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西·艾森伯格頂著一頭凌亂的捲髮登上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論壇」。他穿著牛仔褲、球鞋和格子襯衫,禮貌性地套了一件西裝外套。雖然這讓他覺得很熱,整個「創作談」過程中一直在流汗,但他並沒有把外套脫下來。他的的確確就像他常常扮演的那些角色一樣,害羞、木訥、不善交際。
傑西·艾森伯格在上海國際電影節
傑西·艾森伯格10歲開始演兒童劇,13歲就作為替補演員出演百老匯舞臺劇《夏日煙雲》。人們真正認識他要等到大衛·芬奇那部以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為原型的電影《社交網絡》。他憑藉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那一年他27歲。再後來,他出演了《驚天魔盜團2》以及伍迪·艾倫的《咖啡公社》。
《驚天魔盜團2》
艾森伯格沒有八塊腹肌,走路有點駝背,語速快得讓人跟不上,但這並不影響他得到導演的垂青和觀眾的喜愛。他常常自嘲說:「大概因為我的外貌在普通宅男裡太常見,所以在美國演員裡顯得尤其顯眼吧!」
在《社交網絡》裡,艾森伯格詮釋出了扎克伯格的天才和自負。他們甚至在外形上也十分相似,都是一頭捲髮,都看上去不修邊幅。扎克伯格的衣櫃裡,都是牛仔褲和灰色T恤。傑西·艾森伯格也好不了哪兒去。「我可能有7條牛仔褲,9件比較好的T恤。我不會太多地關注於穿著,我只想每天穿一樣的東西,這樣頭腦當中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想其他事。」 艾森伯格說。
《社交網絡》
他的頭腦裡都在想些什麼事?
在演員的身份之外,傑西·艾森伯格還是劇作家和小說家。他16歲就開始寫各種劇本,目前已出版《亞松森》《修正主義者》《戰利品》和《我們所有人的一隅》四部作品,其中前三部作品皆自編自演登陸劇院,在美國和英國上演。他長期為重量級文學雜誌《紐約客》和《麥克斯韋尼》供稿,這些作品被集結成小說集《吃鯛魚讓我打嗝》。這本書在去年出了中文版。
《吃鯛魚讓我打嗝》其實是一個9歲男孩為12家餐廳寫下的點評,點評內容事無巨細,既包括就餐環境、食物飲品、服務態度,也包括餐前餐後一樁樁重要的小事,以及他的單身媽媽或好朋友馬修的表現。他敏感早熟,好像是「皇帝的新裝」裡那個道出真相的小孩。
《吃鯛魚讓我打嗝》
在這次「創作談」的開始,艾森伯格先朗讀了小說裡的兩段內容。他一邊朗讀一邊點評自己為什麼會冒出來這樣那樣的靈感:有一些靈感來自於他童年的真實經歷,有一些靈感來自於他正在拍的電影。他每時每刻都在尋找故事。
很多人都喜歡拿傑西·艾森伯格和伍迪·艾倫作比較。
他們都是猶太人,都享受自導自演,都在拍電影之餘寫寫書,說話都像機關槍,都喜歡自嘲和調侃世界。
更有趣的是,伍迪·艾倫的電影《咖啡公社》找了傑西·艾森伯格演男主角,伍迪·艾倫特有的囉嗦、不得志的小人物形象,被傑西演繹得惟妙惟肖,神似年輕版的伍迪·艾倫。
當被問起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電影是什麼?傑西·艾森伯格的答案不是《社交網絡》,也不是《咖啡公社》,而是他18歲時拍攝的一部獨立電影《震撼性教育》。他說:「這部電影可能沒有很多人看,但正是因為這部電影裡的表現讓我得到了許多後來的角色。在美國,當演員就像中彩票一樣難。我見過許多有才華的電影人,卻很難得到角色,很難靠演戲為生。在《震撼性教育》之前,我不斷努力,也許只能在一個廣告裡說一句臺詞。是這部電影,讓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一次,傑西·艾森伯格在上海要待10天時間。被問及想見哪位導演,哪位電影人,艾森伯格的回答是,比起與業內人士見面,他更有興趣的是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去認識普通的人。作為猶太人的傑西·艾森伯格,初到上海就去了猶太難民紀念館。在那裡,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她是一位在上海出生長大的女孩,但她對猶太人的歷史了解得比我還多,而且她在以色列學習女權。她是一個非常有趣也非常出色的女性。在中國有14億人,芸芸眾生當中一定有特別出色的人,我很有幸遇到了其中的一些。」
對於艾森伯格來說,真正好的演員,不能執著於獎項、片酬和觀眾的喜愛。真正好的演員,要時時刻刻磨練自己的技藝,同時,在生活中尋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