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別稱「中國科技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遊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市;西接德陽市的羅江區、中江縣、綿竹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綿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中國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 ,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 、成渝經濟圈七大區域中心之一 ,獲得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杜拜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綿陽市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今天我們來聊聊綿陽市的八大名人,希望能對要了解綿陽市的朋友有所幫助。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趙蕤
趙蕤 (ruí),字太賓,號東巖子。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趙蕤的代表作為《長短經》 ,又叫《反經》。《長短經》成書於開元四年 (公元716年),共九卷 64 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雜家和陰陽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雜揉之書,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記述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為核心;此書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聾發聵,警世懲惡,是難得的謀略全書。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文同墓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永泰鄉文同村,原墓解放初尚存,現墓系1984年7月原址重修,佔地40餘畝,植樹種竹4萬多株,墓呈圓形,高3米,直徑6米,周長18.85米,墓前立碑3通,呈品字形。正中為主碑,碑首橫刻篆書「胸有成竹」4字,碑身刻「故宋文同之墓」6字,左碑刻《文同生平事略》,右碑刻《重建文同墓記》。墓園古樸莊重,四周竹木蔥鬱,環境幽靜,謁墓者絡繹不絕。
涪翁
涪翁,古代醫家名。西漢末、東漢初涪縣(今綿陽市區)人。其真實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詳。據《後漢書郭玉傳》載:「初有老父,不知何處,常漁釣於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內),因號涪翁。」治病不論貴賤,皆全力救治不圖報酬。後傳針術給程高,程高再傳於郭玉,後來郭玉成為東漢時期的一代名醫。涪翁所著《針經》、《診脈法》等,均失傳。
蒙文通
蒙文通(1894--1968),名爾達,字文通,四川省鹽亭縣石牛廟鄉人。我國現代傑出的歷史學家。從二十年代起即執教於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成都國學院、中央大學、河南大學、北京大學、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建國後,任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並先後任成都市人民代表、市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成都市委和四川省委委員。 蒙文通先生在中國古代史及古代學術文化研究領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詣很深,成就甚高。蒙文通先生佛學造詣也很高,據云是朱德老師能海上師的繼承人之一。
尹黙
尹黙,字思潛,生卒年不詳,益州梓潼郡涪縣(今四川省綿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尹默曾遠遊至荊州,跟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尤其精於《春秋左氏傳》。歷任勸學從事、太子僕,教授劉禪《春秋左氏傳》,又任諫議大夫、軍祭酒、太中大夫,是蜀漢當朝的一代學士。
沙汀
沙汀(1904—1992),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楊朝熙,又名楊子青。四川安縣人。 1926年畢業於四川省第一師範。後參加革命工作,與他人合辦辛墾書店。1932年加入左聯,任常委會秘書。抗戰爆發後,在成都協進中學任教,從事文藝界團結救亡工作。1938年赴延安,任魯藝文學系代主任,年底隨賀龍去晉西北和冀中抗戰前線,1940年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下,從事重慶文化界的聯絡工作,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重慶分會負責人。1949年後歷任川西區文聯副主任、西南文聯副主任,西南文協主席,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創委會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主席,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中國作協副主席。全國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嚴震
嚴震(724年-799年7月26日 ),字遐聞,梓州鹽亭(今四川鹽亭)人。唐代中期名臣。嚴震出身世代農家,早年捐財得官,擔任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歷任渝州刺史、鳳州刺史,政績被舉為山南第一,朝廷賜爵鄖國公。建中三年(782年),嚴震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奉天之難」時,嚴震派兵迎接唐德宗入梁州。旋即進封馮翊郡王。他勸課農桑,以供給六師。長安光復後,進位檢校尚書左僕射。隨後,出任興元尹。貞元十二年(795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貞元十五年(799年),嚴震去世,年七十六。追贈太保,諡號「忠穆」。《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補充說明!綿陽市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區。1952年綿陽專區屬四川省領導。1953年,廣漢、金堂、什邡3縣劃歸溫江專區;廣元專區所屬廣元(駐嘉陵鎮)、旺蒼(駐馮家壩)、劍閣、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駐寶輪鎮)等8縣劃入綿陽專區。轄15縣。1958年,遂寧專區所屬遂寧、三臺、蓬溪、鹽亭、潼南、射洪(駐太和鎮)、中江等7縣劃入綿陽專區。撤銷彰明、江油2縣,合併設立江彰縣(駐中壩)。綿陽專區轄21縣。1959年江彰縣改名江油縣。撤銷昭化、羅江2縣,昭化縣併入了廣元縣;羅江縣併入綿陽、德陽、安縣3縣。綿陽專區轄19縣。1970年綿陽專區改稱綿陽地區,地區駐綿陽縣。1976年由綿陽縣析置綿陽市,屬綿陽地區領導。綿陽地區駐綿陽市。轄1市、19縣。1977年將潼南縣劃歸江津地區。綿陽地區轄1市、18縣。1979年撤銷綿陽縣,併入縣級綿陽市。綿陽地區轄1市、17縣。1983年8月,設立德陽市。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3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2縣劃歸德陽市。1985年,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市升為地級市,設立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江油等7縣劃歸綿陽市管轄。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青川、旺蒼2縣劃歸廣元市管轄。撤銷遂寧縣,設立地級遂寧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蓬溪、射洪2縣劃歸遂寧市管轄。1992年10月30日,撤銷綿陽市中區,以涪江中心主航道為界,分別設立了遊仙區與涪城區。2003年7月,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2005年4月4日,綿陽市人民政府機關辦公駐地由涪城區臨園路東段76號遷至高新區火炬大廈。2016年3月20日,安縣撤縣設區並更名為安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