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漢族,1949年11月出生,公共管理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城市管理與科技》雜誌編委會委員,曾任北京市公用局計劃處副處長、處長,北京市公用局黨委成員、副局長,北京燃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委員(正局級)。
同濟大學教授、博導,原地下空間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客座研究員、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現任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球城市地下空間研究會理事長等職。
1982年在同濟大學首開【地下空間利用】課程,1991年代表中國參與【東京國際地下空間宣言】的起草與籤署,1993年開啟我國城市(杭州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先河,1992-1994年擔當上海浦東張楊路共同溝(被業界譽為中華第一溝)研究設計技術總監,1995-1997年參與國家住建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研究制定,是國家住建部「九五、十五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的主編,2005-2007年領銜主編《中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導則》,2012-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範》(GB50838-2015/2012)技術主審,2014-2015年配合浙江省人防辦和住建廳及上海市人防辦和規土局完成國家人防辦和住建部聯合下達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協作機制》《城市地下工程安全使用技術規程》、《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規定》《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協作機制研究》等5項課題,2014-2017年配合浙江省和金華市開展《城市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的科研課題+試點工程+技術標準研究;現已累計完成60餘項國家及省市委託的科研諮詢課題,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廣州深圳蘭州等80餘項城市地下空間及人防工程和應急避難場所等專項規劃編研項目,出版《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城市地下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管理》、《城市地下空間安全簡明教程》《建築資料集》(地下建築專題-地下空間規劃主編)等專著7部、發表論文260餘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其他2、3等獎20餘項,已培養碩士/博士生40餘人,是我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設計理論方法與標準、地下空間環境與人體相互作用理論、地下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理論與方法、地下空間環境生態化技術集成應用理論、地下空間使用安全評價方法、地下空間防災誘導標誌的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綜合管廊規劃設計運營管理及兼顧人防、海綿城市地下空間與深隧等方面的先行研究和開拓創新者,國內外著名城市地下空間與人居環境及綜合管廊研究專家。
演講報告題目:
日本城市共同溝建設與運維管理的典型案例解讀
演講報告摘要:
報告系統介紹本人近30年來對日本城市共同溝規劃設計建設及運行維護管理的發展演革、現狀趨勢的調研分析,列舉東京、大阪、橫濱等城市共同溝建設與運維管理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解讀,與國內同行分享日本的成功經驗,並對我國進入新時代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運維的創新發展提出建言。
李春梅女士是新加坡CPG集團CPG諮詢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新加坡規劃師協會會員、新加坡--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協會會員、《中國勘察設計》雜誌專欄作者。
李春梅女士1989年畢業於中國東南大學建築系。工作期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研修城市設計碩士課程、清華大學研修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課程。
李春梅女士擁有26年研究及設計職業經驗。所從事的專業領域為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等。多年來,作為設計總監帶領設計團隊為中國多個城市提供了從新城發展空間戰略、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與建築等多尺度的諮詢服務。
近年,李女士作為公司戰略發展署&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中國城市建設轉型問題&新加坡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者,對中國城市建設熱點,如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園區轉型升級、城市更新等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對新加坡由工業化到國際化的城市化進程的可持續發展經驗,有比較系統的梳理和解讀,憑藉多年積累的經驗,針對中國目前「新常態」,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轉型路徑與策略。
