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壇知己:邊塞詩人圈

2021-02-13 東方衛視詩書畫

有關詩人友情的趣談中,「旗亭畫壁」這個故事很是有名。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盛唐大名鼎鼎的「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

有一天,這三個年輕人在一處酒家喝酒小聚,聽到外面有梨園女子唱歌,於是打算「一決高下」,看誰的詩被唱得最多。

很快,幾位歌女分別唱了王昌齡的兩首詩和高適的一首詩,這二人在旗亭——也就是酒家的牆壁上,畫了記號。

王之渙面子上有點掛不住了,怎麼沒人唱自己的作品呢?為了挽回面子,王之渙放了「狠話」:「剛才唱歌那幾個歌女,不懂什麼叫「陽春白雪」。最漂亮的那個姑娘,如果唱了我的詩,那才是懂行呢!」

沒想到,這位歌女一開口,正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三人不禁開懷大笑起來。

除了故事裡這三位,他們還有一位好友叫岑參,他們交情深厚,被合譽為「四大邊塞詩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岑參的《送王大昌齡赴江寧》,感受「邊塞詩人圈」裡真摯的情感。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節選

(唐)岑參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
明時未得用,白首徒工文。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裡。
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

……
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
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這首詩是在王昌齡被貶謫江寧,即將去赴任之時,岑參為他寫的餞行詩。這首詩為五言古體詩,每四句押一韻,我們擇其中幾句品讀。

詩的開頭,「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工文。」「寂不語」「悲送君」二詞開門見山,把悲涼憂鬱的氣氛表現了出來。

王昌齡被稱作「七絕聖手」,又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在文壇上聲名斐然,但是仕途屢遭不順。

岑參嘆息王昌齡徒有文採蓋世,卻得不到朝廷重用,可惜了他的經世才華。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裡。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王昌齡赴江寧任,官職非常小,可是卻要跋山涉水幾千裡。

朝廷官員濟濟,唯獨把王昌齡貶去他鄉。這幾句詩,毫不掩飾作者對王昌齡的同情和不平。

在這首詩的最後,岑參向即將遠行的好友留下了這樣的臨別贈言:「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詩人認為王昌齡才華橫溢,雖然不得明主賞識,但就像潛伏的蛟龍、能一舉飛上九天的黃鵠一樣,總有一天可以青雲直上。

「努力加餐飯」這句話引用了古樂府詩《行行重行行》裡的「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意思是,這些都丟開不必再說了,只願你多保重身體,好好吃飯。這句話是作為親近好友之間的真切關懷。

邊塞詩人們大多有過邊塞從軍的生涯,渴望樹立軍功報效國家。可是現實卻是,除了高適年近五十才得到重用,其他人始終仕途坎坷,無處施展才華。

相同的經歷,給了他們相通的心境,讓他們相互理解,成為知己。這樣的友情,堅固而真摯,讓數百年後的我們也不禁為之動容。

古代文人很喜歡約三兩知己,以詩會友。像「邊塞詩人圈」這樣令人羨慕的友情,比比皆是。

當這些「有趣的靈魂」聚在一起,就會碰撞出許多像「旗亭畫壁」那樣的趣事。今天我們來欣賞一幅明代王紱的《山亭文會圖》,感受友人相聚的喜悅。

▲《山亭文會圖》明 王紱

紙本設色  219cm×87.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亭文會圖》描繪了文人雅士們在山間聚會的情景。山道上有二人正在交談,身後一個小童懷抱古琴。他們要去哪裡呢?

