪修學院,似乎也不得其門而入。
相反在國外的大學、高科技公司、矽谷,卻有著不少專門的禪修中心,很多名人都有過禪修的經歷,並因此而獲得身心的平靜和自我的提升。比如橋水的創始人達利歐就曾表示:「禪修是我所獲得的任何成功中的最大要素」。而賈伯斯的禪修經歷甚至讓他將禪的極簡主義精神帶到蘋果產品的設計之中。
在我看來,禪修就是一種實證的方法,幾千年以前的佛陀,通過禪修證悟了整個世界的實相,並將他所了解的講述成經文,以期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像他一樣證悟。而對我們這些後學來說,通過經文進行了解,這只是知識層面的學到,而改變身心,進而悟到和證到,必須通過禪修。
禪修是達到證悟的一系列操作方法,這恐怕是不能通過看書和自學來掌握的,必須有過來人給予指點。指導我們禪修的慧申法師說就是一位頗有修為的「過來人」。
慧申法師,1981年生,2005 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系;2006 年從事影視廣告與紀錄片配音工作;2012 年剃度出家,2014 年依止上寬下嚴大和尚,於法門寺受具足戒;願用生命踐行佛法的佛弟子。
(圖:慧申法師)
禪修之前,我是帶著很多疑問去的,比如說禪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證悟到底是證悟了什麼,自己怎麼知道自己證得了?雖然到最後法師也沒有給我們明確的回答,我也知道靠短短兩天想搞明白也是一種奢望。但起碼,通過兩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禪修的七支坐法,安般念,八式動禪,體會了慈心禪等一些入門禪修方法。同學的師兄們大多是和我一樣的初次禪修者,經過兩天的練習,我們竟然也都能堅持一次打坐40分鐘,算是不小的進步,其中一位師兄從來沒有嘗試過雙盤,竟然能在結束禪修時毫不費力地做到,讓她自己也頗為驚訝。
另一方面,讓我印象更深的,是香海禪寺所顯現出來的氣象和格局,和我們看到的99%的寺院都不一樣!
這裡沒有熙熙攘攘的賣各種旅遊紀念品,鮮花香燭的商業街,也沒有煙霧繚繞成群結隊的遊客。寺院裡多的是生機勃勃的各色蓮花和穿著統一禪修服,胸前掛著「止語」胸牌的學員,這裡的氣氛不像寺院,倒像是一所大學,只不過比大學又安靜許多,前來參加禪修的學員都被要求在禪修期間,上交手機,互相之間也練習「止語」,目的是在兩天的禪修期間,儘量多關照內心,和自己對話。
我最喜歡的則是緊挨禪修中心的藏經閣,印象中藏經閣是戒備森嚴,神秘莫測的佛門禁地,只有金庸小說的中的武俠高手才得以偷入盜取《易筋經》。香海的藏經閣則像是一間開放式的圖書館或者書店,木色的書架、落地的玻璃窗,敞亮的照明,明式的桌椅,桌上攤著筆墨紙硯,你隨時可以在這裡靜心抄錄一份《心經》或是《金剛經》,又或是泡一杯香茗,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度過一個輕鬆愉快的下午。可以說,這個藏經閣就和你自己家的書房或客廳一樣舒適愜意,讓你願意在這裡待著。香海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對我們說,如果有人發願閱遍《大藏經》(據說即使每天什麼都不做,只是讀書,最快也得三年才能看完),香海禪寺甚至可以免費為他提供食宿,幫助他成就這個功德。
文章 |薛惟中 (原和訊網副總編輯)
圖片 |青海(部分來自網絡)
編輯 |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