李女士經常受邀到國內專業論壇發表演講,在《中國勘察設計》雜誌開設「獅城觀察」專欄,視線聚焦中國當下城市發展、建設的熱點問題,以國際化的視角並結合國內的實踐,來探討此類問題在中國的解決之道。
教育經歷:
1990-1992,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碩士
1986-1990,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工作經歷:
1. 2015-迄今,臺灣交通主管機關BIM推動諮詢顧問
2. 2015-迄今,繽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3. 2014-2016,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兼任助理教授
4. 2015-2016,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建築及設施群,商務經理
5. 2011-2015,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BIM管理及工程整合中心,經理
6. 1994-2010,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結構正工程師
主持或參加科研項目:
1.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臺北市共同管道BIM設施管理系統建置工作,2015/01-迄今,進行中,計劃主持人
2.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配合捷運路網共同管道工程(信義線)施工階段價值工程研析,2005/01-2005/12,已結題,參與(獲頒感謝狀)
3. 首屆海峽兩岸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運營管理研討觀摩會,主講人, 「 BIM技術在臺北市共同管道運營管理的應用 「,2016/04/27 ~ 29。
發言題目:
臺灣地區共同管道運維管理制度及經驗介紹
報告摘要:
1980年代後期臺北市捷運全面施工,挖斷電信、瓦斯等民生管線及挖路填土堵塞交通等問題紛紛出現,引發廣大民怨,1989年由臺北市長裁示:「…捷運路網與共同管溝共構原則通過…至於共同管溝設置辦法由工務局負責研訂…」,更於 1990.7月通過於工務局新工處設立共同管道科,共同管道工程在臺灣邁入新的紀元。同時,政府部門亦著手積極研擬相關法令條文,配合辦理共同管道相關業務推動。2000年6月臺灣共同管道法公布實施,隨之共同管道施行細則及其他相關子法亦相繼發布,而共同管道工程設計標準也於2003年5月審核通過,至此共同管道工程在臺灣已完全立足。又為積極推動共同管道,臺北市於1993年先行籌措設置25億元共同管道建設基金,供推動共同管道工程之用。此外,在維護管理方面,首在建立標準作業流程與制度,包括管理體系、入廊流程、巡檢流程、維護流程、應急流程、資產管理流程等。此外,亦已開始導入BIMGIS系統至共同管道管理維護系統,期待透過共同管道BIMGIS設施管理系統之建置,提升共同管道設施之可靠度與營運維護效能,以達到延長共同管道設施設備之使用壽命之目標。
閆立勝,男,1980年生人,本科學歷,建築工程管理工程師,機電註冊建築師。現任珠海大橫琴城市綜合管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主要研究綜合管廊、水電、暖通空調等專業領域。目前在珠海市擔任綜合管廊專家,正在申報廣東省地下綜合管廊專家。
先後參與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移交、運營的全過程;從國務院推行PPP模式開始,學習並開始實際參與PPP的項目投標等工作,先後中標珠海西部中心城區綜合管廊,寧夏吳忠綜合管廊等項目;同時編制綜合管廊運營維護管理的制度、規範等。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中探索BIM+3S在綜合管廊項目中的應用。並參與編寫了多項國家、地方有關管廊運營管理的行業標準、制度規範等文件。自2012年起,先後參與編制了《橫琴新區綜合管溝管理辦法》、《橫琴新區共同管溝各條管線一次性入溝費和日常維護費用收費標準核算》、《橫琴新區地下綜合管廊安全保護管理暫行規定》;2014年1月,受國家住建部城建司邀請,參與編寫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管理維護指南(初稿)》;2015年,參與起草了全國首部專門規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珠海經濟特區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條例》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關於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制度的指導意見》;2016年5月開始,參與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廣東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管理規範》的編寫工作,2016年2月受邀參與編制《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標準》。受邀多次大型會議作為演講嘉賓分享綜合管廊運營管理的相關經驗和對未來運營的探討。
工作簡介:
王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廣州市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副總工程師、註冊造價工程師、諮詢工程師{投資}、中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專家,長期從事收費標準的研究,參與國家發改委、建設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制度的指導意見》、住建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指導手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收費標準測算公式研究》等工作。先後主持了廣州大學城、廣州天河智慧城、珠海橫琴新區、鄭州市綜合管廊、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各管線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收費標準的課題研究。其中,《橫琴新區共同管溝各條管線一次性入溝費和日常維護費用收費標準核算研究》榮獲2014-2015年度廣東省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一等獎及2016年度全國優秀工程諮詢成果優秀獎。
