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戰役中,我國投入大量人力,在軍隊人數遙遙領先,援軍的及時支援完全沒有問題,但這樣也將我們的缺點擴大化。五十年代,我國軍事實力與美軍相比實在是落後,戰場上我軍人數龐大裝備平均下來到每個人手中少之又少,與美軍充足的裝備相比,相差甚遠。戰場上傷員救助,通訊問題等方面都無法與美軍比較很多小夥伴都會問,在雙方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付出如此大的犧牲支援朝鮮呢?從世界觀來說 ,中國是為了全世界人民戰鬥,中國作為大國,維護地區安全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換個角度看,朝鮮地區相當於中國的東大門。如果朝鮮戰敗淪為美國的走狗,,美軍從此以後就在黃海對岸虎視眈眈,五十年代積貧積弱,各方面需要建設的中國,這樣的威脅事關存亡。再加上朝鮮方面的援助請求,中國肯定不能隔海觀望,所以抗美援朝在所難免。
抗美援朝時,雖然我國的軍事硬體設施比不過美國,但是我軍善於實施多種作戰方式相結合,且我國志願軍英勇好戰,戰鬥力因此增強,使美軍在朝鮮戰場深受打擊,曾戰勝無數沙場的麥克阿瑟,甚至揚言在感恩節前就能回國,在這場戰役中接連被擊退,對他的軍事生涯造成了較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韓戰時期,中國的戰鬥力狠狠打擊了聯合國軍的自信,自此無任何國家敢隨意侵犯我國,敵軍的傷亡人數就是證明。查閱相關官方資料可知,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役中的死傷人數高達109萬人,此數據包含犧牲及戰後被俘的士兵,而美軍在此次戰役中損失最為慘重。我國韓戰中首要指揮官彭德懷司令員曾在報告的第二部分說道, 「從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停戰時止,朝中人民軍隊斃、傷、俘敵軍共一百零九萬多人, 其中美軍三十九萬多人」。
距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參戰各國都對參與戰爭的死亡人數做了詳細的考證並統計,各國得出的死亡數據大致相同。其中美國軍隊死亡人數大約達到了5.5萬人,有人對這一數據還心存疑慮,在美軍戰力和武器裝備都極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傷亡數據理應更低才對。在朝鮮戰場上,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死亡人數將近19萬人,人們認為這一數據比較接近真實的歷史了。從物資、人員、武器裝備和作戰環境等方面對兩軍進行比較,美軍死亡5.5萬和中國志願軍犧牲近19萬有很高的可信度。志願軍的死亡人數最初統計結果是15萬,隨著考察統計工作的深入,對在戰場下接受治療時犧牲的志願軍人數也做了數據統計,總共就有約19萬人在韓戰中犧牲。
除了已經被提到的中美犧牲人數的相關數據,關於韓國軍隊的減員數據,也有很多問題還尚未查清。戰損人員統計工作複雜且困難是首要原因,在當時匯報戰鬥情況時假數據滿天飛是次要原因,這場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韓國軍隊被朝鮮打得節節敗退,南韓軍隊想盡辦法逃避責任,總在上報戰況時對士兵的真實減員數據進行瞞報,到了韓戰後半段,面對前來支援的實力強大的美國,韓國軍隊為了從美方獲取更多的戰略儲備,罔顧事實對韓國士兵的死亡人數進行誇大式匯報是常事,一直以來韓國犧牲人數數據備受爭議的原因主要就有以上兩點。現如今最具說服力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的62萬,是在朝鮮戰場上的傷亡人數和被中國志願軍捕獲士兵的人數總和。
美國最擅長的就是偽裝,韓戰上送命的士兵越多,越不利美國的輿論控制,美國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有一些迷惑行為也很正常,在美國的實力下,其他各國也選擇閉嘴不言,但是美國非要拉踩中國就很沒有意思了,我國公開說明,在朝鮮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36萬而美國卻散布留言,說我國傷亡在90萬,這與當時的戰爭情況完全不符合。是非對錯我們不做更多的討論,美國本來就是這場戰爭的挑唆者,還在肆意的討論評價他國實在是有點丟臉,歷史就是歷史,它是相對公平的,不會隨意的就被更改,至於數字是否準確,我們自己來負就行了。
中國出兵朝鮮,究竟有多少人員傷亡,這個答案大家都明白,由於戰場就是個大亂鬥局面,狀況百出,有些無法判斷士兵死活的情況下,數據難以更新,但是利用一些技術手段,給了一個數據作為參考。中國志願軍加入後,我方共損傷18.3萬人,我國一直沒有停止找尋失蹤人口,因此傷亡數據在不斷的完善。其中沒有找到屍體的就有2.56萬人,因傷勢嚴重沒有搶救回來的人數大約有三萬四千八百多。直到現在我國都還在進行犧牲戰士的統計工作,只要有一點消息,都會一直追蹤,盡最大努力讓志願軍的名字重現,得到他們應有的榮譽。
替已經死亡的戰友整理遺體是戰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如何安置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士兵的屍體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時,由於跨國作戰路途遙遠,中國志願軍在後勤補給上難以為繼,隨著戰事發展,傷亡人員不斷增加,志願軍後勤部隊更是忙得焦頭爛額,解決好已故士兵的屍體去處就成了戰場上重要問題之一,大部分運輸部隊都已經有繁重的軍需物資運送任務在身,運送士兵遺體在此種情況下變得尤為艱難,當時的氣溫已經不能再允許屍體被放置太久,為了防止死去士兵的屍體因為放置太久出現問題必須要有所行動。出於多方考慮,一致決定以儘快處理為上,多是就地埋葬,做好相關標記,等戰鬥勝利了再分批進行收斂,主要是為了防止過多堆放在一起未經處理的遺體因氣溫等因素腐爛引起瘟疫,二是對於常把「死者為大」這四字掛在嘴邊的中國人來說,遺體長時間被暴露在地面,還可能會影響軍隊的軍心和士氣。再加上運送士兵遺體會擠兌後勤運送戰備物資的力量,對於急需生活物資和武器裝備的前線志願軍戰士來說,處境就顯得愈發艱難了,因此一部分有著特別突出貢獻的士兵的屍體可能會被運回中國大陸,另外的士兵遺體幾乎都是就地集中掩埋。這聽起來可能讓人覺得冷血,但在那樣的大環境下卻是最佳選擇了。
隨著核時代的到來,發動戰爭已經不像喝水那樣頻繁,發展才是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但是我們並不能放鬆警惕,更應該是致敬那群以血肉之軀抵抗外賊的先烈,沒有他們的拼死付出,我們今天可能也是像中東地區一樣戰火紛飛,犧牲在戰場上的烈士們,是他們捨棄自己寶貴的生命換回我們站起來生活,中國出兵朝鮮戰場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標誌,戰爭的勝利,促進了國內的團結,大漲了國人的士氣。中國已經擁有了自己國產的一系列大型殺傷力極強的武器裝備,各項實力位居世界前列,已經具備防禦和進攻的能力,這盛景與先輩的鮮血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