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佳是中國運動員成功轉型的代表。說起徐莉佳,外界的第一反應會想到——她是那個在2012倫敦奧運會上為中國拿下首枚帆船奧運金牌的女孩子。彼時徐莉佳的職業生涯達到巔峰,也讓人們開始對一個冷門項目投去關注的目光。而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她一直是中國帆船運動標誌性的人物之一。
不過隨著裡約奧運之後逐漸淡出賽場,徐莉佳的生活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如今打開網上的搜索頁面,鍵入「徐莉佳」三個字 ,你會看到「徐莉佳專訪宋世雄」、「徐莉佳對話陳若琳」……
我們的奧運冠軍變成了一個媒體人?澎湃新聞記者和33歲的徐莉佳聊了聊,聽她講述自己的職場新篇章。
徐莉佳(中)倫敦奧運奪金。一次不成功的手術見到徐莉佳的時候,明顯發現她瘦了,「輕了10公斤,長時間因為沒有訓練、比賽,肌肉會掉。」
徐莉佳的上一場比賽還要追溯到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當時她有嚴重的肩傷,打了封閉帶傷上陣,未能衛冕冠軍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而在外界認為她會就此退役時,徐莉佳還懷揣著一個願望——在33歲的年紀再戰東京,為此2017年6月份她在英國進行了肩部手術。
「不衝著奧運去的話,這個手術可以不做,我就是想再比一次。」時至今日,你還能從徐莉佳口中聽到一些不甘。
但手術並不成功,那之後的幾個月是徐莉佳人生最難熬的一個階段——因為疼痛她沒法正常睡覺,每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要換一個姿勢,更重要的是,曾經徵服過的奧運賽場已然成為了女孩傷痕累累的肩膀上的不能承受之重。
徐莉佳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會。「身體動不了了,感覺很無助也很迷茫。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最熱愛的東西,對於我來說,帆船永遠是第一選擇,我想參加奧運,想去比賽……」這並非徐莉佳人生第一次受挫,這個女孩子一路走來承載了太多的不容易。
她先天聽力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小時候開始學習帆船,教練講述的要領她得比其他孩子花費更多的功夫才能領會。當澎湃新聞記者與徐莉佳面對面交流時,她也會說,「我要看著你的口型才能聽得更清楚,之前網上說我一隻耳朵聽力不好,那是誤傳,其實是兩隻耳朵都不好。」
徐莉佳是笑著說這段話的,正因為經歷得太多,她比很多人都更加堅韌、樂觀。
徐莉佳的個人節目《體壇佳音》。「我的公號是從來不買粉的」2017年下半年,徐莉佳開始嘗試做自媒體《帆船佳音》。
她自己採訪、自己撰稿、自己製作音頻,一晃已經兩年半過去了——為了輻射更多的項目和人群,期間她的個人欄目升級為《體壇佳音》。
翻看徐莉佳的作品,孫海平、王軍霞、韓喬生、鄭賽賽……許多冠軍運動員、冠軍教練和知名體育媒體人都成為了她的採訪對象,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也被這個半路出家的媒體人挖了出來。
「(北京奧運賽前)我們請了一個專做按摩的『老法師』給劉翔就他腳跟的痛點做了一個以痛止痛的按壓來麻醉,那是非常痛苦的辦法。我們四個醫生按著劉翔,讓『老法師』給他按了20多分鐘,他邊按邊叫,滿頭大汗。」
「但即便這樣,上場前因為檢錄花去了45分鐘時間,按壓的『麻醉』效果褪去,劉翔恢復了知覺,比原來更痛了……」
僅僅這一段文字,你就能看出徐莉佳的用心,如今她公號上的文章閱讀量能達到幾萬,微博上的閱讀量更是以幾十萬計算——在體育類公號中,這樣的數據算是相當出色。
徐莉佳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的公號是從來不買粉的。」
自信美麗的徐莉佳。放眼體壇,轉型後做內容產品的運動員不在少數,但像徐莉佳這樣一個人站在最前沿獨力去完成採編工作的頗為罕見。究其原因,徐莉佳坦言:「過去比賽時經常接受採訪,對於記者的工作挺感興趣的,自己也喜歡寫作,就想著能不能去嘗試一下。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做這樣的事情來宣傳推廣帆船和其他體育項目,好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值得一提的是,徐莉佳的自媒體還有英文版,採取月更的形式,主要面向海外讀者。
製作節目中的徐莉佳。退役運動員轉型,我來紀實看上去,徐莉佳的轉型之路已經小有成績,她也表示,儘管自媒體當下還沒有什麼收入,但自己不再迷茫。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慌的時候可能是你不知道你自己未來能做什麼。你清楚自己想做什麼、能走什麼路後,你的心就定了。」
找到突破口的徐莉佳由己及人,也在思考如何給予像自己一樣正在尋求轉型的運動員以幫助。
2019年,徐莉佳以推廣大使身份參與了一項名為「煥新計劃」的公益項目,這是一個旨在幫助國家高水平運動員實現個人可持續發展與職業轉型的公益教育項目。今年6月份,中國香港輕珠寶品牌KKLUE聯手「煥新計劃」推出「探鎖計劃」企業整合實踐項目,徐莉佳成為了首席體驗官。
據徐莉佳介紹,「探鎖計劃」的名稱源於KKLUE去年10月份推出的Unlock探鎖系列,該系列鼓勵人們打破規則、永遠不要為自己設限,解鎖無限可能。