演講報告題目: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各類管線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收費標準的研究」
演講報告摘要: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收費標準計算依據、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收費標準測算公式(暫行)、綜合管廊有償使用收費標準案例。
高復先,中共黨員,大連海事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我國信息化專家,自1993年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待遇。長期從事信息系統教學、科研和開發工作,致力於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是信息資源規劃和基於信息資源規劃頂層設計的首創者、倡導者和實踐者。2011年中國信息協會評選為「中國信息化十大推動人物」。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數據中心專家顧問團專家、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高級專家、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專家委員會系統工程與大數據首席專家、中關村智慧城市信息化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大連莊河市智慧城市首席專家,一些部委、省市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集團的信息化顧問。
曾主持三峽工程管理系統(TGPMS)總體數據規劃、中廣核(大亞灣)嶺東核電工程和秦山核電工程項目信息資源規劃、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設計、中外運長航集團南京油運公司信息資源規劃頂層設計、河北省電子政務信息資源規劃(發改委、農業廳、衛生廳等)、遼寧海事局數據中心和應用信息平臺一體化建設頂層設計、深圳財政局信息資源規劃、大連市統計局信息資源規劃、廣西食品藥品監管信息化頂層設計、大連莊河市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等項目。
講題:新型智慧城市與智慧管廊的大數據融合
摘要:本報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重要講話和國家智慧城市大數據政策文件為指導,在總結分析智慧管廊信息化建設經驗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智慧管廊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的目標任務、理論方法、標準規範和整體方案,以確保智慧地下綜合管廊的成功建設和運營。
米向榮,女,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註冊電氣工程師,北京市科委專家,北京市工程諮詢協會專家。現任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電氣與自動化工程技術所總工,智慧城市及智慧管廊總監。先後從事工業及市政業務的工程設計、系統集成、項目管理等工作,長期作為行業技術類評審專家參加項目評審,作為演講嘉賓受邀參加行業內技術研討會,有豐富的管理和設計經驗。
題目:以一體化的建設理念,打造全生命周期智慧管廊
【內容簡要】通過對國內綜合管廊建設及運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一體化的建設理念,結合工程案例,系統地介紹綜合管廊智能化管控平臺的系統組成、監視監控、日常運維及應急處置等功能設置,以及BIM在綜合管廊規劃、設計、施工、運維中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傳導及應用,提出切實可行的智慧管廊建設落地方案。
陳沉 chen_c@ecidi.com
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 數位化應用部副主任
Bentley軟體公司 顧問
工作簡介:2009年至今已有近9年的工程數位化應用經驗,現任華東院數位化應用部副主任, 曾獲院「十佳員工」、「青年技術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對內先後支撐了全院數十個工程項目的三維設計應用,曾擔任我院首個三維設計平臺對外推廣項目經理,現擔任我院最大的數位化項目副經理(深圳前海市政工程BIM項目),參與項目的技術成果先後獲得了近10項省部級獎項。
演講報告題目:深圳前海市政工程數位化技術應用
演講報告摘要:前海開發建設具有高強度、高密度同步開發的特點。具體表現在:地下管廊、地下道路、地下空間與地上市政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地塊開發立體式統籌開發的難點,面臨著規劃短時間整體落地所帶來的諸多挑戰。通過引入數位化(BIM)技術,在BIM測繪、地質、規劃、設計、施工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工程現場施工進度、質量、安全、檔案資料等數據信息,構建前海工程一體化應用平臺,逐漸成為城市基礎建設BIM應用典範。
