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詩人友情的趣談中,「旗亭畫壁」這個故事很是有名。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盛唐大名鼎鼎的「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
有一天,這三個年輕人在一處酒家喝酒小聚,聽到外面有梨園女子唱歌,於是打算「一決高下」,看誰的詩被唱得最多。
很快,幾位歌女分別唱了王昌齡的兩首詩和高適的一首詩,這二人在旗亭——也就是酒家的牆壁上,畫了記號。
王之渙面子上有點掛不住了,怎麼沒人唱自己的作品呢?為了挽回面子,王之渙放了「狠話」:「剛才唱歌那幾個歌女,不懂什麼叫「陽春白雪」。最漂亮的那個姑娘,如果唱了我的詩,那才是懂行呢!」
沒想到,這位歌女一開口,正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三人不禁開懷大笑起來。
除了故事裡這三位,他們還有一位好友叫岑參,他們交情深厚,被合譽為「四大邊塞詩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岑參的《送王大昌齡赴江寧》,感受「邊塞詩人圈」裡真摯的情感。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節選
(唐)岑參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
明時未得用,白首徒工文。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裡。
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
……
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
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這首詩是在王昌齡被貶謫江寧,即將去赴任之時,岑參為他寫的餞行詩。這首詩為五言古體詩,每四句押一韻,我們擇其中幾句品讀。
詩的開頭,「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工文。」「寂不語」「悲送君」二詞開門見山,把悲涼憂鬱的氣氛表現了出來。
王昌齡被稱作「七絕聖手」,又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在文壇上聲名斐然,但是仕途屢遭不順。
岑參嘆息王昌齡徒有文採蓋世,卻得不到朝廷重用,可惜了他的經世才華。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裡。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王昌齡赴江寧任,官職非常小,可是卻要跋山涉水幾千裡。
朝廷官員濟濟,唯獨把王昌齡貶去他鄉。這幾句詩,毫不掩飾作者對王昌齡的同情和不平。
在這首詩的最後,岑參向即將遠行的好友留下了這樣的臨別贈言:「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詩人認為王昌齡才華橫溢,雖然不得明主賞識,但就像潛伏的蛟龍、能一舉飛上九天的黃鵠一樣,總有一天可以青雲直上。
「努力加餐飯」這句話引用了古樂府詩《行行重行行》裡的「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意思是,這些都丟開不必再說了,只願你多保重身體,好好吃飯。這句話是作為親近好友之間的真切關懷。
邊塞詩人們大多有過邊塞從軍的生涯,渴望樹立軍功報效國家。可是現實卻是,除了高適年近五十才得到重用,其他人始終仕途坎坷,無處施展才華。
相同的經歷,給了他們相通的心境,讓他們相互理解,成為知己。這樣的友情,堅固而真摯,讓數百年後的我們也不禁為之動容。
古代文人很喜歡約三兩知己,以詩會友。像「邊塞詩人圈」這樣令人羨慕的友情,比比皆是。
當這些「有趣的靈魂」聚在一起,就會碰撞出許多像「旗亭畫壁」那樣的趣事。今天我們來欣賞一幅明代王紱的《山亭文會圖》,感受友人相聚的喜悅。
▲《山亭文會圖》明 王紱
紙本設色 219cm×87.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亭文會圖》描繪了文人雅士們在山間聚會的情景。山道上有二人正在交談,身後一個小童懷抱古琴。他們要去哪裡呢?
沿著山路,左上方就是一座山間涼亭。原來,他們要去參加一場文人雅集。亭中已經有三人圍坐在一起,展開捲軸相談甚歡。
有兩人在他們的身前,正在俯身觀賞巖間溪流。一個書童在他們身後,似乎在準備茶點。
畫面右側有一條小河,河面小舟上,坐著一個赤腳戲水的男子,看樣子是要前來聚會。
在他的左上方以及山亭的正上方,兩處低矮山石之間,有一條山間小路,路上有一位年老男子持杖而來,想必也是赴會吧。從各個方向趕來的友人,齊聚在山亭裡,氣氛愉悅輕鬆。
整個畫面上,崇山峻岭,遮天蔽日,文人們聚會的山亭只佔據了畫面左下角。
在群山環繞中,隱約露出幾座亭臺樓閣。人在山中,完全融入自然,透過畫面,好像能聽到泉聲鳥鳴,聞到花草香氣,令人神往。
這幅《山亭文會圖》的用色很有特點,山石用墨赭染色,讓山體更顯凝重。在樹葉和樓閣的窗稜上,用了明豔的硃砂色,但是沒有破壞畫面的和諧,歷經數百年依然讓我們感受到畫面墨色的濃鬱。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友情是除了血脈親情之外,人們之間最無私的愛意和付出。無論是邊塞詩人的友情,還是文人相惜的情誼,都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摯純潔的情感。有了這樣的情感依託,文化作品才有了溫度,我們的生活也有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