沿著山路,左上方就是一座山間涼亭。原來,他們要去參加一場文人雅集。亭中已經有三人圍坐在一起,展開捲軸相談甚歡。

有兩人在他們的身前,正在俯身觀賞巖間溪流。一個書童在他們身後,似乎在準備茶點。

畫面右側有一條小河,河面小舟上,坐著一個赤腳戲水的男子,看樣子是要前來聚會。

在他的左上方以及山亭的正上方,兩處低矮山石之間,有一條山間小路,路上有一位年老男子持杖而來,想必也是赴會吧。從各個方向趕來的友人,齊聚在山亭裡,氣氛愉悅輕鬆。

整個畫面上,崇山峻岭,遮天蔽日,文人們聚會的山亭只佔據了畫面左下角。

在群山環繞中,隱約露出幾座亭臺樓閣。人在山中,完全融入自然,透過畫面,好像能聽到泉聲鳥鳴,聞到花草香氣,令人神往。

這幅《山亭文會圖》的用色很有特點,山石用墨赭染色,讓山體更顯凝重。在樹葉和樓閣的窗稜上,用了明豔的硃砂色,但是沒有破壞畫面的和諧,歷經數百年依然讓我們感受到畫面墨色的濃鬱。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友情是除了血脈親情之外,人們之間最無私的愛意和付出。無論是邊塞詩人的友情,還是文人相惜的情誼,都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摯純潔的情感。有了這樣的情感依託,文化作品才有了溫度,我們的生活也有了色彩。

