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一下《劍來》文聖一脈五位嫡傳,既為嫡傳,那我們解讀一下他們分別傳的是文聖的哪些思想。
大家都清楚,故事寫到今天,文聖老爺的背景已經出來。
首先《劍來》中有」三四之爭「就是說老秀才和亞聖之間的思想爭鬥,而歷史上的荀子思想也是很針對孟子的。除此之外,文聖神像在書中被移走了,而歷史上的荀子也是沒有進入孔廟中配祀。
大弟子崔巉-事功學
崔巉,文聖大弟子,大驪國師,傳「事功之學」,崔巉與文聖提出事功之學不被認同,因為文聖與至聖先師討論過,認為不可行。(文中有過解釋,記不清是不是和至聖先師討論,但給出的答案是不可行)
事功之學崔巉影分身崔東山說過:
我之宗旨所在,便是將生死、七情六慾這些含糊不清的概念,設置出九條相對籠統的大綱,再細分出三十六種細則,在這綱目之外,還有三條最根本的計算規矩,相互間縱橫交錯,其實就是一座棋盤罷了。人之所想所思,每一個念頭,都在這棋盤上邊枯榮生滅,為何起,為何落,皆是有理依循。
簡單來說就是:
使天下皆出於治,務實而不務虛的。
老二左右 所積而致的成聖之道
左右很為難,大劍仙,劍練的好書讀得更好。左右的路很平穩,文中描述我理解為左右一直在追求「積」,讀書更好,練劍更好,但是左右很為難,因為他認為還不夠好,哪怕13境,哪怕14境。
大戰落幕後,左右獨自坐在城頭上飲酒,老大劍仙陳清都露面後,說了一句話,「劍術高,還不夠。」哪怕是面對這位被阿良敬稱為老大劍仙的定海神針,左右也只回答了一句話,「那就是劍術還不夠高。」
「小齊要我做你的護道人,我沒答應。就像先生當初要我保護小齊,我還是沒答應。自己挑選的腳下大道,要什麼護道人。」
所積而致就道德修習而言,荀子認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聖」。荀子堅持自己的理論的一貫性,認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聖人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也只有經過後天的努力,才能夠成就自己,「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文聖曾問左右「為何不飛升離去?」,並大怒道,「為何藉機不離開這座天下?」
因為左右還有成為自己的「聖」。
老三君倩 有教無類
傻大個,劉十六,君倩,妖族。文聖推崇至聖先師,其餘誰都不服,這裡我認為劉十六是文聖對有教無類的解讀。
只驅龍蛇不驅蚊
文聖對傻大個的一句評價,這裡我認為兩層意思。
1.戰力很高,對小米小蝦懶得出劍。
2.是文聖對劉十六的感慨,本身是妖族,相當於蚊。如今已經成長為只驅龍蛇不驅蚊的存在,也從側面印證有教無類的成果。
猜測本書完結後,劉十六會走有教無類的路。
老四齊靜春 青出於藍
齊先生,有三個本命字,有望立教稱祖。文中文聖有青出於藍的說法,指的就是齊先生。
在小鎮與弟子解讀「當仁,不讓於師」可以看出齊先生走的是青出於藍的路。
讀書人應該尊師重道,但是在仁義道德之前,不必謙讓。齊先生問道:「不必謙讓?修改成『不可』,又如何?」
老五陳平安 外王學說-性本惡
陳平安很明顯,就不多說。
1.陳平安的經歷,小黑炭「賠錢」的經歷,都指的性本惡。
2.另外,小夫子作而論道,說那順序。在書簡湖問心,理解那順序之說,都為陳平安性本惡之說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