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嘉1984
經公眾號「嘉言1984 」授權轉載
圖1:紀念二戰勝利的海報
這篇文章要從一款模型講起……
2018年是英國皇家空軍成立100周年,作為成立於1933年的英國老牌玩具和模型廠商——「狗仔」(Corgi),自然推出了一系列紀念款模型——皇家空軍百年紀念系列「100 Years of the RAF」,其中毫無疑問包括二戰功臣——「噴火」戰鬥機(Spitfire)。然而令國內眾多模型愛好者感到意外的是,這款「噴火」戰機的塗裝非常陌生,不僅不是王牌飛行員的座機,甚至都沒有與德軍戰機空戰的記錄。
圖2:Supermarine Spitfire Mk.IIa P7823 / TM-F, 'Down Belfast Telegraph Spitfire Fund' - 100 Years of the RAF
Corgi 皇家空軍百年系列模型的「超級馬林-噴火」戰鬥機Mk.IIa型,「Down 貝爾法斯特電報報噴火基金會」號,序列號P7823
這架飛機來自於二戰期間英國有名的民間捐機運動——「Presentation Spitfires」。1939年12月21日,由印度次大陸的海德拉巴的尼扎姆(Nizam of Hyderabad,海德拉巴土邦末代王公、尼扎姆稱號擁有者、被時代周刊成為世界首富,同時又是慷慨的慈善家的阿薩夫·賈赫七世)捐資一整個中隊的「噴火」戰機,皇家空軍就以這些戰機成立了第152中隊(No.152 (Hyderabad) Squadron),拉開了二戰英國民間捐機運動的序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尼扎姆就曾捐資皇家空軍第110中隊的 Airco DH.9A型輕型轟炸機,後又於1940年捐資皇家澳大利亞海軍一艘驅逐艦「尼扎姆」號(HMAS Nizam),因而被尊稱為「英王的忠實盟友」(Faithful Ally of the British Crown)。
圖3:海德拉巴的尼扎姆(美國TIME雜誌封面,1937年2月22日)
與此同時,「購買一架噴火」(Buy a Spitfire)的籌款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後續於1940年獲得被邱吉爾委任為飛機生產部長的第一代比弗布魯克男爵馬克斯·艾特肯(William Maxwell Aitken, 1st Baron Beaverbrook)大力支持和推動,很快在整個英倫三島的每座城鎮、每個鄉村、每條街道以及大英帝國版圖內的其他地區乃至僑居海外的英國僑民中間火熱進行。各地均成立了當地的捐機籌款組織,人們紛紛慷慨解囊,孩子們打破自己的儲蓄罐,老人們甚至捐出自己的養老金。
捐資價目表定為單引擎戰鬥機5000英鎊一架(通常是一架「噴火」戰鬥機,有時也會是一架「颶風」戰鬥機或者其他型號的戰鬥機);
雙引擎戰機20000英鎊一架;
四發轟炸機價格為40000英鎊一架。
捐資建造的飛機將在不影響軍機本身的塗裝基礎上標註捐贈的個人、企業或者地區名字。事實上這個價目表是低於實際戰機造價的,比如「噴火」戰鬥機的實際造價在12000英鎊左右,但飛機生產部刻意降低了價格,以鼓勵民間捐機活動。據統計,二戰期間英國總共有超過2200架戰機來自於民間捐贈,包括1574架「噴火」戰鬥機和331架「颶風」戰鬥機。
圖4:這則捐機籌資活動採用最多的宣傳標語是邱吉爾讚揚皇家空軍飛行員在不列顛空戰中的貢獻時的經典評論——「從未有如此之少的人,為如此之多的人,作出如此之大的犧牲。」(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圖5:南門郡(Southgate County)文法學校的男孩們正在舉行捐獻噴火戰機的籌款活動
英國的各個報社在此次捐機活動中通過其讀者進行籌款,互相比賽,表現非常活躍。其中位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電報》(Belfast Telegraph)推出了「每日一架噴火,納粹遠離我們」( A Spitfire a day keeps the Nazis away0 的捐獻活動,這個口號 改編自著名的健康諺語——「每天一個蘋果,疾病遠離我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以及「加速生產噴火」(Speed That Spitfire)等口號,總共籌集了88633英鎊16先令又5便士,大約相當於今天的300萬英鎊,用這筆捐款購買了17架「噴火」戰機,並以北愛爾蘭各個郡的名字對其進行命名。
圖6:《貝爾法斯特電報》的主編給捐機活動募捐者的證明
這些戰機分別配屬在英國皇家空軍各個不同的單位,其中只有一架以阿爾斯特省唐郡(County Down)命名為「唐」(Down)的「噴火」戰機,駐紮在北愛爾蘭;在位於鄧恩郡的皇家空軍巴利哈爾伯特(Ballyhalbert)基地的第504中隊(當時該中隊識別代碼為「TM」)服役。這架戰機並沒有和德軍交手的記錄,並且於1942年1月7日失事墜毀在勒根(Lurgan)郊外,27歲的加拿大飛行員瓦爾特·麥克馬納斯(Walter McManus)不幸遇難。2015年阿爾斯特航空協會(Ulster Aviation Society)複製了這架「噴火」戰機並按照當時塗裝復原。
圖7:不幸遇難的加拿大飛行員瓦爾特·麥克馬納斯
2018年4月,作為紀念英國皇家空軍100周年活動的一部分,複製的「唐」號「噴火」戰機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聖安妮大教堂外公開展示,英國空軍上將史蒂芬·黑爾(Stephen Hiller)爵士,史蒂芬·福德; 弗勒(Stephen Forde)教長,愛爾蘭空中部隊肖恩·克蘭西(Sean Clancy)準將及北愛爾蘭事務副大臣謝裡什·瓦拉(Shailesh Vara)共同出席慶祝活動。有意思的是克蘭西準將的叔叔曾於二戰期間參加了英國皇家空軍,他在慶祝活動上說:「愛爾蘭空中部隊成立於1922年,最初的12名飛行員全部來自於擁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經驗的英國皇家空軍或其前身英國皇家飛行隊,聯結起我們兩支空軍特殊關係的紐帶。我今日出席活動彰顯了這一關係的延續。」
