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一般情況下,風口也便意味著機遇,抓住行業的機遇,一躍而起的知名企業家不在少數。
多年前,房地產與網際網路曾被很多人看作是造富的風口行業,不少出身於這兩個領域的人都曾位列富豪榜前列,而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便是網際網路領域中的領先人物之一,不久前,他以3150億的身家登頂中國首富之位。
當然,我國的實體經濟同樣有著不容小覷的實力,有位實體企業家,他坐擁全球20餘座礦山,公司一年的營收超過5000億,很多人將他稱作是中國的「隱形首富」,他就是正威國際集團的創始人王文銀。
其實,王文銀在獲得如此成就之前,也曾經歷過一段艱苦的創業生涯,王文銀出生在安徽的一個農村家庭,因家境頗為貧寒,他從小吃了不少苦,同時,這也練就了他敢於拼搏、不服輸的性格。
大學畢業後,王文銀找到了一份月薪400元的頗為穩定的工作,但沒過多久,他就「厭倦」了這種過於穩定的工作,辭職後,他帶著僅有的幾百元錢前往深圳創業。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到深圳後,王文銀卻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帶來的錢也花得差不多,還曾睡過橋洞,無奈之下,他只好找了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從而餬口。
還好「是金子總會發光」,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終於得到老闆的賞識,成為了總經理助理,又過一段時間,日本日立公司也看中他的能力,給他開出了高薪將他挖走。
1995年時,王文銀已積累了一定經驗與資金,他再度選擇辭職創業,於是便有了正威集團,而正威集團之所以能得以快速發展,離不開關鍵時期王文銀的正確決策。
在非典時期之時,各個行業的發展可用「低迷」二字形容,但王文銀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思路:「非典若是將世界給毀滅,要錢還能有何用?還不若投資買礦。」因而,王文銀便在花下不少資金從全球多地買下不少礦產,待價格上浮之時從而拋售,賺到了不少收益。
當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的銅價出現大跌,很多企業開始拋售銅礦,王文銀再度看準時機選擇抄底購入,而事實證明了,王文銀的這一決策又對了,憑藉著數座礦山,正威集團的資產得以不斷增多。
2019年時,正威國際集團的營收達到了5051億元,位居中國民營五百強企業之中第4位,而王文銀家族所擁有的財富也達到1000億,不過,在國內,王文銀卻有著「隱形首富」之稱。曾有人估算,王文銀在全球擁有的20座礦山的價值或已超過10萬億元。
正威國際集團一年的營收超過5000億元,但直到現在,其仍然未曾上市,而王文銀的千億身家或許也只是外界所窺探到的冰山一角,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