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劇院
世界著名劇院一覽
莫斯科大劇院
莫斯科大彼得羅夫大劇院(簡稱大劇院)(俄語: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全名: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театр оперы и балета России,簡稱:ГАБТ),是莫斯科有名的芭蕾舞與歌劇劇院,也是世界十大歌劇院之一。
這是一座乳白色的古典主義建築,門前豎立著8根高15米的古希臘伊奧尼亞式圓柱,巨大的柱廊式正門雄偉壯麗。尤其是門頂上的4駕青銅馬車,由阿波羅神;風格雄偉壯麗,樸素典雅,內部設備非常完善,具有極佳的音響效果。這也是莫斯科的標誌之一。
中央一盞巨大的水晶花藍式大吊燈。當然,演出出水平絕對是一流的,要不怎能稱之為俄羅斯之光,民族珍珠。
演出大廳金碧輝煌,豪華莊重。整個大廳以金色為主調。有6層包廂,高21米,廳長25米。寬26.3米。它除擁有2150個座位外,舞臺可容納1500人的龐大的演出陣容。
劇院歷史
早在1731年,一個來自於義大利的歌劇演出團就把歌劇這種藝術帶到了莫斯科。
1743年,這座城市中才建立起第一個歌劇院,以演出莫扎特的歌劇《蒂託的仁慈》而拉開了帷幕。
18世紀中葉,歐洲大陸風靡義大利歌劇,為了追逐時髦,使當時的皇室貴族享受這種歌劇。
177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命令創建了那時的莫斯科大劇院。後來被大火焚毀。
1780年,劇院由英國人馬多克斯設計建造。早先該劇院以彼得羅夫斯基命名。
1805年劇院再次被大火焚毀。隨後又開始重建,並於1825年開放。1853年因劇院內部設施被燒而停止使用。1856年,卡沃斯將其修復,這時期修復後的該劇院能容納近2000觀眾,舞臺寬度相當於英國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一半。莫斯科大劇院曾三次被焚毀於火災和戰爭。1958年劇院在原有的基礎上大規模地改建,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宏偉的劇場建築之一。
十月革命」以後,大劇院仍然是莫斯科音樂戲劇活動最重要的中心,它一直以擁有最出色的歌唱家和舞蹈家而驕做,大劇院所表演的俄羅斯古典歌劇和芭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儘管在世界範圍來說,它的芭蕾舞團似乎比歌劇團更為著名,也更具實力;但是這裡仍然是俄羅斯聲樂學派最出色的歌唱家們所嚮往的最高殿堂。在大劇院所有的歌劇都是用俄語演唱,偶爾也會有來自國外的知名歌唱家在這裡登臺。
大劇院的製作風格非常傳統,而其演出劇目也完全建立在俄羅斯經典歌劇的基礎之上,以柴科夫斯基,穆索爾斯基,包羅丁,格林卡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為主。一些規模較小的製作,或者是較具實驗性的作品,通常是在與大劇院相對應的小劇院中舉行。
「沒去過大劇院,就等於沒來過莫斯科」
莫斯科人經常對來到莫斯科的外地人和外國人說:「沒去過大劇院,就等於沒來過莫斯科。」因為在大劇院欣賞一場芭蕾舞或者歌劇,不但是一次藝術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榮幸和一次難忘的人生經歷。
一場大劇院演出的普通票價為1500盧布(1美元約合28盧布),同大劇院的顯赫名聲相比,這個價格實在不算貴。大概正因為如此,大劇院售票處總是掛著「票已售罄」的字樣。在莫斯科,通過正常途徑購買到大劇院演出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多數情況下,都要通過「走後門」或者出高價才能買到一張。所以,在俄語裡,通常不說「買票」,而說「弄票」。
大劇院外牆扔留著彈孔
莫斯科大劇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76年,當時它只是莫斯科大公烏魯索夫的私人劇院。由於當時的劇院是木製結構的,在隨後的半個世紀裡,劇院先後兩次發生火災。1825年,當時著名的設計師博維重新設計並主持修建了這座石制的劇院,並且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十月革命時,列寧領導的起義部隊和沙皇的軍隊曾經在大劇院附近的街道展開巷戰,大劇院的外牆上還可以看到當時留下的彈孔。
1941年10月,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德軍的轟炸機在大劇院的上方投下了一顆炸彈,劇院的前廳被炸塌,莫斯科市民們卻用最短的時間修復了大劇院。
芭蕾舞藝術高峰
芭蕾舞藝術誕生在法國,然而,卻是俄羅斯民族把這門藝術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而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則以其輝煌的藝術成就和璀璨的群星而成為世界芭蕾舞藝術王冠上的明珠。
