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
這句捍衛言論自由的名句,很多人認為是出自伏爾泰,但事實上卻是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根據「綜述」了伏爾泰的思想而得出的評論,並且她將這句自己的評論加上了「引號」,讓人們誤以為是她引用了伏爾泰的話,從而使得人們以為這句流傳甚廣的話是伏爾泰的名言。
一句充分闡述了「事實」和 「觀點」的話,卻來自於一個「觀點」而不是「事實」。
事實,意思就是事情的真實情形,是客觀的存在觀點,意思是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對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是主觀上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在劉潤老師的文稿中重複兩遍的一段話:
職業化的基礎,是尊重;尊重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接受不同;接受不同的基礎,是能夠區分事實和觀點。
這是完全不需要解釋的底層邏輯關係,非常清晰的說明了在我們職業化的自我提升中,需要做什麼?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怎麼去做?
就是區分「事實」和「觀點」
我們每天都在接收不同人給我們傳遞的不同的信息,以反映出他們對於某一個相同的或者某些不同的客觀問題的主觀意識,在分清什麼是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觀點之前,我們先不能被任何一個信息而左右了自己的思考,別讓自己的思緒就像河邊的楊柳一樣,隨便一陣風,就搖擺不定。
試著抓住一切機會,在自己的大腦中完成自我覺察,我們對於每一個信息的處理方式,可以被簡化為「接受輸入——自動處理——主動輸出」。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在接受各種信息的輸入。而隨著信息的輸入,我們不僅僅會主動的處理各種接收到的信息,我們還被動的被那些信息影響,形成我們的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左右我們的處理系統,就像各種隱藏的小程序繞過CPU處理就自動安裝在電腦系統中,每次運行某些程序的時候就自動跳出來決定我們的下一步操作;所以,我們在主動和被動中,自動的處理一些我們在意的和不在意的信息。在處理完各種信息之後,我們會選擇主動輸出,而這種主動輸出又會附帶著一些潛意識中的被動程序運行的結果。
當我們明白了「自我覺察」的過程之後,那就可以刻意的練習:從「接受輸入」開始,區別各種輸入的信息究竟是「事實」還是「觀點」;在「自動處理」中,儘可能的用主動的意識關注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基於「事實」的還是來自於自己或者他人的「觀點」的;當我們選擇「主動輸出」時,同樣也是刻意的保證自己輸出的信息是基於「事實」的 「觀點」。
當我們開始給自己建立「自我覺察」的認知體系開始,我們同時也在了解別人的認知體系,知道他們觀點的來源,我們就能更加尊重對方觀點的這個事實:「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想?」「如果我是他,這麼做也沒有錯」「如果我是他,也會這麼選擇」……
分清事實和觀點,在《思維轉換》中找到《雙贏思維》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