「參與計劃的運動員將以『管理培訓生』的身份參與到企業部門的輪崗中,包括產品的創意和設計、品牌及產品的推廣再到面向客戶終端的銷售等等,運動員需要熟悉品牌運營的整體流程,最終甚至要參與設計屬於自己的作品。」簡而言之,企業將為運動員提供一個環境快速成長,為未來的職業生涯轉型打下基礎。
運動員因為常年封閉訓練,缺乏與外界的接觸,退役後進入職場往往會感到很不適應,徐莉佳認為,能夠提前進行相關的實踐大有裨益。
「現在越來越多機構和企業開始關注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轉型問題,這次我也會以觀察員的身份進行記錄和觀察,在社交媒體上更新。」
這一次參與計劃的全部是女性運動員,徐莉佳表示,這和品牌提倡現代女性的獨立和個性不無關係。
交流中,澎湃新聞記者順便與徐莉佳聊起了此前熱播的女性劇《三十而已》,徐莉佳有些懵,她笑言自己是個異類,「我不追劇、不網購也不遊戲,其實我的視力也不太好,左眼弱視,只有0.2,不能太長時間看東西,每天也就3個小時吧……」
徐莉佳此前一直在海外求學。三所大學,全額獎學金徐莉佳願意把有限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事實上,她從小就養成了這種學習的狀態。
在隊友們逛街的時候,她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看書。熟悉徐莉佳的人也知道,她的英語相當不錯,而背後是這個聽力不好的年輕人付出的不懈努力。
做運動員時徐莉佳一周訓練6天,每天訓練6到8個小時,留給她的完整的學習時間並不多,但她還能做到每天學習英語3到4個小時。
「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去訓練的路上、吃飯前的一會兒都可以用來學習,一天三頓飯,算起來也可以有不少時間了,眼睛疲勞的時候,我就去聽……」這種對於學習的熱愛讓徐莉佳在競技場上不斷前進的同時,學業也所成。
她最先就讀上海交大,又自費上了英國的南安普敦大學,攻讀國際管理專業的碩士,再之後是英國索倫特大學的體育新聞傳播碩士。
「其實一直就想讀體育新聞傳播,南安普敦大學沒有這個專業,所以後來去了同在南安普敦地區的索倫特大學繼續深造,那兒還提供了全額獎學金……」
徐莉佳平靜地訴說著這些年來的求學經歷——三所不同的大學,一個學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你眼前看到的是奧運冠軍徐莉佳,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
徐莉佳和丈夫約翰·艾米特步入婚姻的殿堂。「無論我說多少遍都可以」如今33歲的徐莉佳已為人妻,2016年9月,她與自己的外教英國人約翰·艾米特在英國低調完婚。
在徐莉佳的描述中,丈夫外形上並不那麼帥,「他個子沒有我高,年齡上比我大10歲,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來看,他還有些邋遢,一件有破洞的T恤照穿不誤,有時候鞋子還會扔在枕頭邊上……」
雖然一頓吐槽,但徐莉佳眼中的幸福感,你分明可以看得見。
艾米特從2010年開始帶徐莉佳,幫助她獲得了倫敦奧運會冠軍,兩人的戀情則始於2013年,徐莉佳回憶,「起初只是老師和徒弟的關係,雖然有時候會和他說,『以後要找教練一樣的老公。』但都是熟人間的玩笑。」
但伴隨著長期的陪伴,玩笑話變成了現實。談及艾米特最打動自己的一點,徐莉佳很認真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一直記得他訓練時反覆和我說的話,『如果你沒有聽清楚,那是我的責任,要讓你聽明白,無論我說多少遍都可以』。」
從小聽力不佳的徐莉佳並不太喜歡社交,因為擔心別人的話自己聽不清,又要麻煩別人多說幾遍,她有時候會刻意選擇迴避、一個人獨處。但從艾米特那裡,這個內向的女孩子終於找到了一份內心的踏實與自由。
徐莉佳希望繼續傳播帆船和體育文化。「大眾希望看到什麼內容?」艾米特支持徐莉佳的事業轉型,也體諒她為了工作每個月往返英國和中國。
按照計劃,徐莉佳原本會作為一名媒體記者的身份去採訪今年夏季的東京奧運會帆船項目。
「東京奧運會,國際帆聯有五張媒體記者證針對全球去頒發,我很幸運地申請到了,要去江之島(東京奧運會帆船比賽地)全程採訪,當時想著可以為讀者帶來第一線的帆船賽事報導和故事……」
但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延期,徐莉佳的計劃只能留待來年了,「不想那麼多,當下還是繼續打磨自己的自媒體。」
這是徐莉佳一貫以來的平和與淡定,她清楚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無論是在帆船賽場上摘金奪銀還是轉型做媒體人,徐莉佳都在一步一個腳印。
這個過程中她也在思忖,「『自己想做什麼內容,大眾又希望看到什麼內容』,這中間有時候並不那麼一致,你需要去調整自己。」
近年來短視頻和直播大行其道,後疫情時代直播帶貨更被當作是內容與商業的絕佳組合,其中不少運動員也閃亮登場,一直以文字與音頻為主要傳播手段的徐莉佳是否有所觸動呢?
「總的來說,個人還是更傾向於文字與音頻的形式,這樣能夠更好地把我所看到、聽到的東西記錄下來。」
這是可以預見的回答,個性沉靜的徐莉佳有自己的喜好。她也提到,因為不是一直待在國內,對於直播乃至帶貨的形式並不熟稔,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我想,等到咱們那批參與『探鎖計劃』的運動員設計出自己的作品,我會很樂於為他們去帶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