相關焦點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同遊
    在這首詩裡,杜甫一上來先寫自己與李白的深厚友情,他說:「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李白經常能寫出精妙絕倫的詩句,就像南朝詩人陰鏗寫得一樣好。陰鏗這位詩人我們今天不太熟悉,他擅長五言詩,聲律上已經非常接近唐代的律詩了,因此杜甫對他非常推崇。
  • 詩壇知己:柳宗元·劉禹錫·韓愈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說到「詩書畫中的詩壇知己」,就不得不提到有著大唐「鐵三角」之稱的柳宗元、劉禹錫和韓愈這三人了。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送別好友劉禹錫的贈別詩《重別夢得》,詩題中的夢得是劉禹錫的字。這首詩寫臨路分別,全詩不著一個愁字,但卻在表面的平靜中蘊蓄著深沉的激憤和無窮的感慨。「二十年來萬事同」,七個字概括了柳宗元與劉禹錫共同經歷的宦海浮沉。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這位聲名遠播的大唐邊塞詩人,就這樣無釐頭地冤死,卒年60歲。王昌齡不僅邊塞詩、送別詩寫得極好,閨怨詩生活詩也小有名氣,尤以善作"七絕"著稱,為人又豁達豪爽,喜交朋友,與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來。
  • 旗亭畫壁: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邊塞詩人的詩歌較量
    唐玄宗時期,同為邊塞詩人的王昌齡、王之渙、高適都在東都洛陽留學,這時候的他們都都還沒有當官,因為互相對對方傾慕所以便約定有機會要小聚一番。在一次冬天,天上下著小雪,三位詩人來到酒樓小酌,忽然看到十幾位梨園弟子聚會,於是三人便悄悄過去看他們表演節目。
  • 詩人棄筆鑄造了戎,寫了一首大漠的詩篇,堪稱邊塞名篇
    唐詩有很多主題,如詠物,山水,邊塞,田園,友誼,愛情等等,唐代著名詩人多寫邊塞詩,成為詩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顯然,沒有《邊塞》的經歷,就不可能寫出形象宏大、基調宏大、內容深刻、體裁豐富、絢麗多彩的邊塞詩。藝術中既有壯美,又有一種積極的生命力,體現了唐代的民族精神。
  • 唐朝四大邊塞詩人告訴你···
    著名詩人出了一籮筐,其中,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岑參,被世人稱為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大唐是真正的天朝上國,每一個讀書人都渴望建功立業。從軍徵戰,立功邊疆,是當時社會的一條主旋律,他們寫出的邊塞詩也是內容廣泛,有從軍的快樂,有徵戍的苦楚,有時豪邁,有時沉鬱,有時浪漫,有時寫實……風格多種多樣,可以說,邊塞詩在唐詩燦爛的星河裡,無比耀眼。
  • 邊塞詩人——高適
    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1] 高適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時年六十二歲,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有文集二十卷。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後人將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宦遊生涯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贈元稹》,據考證,大約作於公元806年,講述了兩人相識相知的過程,今天我們選取前半部分來欣賞一下。詩一開篇,詩人就以自己七年的長安生活,襯託出自己和元稹感情的深厚。他說:自從我離家參加進士考試,到如今做官,在長安已經有七年了。
  • 詩人專欄丨邊塞詩人——岑參
    岑參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了三年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追憶
    乘黃已去矣,凡馬徒區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李白和杜甫,就是這樣的知己,如此知己,人生有幸得一,足矣。「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中表達了這樣的熱切希望。而「詩仙」和「詩聖」相坐論文,也成為後世無數文人一再想像、一再感懷的經典場景,在畫史上也成為一個經典題材被反覆描繪。
  • 《唐之韻》第4集:邊塞詩人(上篇)(視頻+文字版)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得歷史都熱血沸騰。 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蕩,充滿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他們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是後世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它與盛唐詩壇其它佳作一樣,體現了「盛唐氣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折光。——錢鍾書在盛唐這種社會氛圍中,詩人們必然受到感染,他們積極進取的熱情往往表現在描寫邊塞戰爭,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詩歌中。隨著以高適、岑參為主的邊塞詩派的興起,帶著盛唐時代氣息的邊塞詩篇大量湧現,它以高昂的激情,雄健的筆力,嶄新的思想境界,豐富多彩的內容,在盛唐詩壇上放射出異彩。
  •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頎,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事實上,他跟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是好友,邊塞詩是他最主要的創作方向。李頎考中進士後任新鄉縣尉,也許感覺仕途無望,便很快辭官。此後雲遊山水,結交名士,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在《全唐詩》中有李頎詩三卷,上文中《古從軍行》是其代表作之一。
  • 邊塞千陽與中晚唐詩人
    唐朝的疆土日益縮小,原本處於內地的千陽變為邊塞,與吐蕃接壤,成為兩國爭奪的熱土。在國家危亡之際,作為唐朝知識分子的重要群體——愛國詩人,積極參與保衛邊疆,有的入伍,有的遊覽邊城,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詩人姚合,善寫五言律詩,與賈島齊名,風格相近,時人謂之姚賈。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左右,從「隴西公」鎮涇州作記室的姚合來到邊塞千陽,寫《窮邊詞》兩首,其一是:將軍作鎮古汧州,水膩山春節氣柔。
  • 常識 | 邊塞四大詩人有誰?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
  • 常識積累 | 古代文學中的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
  • 史上最令人惋惜,英年早逝四大天才詩人,如果不隕落詩壇將會改寫
    對於中國詩壇上,乃致世界詩壇上,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一,王勃王勃(約650~約676年),山西河津人。天才詩人,初唐四傑之首。他六歲就能夠做文,十六歲考中進士。王勃才華橫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名句。在王勃南下尋找父親,路過南昌滕王閣的時候,揮筆寫下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滕王閣序》,技驚四座。
  •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三位詩人,寫出了邊塞神韻
    國家經常打仗,詩人們就會寫邊疆、寫打仗的事。邊疆打仗寫得多的詩人,被人叫做邊塞詩人,咱們挑三個講,這三個人生活在同一時期,互相認識,還是好朋友呢。王昌齡當過小官。他在37歲考中進士,封了個小官,但小官他也沒當好,中間還被貶過兩次。貶,是發配到更遠的地方,去當更小的官。當官之前,王昌齡最好的邊塞詩已經寫出來了。
  • 高適的一首邊塞詩,只有短短28字,卻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
    王之渙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幼年聰穎、弱冠能文,雖然留世作品不多,卻都是精品,尤其是他的經典之作《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幾乎家喻戶曉。另一位唐代邊塞詩人高適也非常欽佩王之渙的才華,更是很欣賞這首《涼州詞》,有一次閒來無事就附和了一首。下面介紹高適的一首邊塞詩,只有短短28字,卻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唐代:高適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閒。
  • 什麼是邊塞詩?它有何歷史意義,在當時有什麼作用?
    導語:什麼是邊塞詩?它有何歷史意義,在當時有什麼作用?邊塞詩是中國古代詩壇中的一朵奇葩,是古典詩歌題材中不容忽視的一類,從它在文學殿堂中薪露頭角開始,歷來對它的關注便連綿不斷。邊塞詩也歷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邊塞詩指和邊塞相關的詩歌。它包括邊塞戰爭、邊塞生活、邊塞風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