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放眼未來,掌握種源核心,只看重種植規模,那結果就是花農和經銷商要遭受國外育種商的「層層盤剝」,最後這些成本終歸還是要讓消費者買單。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年年歲歲花相似
2020年漸進尾聲,聖誕、元旦、春節等各種節日即將接踵而至,花卉消費也進入旺季。不過,很多消費者徜徉花市會發現,目前,在市場佔主導地位的花卉大部分還都是「老面孔」:玫瑰、康乃馨、百合、蝴蝶蘭、鳳梨、紅掌、非洲菊等。很多消費者並不知道,這些家家習以為常的花卉,其實都是「舶來的洋花」,甚至都是國外早已淘汰的品種。
來自雲南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雲南省花卉種植總面積175.7萬畝,花卉總產值751.7億元,綜合產值572億元,其中鮮切花種植面積25萬畝,產量139.7億支,居全球第一。
但記者了解到,2020年雲南昆明花拍中心單頭玫瑰銷量前10名的品種,從「糖果雪山」「冷美人」「桃紅雪山」到「傳奇」「粉佳人」「蜜桃雪山」,均來自國外育種公司,沒有一個是我國自主產權的品種。
2020年昆明花拍中心各品類最高價的三個品種,「洛神」玫瑰來自荷蘭迪瑞特;「貂蟬」玫瑰來自荷蘭西露絲;「伊洛斯」滿天星來自以色列丹梓,均為國外品種。
根據2010年—2020年昆明花拍中心玫瑰交易品種變化圖,從2010年的582個,到2020年的1446個,大量國外品種進入中國市場。
每賣一枝玫瑰要交1毛錢專利費
種植大國為什麼還要賣「洋花」?
其實,這些所謂的「洋花」並不是搭載飛機輪船運到我國的進口花,甚至都是在我國「土生土長」的花,稱其為「洋花」,只是因為他們有「洋種子」,花農要種花必須「花錢買種」。據記者了解,由於花卉品種受制於人,花農生產什麼花、消費買什麼花,都是外國育種商掌握的。而歐美花卉強國通過向我國引進花卉品種,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向我國花商、花農收取專利費和種苗費。
在北京黃土崗某花卉市場,一位從事花卉銷售10多年的經銷商告訴記者,每賣一枝國外普通品種的康乃馨,需要交納6分錢的專利費,一枝「洋玫瑰」需要交納1毛錢的專利費。「一株百合雖然市場價七八元錢,但其中差不多有3元錢是種苗費。」經銷商告訴記者,「如果要買斷外國育種商一個花卉品種,即便是快要淘汰普通花,那也得10萬元左右。」
新品種市場化是難題
花卉種植大國就不能自己育種嗎?
中國農業大學某教授指出,育種有「兩難」,一是新品種市場化,二是缺少專業的育種企業和基地。
不過,有眼光和危機感的花卉從業者都意識到,種源才是花卉行業的命脈、核心和基礎,堪比花卉行業的「晶片」,只有發展育種,才能謀求將來的發展。
事實上,在我國,自主培育的新品種花卉並非空白。
去年結束的2019北京世園會就展現了中國近年來園藝產業的蓬勃發展。
相關報導顯示,在世園會展出的200多萬株(件)植物中,有2萬多個新品種、新產品。其中一大批都是經自主培育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優質品種。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今,中國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和授權量迅猛增長,年度申請量由2000多件增長到5000多件,年度授權量由900多件增長到2000多件。截至2018年底,中國植物新品種申請量達30488件,授權量達13434件。
可以說,一邊是新品種不斷湧現,一邊是「洋花」仍在源源不斷地搶佔國內市場份額,這正驗證了上述農業大學教授的觀點:新品種市場化之路非常坎坷。
專家認為,育種是百年大計,需要資金、人才、時間、親本資源、政策、土地、法律、商業化等條件,如果不能放眼未來,掌握種源核心,只看重種植規模,那結果就是花農和經銷商要遭受國外育種商的「層層盤剝」,最後這些成本終歸還是要讓消費者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