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柏林在德國的版圖上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位於德國北部的低平原上,平均海拔不到50米,總面積約900平方公裡,人口365萬,是目前德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個人口發展由興旺走向衰落的城市。
柏林發展小史
追溯歷史,柏林在13世紀時原是易北河的一條支流上兩個相互分離的貿易集鎮,於公元1237年才見於文字記載。由於它佔有東西交通及南來北往的有利位置,到17世紀發展成區域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工業革命是推動柏林發展的重要因素。自1795年柏林從英國引進第一臺蒸汽機算起,在短短50年,由於修建了鐵路,數以千計的工廠企業和銀行在城市中聚集,柏林人口由17萬人驟然增加到43萬人。
1871年柏林成為德帝國的首都後,人口再次膨脹,它開始朝著一個世界型城市發展。在發展盛期,平均每隔15-20年柏林人口便一番。20世紀30年代,人口數處於頂峰,達430萬人,是當時世界第三大城市。在此期間柏林不僅是德國最大城市,也是歐洲重要工業,交通及金融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柏林發展的轉折點,在蘇德柏林會戰中,整座城市幾乎被完全摧毀。戰後,柏林由英美蘇法四大國共同佔領,大量居民開始外遷,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搬離柏林。此後,柏林被分割成兩個區域,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首都,而西柏林成為聯邦德國在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被柏林圍牆圍住。城市分裂後,西柏林在聯邦的資助下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根據1950年的憲法,西柏林獲得了一個州的地位。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再度成為新德國的首都。
冷戰時期的柏林A/B面
柏林被劃分為東西兩個區域後,這座城市的發展也展現出不同的一面。自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邊界修築高達4米的「柏林圍牆」後,自東向西的人口流動途徑被切斷了。自此,西柏林被迫依靠聯邦德國其他州及國外補充人口和勞動力。據統計,在冷戰中後期,在西柏林定居的外國人有20多萬,主要來自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希臘等國。
因為西柏林被民主德國所包圍,城市的工業生產遠離原料、燃料產地及消費市場,聯邦德國的廉價電力無法通過電輸往西柏林,於是只能輸入燃料就地發電,導致成本高、汙染嚴重,不利於工業發展。另一方面,柏林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蹟及美的城市景觀,是發展旅遊、商品交易及進行國際交往的理想場所,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到80年代末已成為主導的產業部門,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佔總職工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西柏林商業非常發達,擁有大小商店2萬多家,市中心則更像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繁華的商業大街,川流不息的車輛人流,其間夾雜著威廉皇帝的紀念教堂、動物園、火車站以及高等學府。
東德控制的另一側,由於政府的管制、計劃經濟體制,無論是市場繁榮程度,還是居民收入水平,顯然是比不過西德這一邊。兩者唯一相同的是對於珍貴文物和古建築的重視與保護。
今日柏林現狀
除了原東德地區外,德國一些城市發展比較均衡,柏林更多是政治上的意義。近年來,柏林主打創新經濟,活躍著超過1800家科技創業企業。美國的一些網際網路巨頭接連在柏林布局,為柏林贏得了「歐洲矽谷」的美譽。
但是柏林的問題也不少,最突出的一點是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勞動力後備資源不足。60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的23%而20歲以下的青年和兒童只佔五分之一。
2018年柏林GDP總量約2500億美元,在德國城市中排名第一。如果把這個數據放到中國,大約比蘇州略低,成都略高。在中國660多個城市GDP排名中能進入前八的位次,除了人數不多,足以使其躋身一線城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