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寶喜歡養驢。
「養驢簡單不費事,而且驢生病少,渾身都是寶。」
作為宕昌縣新寨鄉任家溝村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民,年近五旬的楊平寶種了半輩子地,也拉扯了半輩子毛驢。從他記事起,這個村裡,家家戶戶都養驢。
「10年前,村裡種地、馱糧、拉貨全靠這小毛驢,算是每家的『標配』,要是沒有它,還真不行。」楊平寶說,在他記憶中,村裡養的驢最多的時候差不多有100多頭。
任家溝村地處偏遠,自然條件差,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和花椒種植。但由於耕地面積少,一年下來花椒也收入不了多少,僅靠勞務收入一項,要保證群眾都能如期脫貧還是有些困難。
作為任家溝村村支書,楊平寶說,要想真正擺脫貧困並實現小康, 還是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思慮再三之後,他將目光鎖定到了村裡的傳統產業——養驢。
「近五六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務工。家裡的地也就撂荒了,過去家家戶戶的『標配』毛驢也就越來越少了,基本都'下崗'了。」楊平寶說,但多年的養驢經驗,再加上他各方搜集的一些信息顯示,發展養驢產業不失為帶動大家脫貧致富的一條好路子。
「我們得讓毛驢再『上崗』!」
說幹就幹,2018年7月新寨鄉任家溝新盛達阿膠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當年10月我們開始養殖,當時養驢300頭,主要是德州驢。」楊平寶介紹說,德州驢被稱為「黑驢王子」,出肉率高,驢皮是熬製阿膠的原料。
「最主要的還是這個品種飼養成本低,每頭驢每天的飼料成本差不多就是5—6元。」楊平寶說,唯一的缺點就是生長周期有點長,要一年半才能出欄。
「我們算了一筆帳,養驢收益還是很高,高就高在不僅提供傳統的肉、奶、皮等初級原料,而且深度開發成阿膠等保健產品,這就讓一頭毛驢的『身價』翻了幾番。」楊平寶說,按照目前市場價格來算,一頭毛驢通過賣肉、驢皮、驢奶差不多能收入11500元左右,除去飼料成本和買驢崽的成本,一頭驢的純利潤在3000元左右。
「按照『宕昌模式』的分紅比例,以純收入的70%分紅,人均可分紅2100元。」楊平寶介紹說。
看到了良好的前景,2019年合作社將養殖規模擴大到3032頭,其中肉驢2500頭、基礎母驢(奶驢)500頭。去年年底,合作社出欄了22頭,目前還剩3012頭。
「我們採取集中託管養殖模式,把養驢分散在全鄉具備養殖條件的小莊村、瓦舍頭、明上灣、範家那4個村。」楊平寶介紹說,通過託管養殖的形式,可以使養驢產業輻射全鄉24個村,帶動全鄉貧困戶共計763戶2879人。
今年52歲的王跳跳自從村裡的合作社成立後,就在這兒務工了,主要負責給毛驢餵食,清理圈舍,一個月有3500元的收入。
「沒有啥難度,也不累,放到過去都是每天必須要幹的活兒。」王跳跳說,以前沒有機器,毛驢就頂半個家當,就算人吃不飽,也得從牙縫裡擠出糧食來給毛驢吃,不然它就沒力氣幹活。
「現在它們成了我們的『搖錢樹』,更得精心餵養。」王跳跳邊說邊將手中的一把飼料放到了毛驢嘴邊。
「現在毛驢的銷路問題,政府已經幫我們想好了對策。接下來,我們就是繼續精心餵養,等待出欄賣個好價錢。」楊平寶說,現在村裡還未全面脫貧,但是看著這些再次「上崗」的毛驢,他覺得如期完成脫貧任務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