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平大戰」,這是老女排的勝利,卻不是中國女排的勝利。
今天是電影《奪冠》上映的日子,而郎平和陳忠和兩人都將出現在這部原名《中國女排》的電影中。從老女排時期開始算起,兩人相識已經超過40年,從朋友到對手再到朋友,陳忠和在與郎平的關係中似乎總是處於下風。
「和平大戰」是中美兩隊交鋒的簡稱,是一輪系列賽。從中美兩隊整體交手勝負情況來看,中國女排獲勝次數更多,但郎平卻贏下了天王山之戰,因為美國女排在北京奧運會中擊敗了中國女排。而這場比賽的關注度無疑最高,產生的影響也最大。
同樣是從漳州的竹棚中走出來,郎平和陳忠和為何在多年之後的執教能力完全不同,人生經歷也完全不同,這麼多年一直眾說紛紜。僅從兩人公開資料匯總來看,作為中國女排主教練的陳忠和有三點明顯不如郎平,這也是他帶隊輸掉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的原因。
第一點是陳忠和沒有頂級運動員的比賽經歷。陳忠和是老女排陪打教練出身,身材不高的他被調來模仿日本女排江上由美的扣球,陳忠和很好的完成了這個工作。女排五連冠的光榮中有陳忠和的功勞,但他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訓練場上,而不是真正的賽場上。
郎平除了是中國女排主教練,她還是赫赫有名的鐵榔頭,是賽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世界級主攻手。作為頂尖運動員,郎平對比賽的閱讀判斷遠超陳忠和,並在臨場指揮方面更加敏銳、果斷。球迷發現郎平的球隊總能在落後時追上來,而且追分總是發生在郎平的一次換人或者暫停之後。郎平的靈丹妙藥就是她總能在變換紛亂的信息中切中要害,然後對症下藥。
第二點是陳忠和沒有出過打球和執教的經歷,而這一點正好是郎平的優勢。為了生計,郎平不得不前往義大利女排聯賽打球,並幫助所在的摩納德俱樂部第一次問鼎聯賽冠軍。隨後郎平又成為頂級職業聯賽俱樂部主教練,帶隊獲得歐冠冠軍和聯賽冠軍,並在1996年成為國際排聯頒發的年度最佳主教練。
時代在發展,排球技戰術也在不斷更新變化,以往的一些成功經驗已經不適應當下的訓練要求,而陳忠和在這方面的體會顯然不夠深刻。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陳忠和執教期間女排訓練特別苦,運動量也特別大,隊內主要球員都有傷病在身,馮坤、楊昊、劉亞男,還有傷病最嚴重的趙蕊蕊。
運動員刻苦訓練是必然的,但一味加大運動量而忽視康復理療這種做法不可取,也不科學。以前老女排時期是沒有條件,2000年左右這些名詞已經不新鮮,但國家隊的訓練理論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今天女排的訓練也很苦,但這是相對省隊和聯賽,並且國家隊目前有非常完善的康復保障系統。
第三點就是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郎平的性格中有北京人特有的大氣和開朗,輝煌的運動員經歷讓她無比自信,女排國家隊生涯奠定了她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因此郎平從來不怕困難,也從不認輸。但在國外為錢打球、帶傷上陣經歷以及執教美國女排初期「水土不服」等情況都讓郎平學會了和不同的球員打交道,明白了必須變通的道理。
陪打教練和球員都是中國女排的一員,他們的付出同樣值得尊重,但長久以來陳忠和一直渴望證明自己,為「陪打教練」正名。所以陳忠和平時看起來總是笑眯眯的儒帥模樣,但內心極其堅韌也極其好勝。可以這麼說,相較於隊員是不是按照標準動作扣球,陳忠和更關心隊員能不能下球,只要能下球怎麼都行。
在中國女排隊史上,像郎平的這樣在主教練僅此一位,她個人的經歷和作為女排主帥的優勢無人能及。因此她能兩次將中國女排帶上奧運領獎臺,並贏下被稱為「宿敵」之爭的「和平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