莫斯科大劇院的代表作品 —《天鵝湖》。這部柴可夫斯基的不朽名作已成為世界芭蕾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經典名劇,而《天鵝湖》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和大劇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1877年2月20日,當《天鵝湖》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時,並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1895年,大劇院的舞蹈演員、著名舞蹈家伊凡諾夫和彼季帕又重新編排了此劇,一舉獲得成功。從此,《天鵝湖》蜚聲海內外,被許多國家搬上了舞臺。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天鵝湖》已經有了不下100個版本,但是莫斯科大劇院演出的《天鵝湖》,仍然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經典的版本。1959年和2001年,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家們曾兩度攜《天鵝湖》來中國演出,得到毛澤東和江澤民的親切接見。
藝術的聖殿
莫斯科國立舞蹈學院的阿拉貝特教授評價說,大劇院已經成為莫斯科乃至整個俄羅斯的「名片」,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大劇院的地位絕不亞於克裡姆林宮,「後者是政治的中心,而前者則是藝術的聖殿」。
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
俄語: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
舊 稱:國家歌劇和芭蕾舞藝術院
啟用時期:1860年
指 導:瓦列裡·格吉耶夫 等
劇院歷史
1783年聖彼得堡的大劇院啟用。1836年該劇院按照一個新設計重建。
1849年1月29日一個木結構的、新拜佔庭式的馬戲院在劇院廣場上建成。這個馬戲院也可以擴建為劇院。1859年這個木結構建築被焚毀後,在馬戲院的位置上建成了一座更大的劇院,其舞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觀眾席按照義大利式的劇院呈U形環繞舞臺。這座劇院共可容納1625名觀眾。1860年10月2日這座新劇院啟用。它被以當時皇后的名字命名為馬林斯基劇院。
越來越大的舞臺也促使音樂家編排越來越大型的歌劇,這最後也為芭蕾舞帶來了一場革命。原來的聖彼得堡大劇院在與馬林斯基劇院相比下失去了其效果,其藝術水平也不斷下降。1890年代它被拆除。在原地建造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原來的劇院成員全部被馬林斯基劇院吸收。
2003年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多米尼克·佩羅贏得了為馬林斯基劇院建造一座新建築的比賽。這座新建築將位於老建築邊上。老建築也將翻新。因此估計從2006年秋開始它將關閉14個月。
世界聞名的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的新舞臺2013年5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一場大型音樂會當天在這裡舉行。俄羅斯總統普京為劇院新舞臺揭幕,並觀看了演出。
新建成的劇院裝有最先進的舞臺設備,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分地上7層地下3層,可容納2000名觀眾
莫斯科小劇院
劇院歷史
到17世紀70年代,在俄皇的宮廷中,已經出現了正式的職業戲劇,但戲劇活動真正得到發展,還是在彼得大帝當政,俄國進行改革開放,開始向西方學習之後。
從1731年起,先後有法國和義大利的歌劇團、話劇團,來莫斯科市訪問演出,但當時的莫斯科,還沒有一家官方劇場。
到18世紀50年代,小劇院的前身莫斯科劇團在莫斯科大學內成立,劇團在彼得羅夫斯基劇院同大劇院的前身輪流演出歌劇、舞劇和話劇。
彼得羅夫斯基劇院被燒毀之後,莫斯科皇家劇院的負責人決定在紅場附近,用彼得羅夫斯基劇院的舊址建一座新的劇場,這就是後來的大劇院。同時還買下商人瓦爾金的房子,改建成一個小劇院。這個計劃,很快就實現了。
小劇院在1824年10月14日開幕,大劇院於1825年1月6日開幕,這就形成了一個莫斯科市的皇家劇院網,莫斯科的戲劇生活,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莫斯科小劇院主要上演話劇、歌劇和芭蕾舞劇
主要演出格裡鮑耶陀夫、果戈裡、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和西歐古典劇作,如莎士比亞、席勒等人的作品。
在演出中逐漸形成了現實主義的表演藝術學派,確立了深刻的、生活氣息濃厚的現實主義和熱情的浪漫主義的演出風格。
劇院成立之初,是由著名演員、俄國戲劇藝術中現實主義派創始人希普金等領導的。希普金按照他的創作原則培養了數代俄國舞臺藝術家,故劇院有「希普金之家」之稱,又有「莫斯科大學」之稱。
爾後此劇院即稱為「小劇院」。1838~1840年重建,1947年改建。
作者:孫啟程
指導老師:付曉芳(山東建築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