肖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設備工程師、住建部綜合管廊專家、《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範》、《城市綜合管廊運營標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線工程技術規程》主要參編人。現任公司副總工程師。致力於城市基礎設施綜合管廊方向的設計研究。主持過中關村西區、鄭東新區 CBD 副中心、六盤水市、成都金融城核心區、瀋陽南運河段、北京王府井、成都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等綜合管廊項目。其參加的「地下綜合管廊及其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科研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毛緒昱,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規劃所所長,教授級高工,註冊公用設備工程師,主要從事海綿城市、綜合管廊、黑臭水體、市政給排水規劃設計工作。
匯報題目暫定為:重慶市西部片區幹線綜合管廊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案例
1、工作簡介
宋欣欣,2009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市政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09年7月就職於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近八年組織和參與設計項目數十項,主要包括綜合管廊、給水工程、排水工程(含雨汙水泵站)等工程的諮詢、設計和研究工作,發表綜合管廊學術論文7篇,參編了《天津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範》,以項目負責人申請了天津市建委級課題兩項,院級課題五項,在2012年一次性通過註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給水排水)的考試。參與的項目《銀川濱河新區長河大街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獲2016年天津市「海河杯」BIM大賽二等獎;《濮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獲2017年天津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三等獎;《薊汕高速公路工程(京津高速-港城大道)工程》獲2014年天津市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二等獎;《薊汕高速公路工程(津濱高速-津晉高速)工程》獲2013年天津市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三等獎;《寧波市新江橋新建工程》獲2017年「海河杯」天津市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等等。
2、演講題目
本次演講的題目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關鍵點探討
3、報告摘要
演講報告摘要:以濮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為典型工程案例,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的關鍵點問題,為綜合管廊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本概況:
中關村西區地下綜合管廊座落於北京市中關村的核心區域內,東臨中關村大街, 西接彩和坊路,北起北四環路,南到善緣街,似「扇」型狀,總長度1.9公裡,總建築面積95090 平米。
地下主體結構三層,建築總面積95090㎡。抗震設計8級,頂板荷載4KN/m²。
地下一層為交通環廊,建築面積29865㎡;
地下二層為連接相鄰地塊大廈的支管廊、管廊設備機房、通風檢修豎井、開發空間,建築面積39972㎡;
地下三層為主管廊,環形全長1900米,建築面積25253 ㎡ ,標準斷面寬13.4米,淨高2.2米,由電力、電信、供水(自來水管道、供冷管道)、天然氣、熱力(兩根、供熱水-回水)五個環形管廊並列組成;各專業管線從主管廊出線進入支管廊至各地塊規劃紅線。
管廊內設置了消防、通風、供電、照明、監控與報警、排水、燃氣監測、標識及管線支架等附屬設備設施,並搭建了安防、消防、燃氣探測、樓宇自控等監控管理軟體平臺。
二、配套設備:
雙路市電照明系統、EPS應急照明系統、自控機械排送通風系統、市政直給消防水清潔水系統、遠程監視自控排水系統、智能交通誘導系統、火災報警系統、消防疏散廣播系統、消防防排煙系統、可燃氣體監測報警系統、遠程溫溼度監測系統、門禁系統、紅外雙鑑入侵報警系統、高清網絡視頻圖像監控系統等。
三、運維情況:
北京榮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日常駐場維護,聯合市政管線單位定期對市政管線進行安全隱患排查,發現了供熱、供冷、自來水管道滴水隱患,協助管線單位更換供熱供冷伸縮節各1處,協助自來水集團維修了兩處管道柔口,運行維護管理14年,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編制質量、環境、職業健康三體系管理運行制度,通過標準化審驗機構體系認證運行了10年。建立了聯動應急通訊和30項應急預案,聯合中關村消防支隊進行了消防演習。
截止2016年底,中關村西區地下綜合管廊先後接待住建部、綜合管廊聯盟、協會、管廊處等各級領導、同行業現場調研、考察、參觀達400餘批次,運營維護管理工作受到國家相關部委、各級政府、行業單位和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北京電視臺登新聞媒體的報導。同時,也培養了一批綜合管廊行業的技術和管理骨幹,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技術儲備。
報到時間:1月23日全天報到,報到處設在中國科技會堂酒店大廳
會議時間:1月24日全天會議,1月25日上午集體參觀中關村管廊
會議地點:北京 中國科技會堂(北京市海澱區復興路3號,木樨地橋西北角)
聯繫電話:周杰 135 2009 2228
1月25日上午集體參觀中關村西區地下結合管廊
8:50酒店門口集合,全體參會代表集體參觀中關村西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實地觀摩,現場教學。(僅限100人,領導、專家、參會代表)
參觀流程:
接待人員在朔黃鐵路大廈東門等候,參觀車輛到後,人員在朔黃鐵路大廈東門下車,車輛指引到指定地點停車,(1)會議室聽取張巖負責PPT介紹的講解工作(20分鐘);PPT介紹結束後(2)參觀指揮中心、消防中控室、燃氣熱力(15分鐘);(3)現場參觀綜合管廊(30分鐘);(4)上車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