圖8:複製的「唐」號「噴火」戰機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聖安妮大教堂外公開展示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四個帝國土崩瓦解,艱難取勝的日不落帝國也是江河日不復往日之盛。戰後不久爆發的英愛戰爭最終導致愛爾蘭島南部26個郡脫離聯合王國獲得自治。1931年頒布的《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 1931)更是給予大英帝國內各自治領更大的自治權,包括自行行使外交和國防權力。由此可見,Corgi推出此款紀念模型,可謂用心良苦、意味深長,有追憶往昔大英帝國共同抗敵的崢嶸歲月之意。
圖9:複製的「唐」號「噴火」戰鬥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愛爾蘭在二戰期間是中立國,也是大英帝國版圖內唯一沒有參戰的國家,但有4987名愛爾蘭士兵逃離軍隊前往英國,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人數超過當時愛爾蘭軍隊總人數的10%。然而,許多在戰後重返愛爾蘭的士兵被列入政府黑名單,這些人被禁止就業長達七年,並被取消所有的社會福利和養老金,這成為愛爾蘭的 「歷史汙點」,直到2011年,愛爾蘭社會出現日益高漲的呼聲,要求政府對這些逃兵頒布特赦令。最終在2013年,愛爾蘭政府正式向這些二戰功臣道歉並頒發特赦令,然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能等到這一天。
是什麼力量召喚著這些愛爾蘭年輕人冒著背負叛國汙名的風險,穿上英國軍裝,義無反顧地去為一個曾經的敵國而戰?也許從整整兩代人跨過半個地球追隨母國英國徵戰兩次世界大戰的紐西蘭能得到一些答案。1939年9月3日紐西蘭緊隨英國對德宣戰,兩天後,剛進行了腸癌手術的紐西蘭工黨總理麥可·約瑟夫·薩瓦奇(Michael Joseph Savage)在病床上發表了感人肺腑的講話:
「懷著對過往的感激和對未來的信心,我們毫無畏懼地和不列顛站在一起。她走向哪裡,我們跟向哪裡!她站在何處,我們站在何處!我們是一個年輕的小國,但我們是眾多情同手足的國家中的一員,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前進。」(Both with gratitude for the past and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we range ourselves without fear beside Britain. Where she goes, we go! Where she stands, we stand! We are only a small and young nation, but we are one and all a band of brothers and we march forward with union of hearts and wills to a common destiny.)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人口不過160多萬的紐西蘭總共動員了19.3萬人參戰;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當時人口只有700多萬,卻動員了近百萬人;1100多萬人的加拿大動員了約110萬人;在布爾戰爭中與英國結下血仇的南非,在揚·史末資的領導下,再一次力排眾議、堅定地與英國人站在一起,總共動員33.4萬人;印度動員了約258萬人;南羅德西亞動員了2.6萬人……
圖10:二戰時期英國宣傳海報——「並肩戰鬥」(「TOGETHER」);畫面中從左至右分別是包著頭巾的英屬印度士兵、頭戴寬邊軟帽的英屬非洲殖民地士兵、戴著木髓頭盔的南非士兵、頭戴「檸檬榨汁器」寬邊軟帽的紐西蘭戰士、穿著藍色制服的加拿大空軍戰士、頭戴彎折寬簷帽的澳洲戰士以及英國皇家海軍水兵,他們一同在米字旗下並肩前進。
在多位足球明星出演的二戰喜劇電影「勝利大逃亡」(Victory)中,「球王」貝利在影片中飾演的劉易斯·費爾南德斯,就稱自己從小在特立尼達長大,當時也是英國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大英帝國的版圖包括大英國協各國、自治領地在內,大約佔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和30%的土地,邱吉爾在其著名的演說——「我們絕不投降」(We Never Surrender)的結尾段中就明白無誤地表明大英帝國版圖內各地與英國一同齊心協力,對於戰勝法西斯至關重要——「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徵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圖11:邱吉爾著名演講——我們絕不投降(We Never Surrender)結尾段
整個大英帝國範圍內,包括英國本土、皇家殖民地、保護國、英屬印度以及自治領,在二戰期間總共動員了約1500萬人。英王喬治六世也感動於大英帝國子民的忠勇,發表過如下的講話:「在這場殘酷和激烈的戰爭中,我堅信我的殖民地子民都能召之即來、全心全意。我欣然表示,在我們歷史的至暗時刻,爾等對朕的忠誠與支持經受住了時光的考驗。」
圖12:印有英王喬治六世講話的英國二戰時期宣傳海報
80年前,在決定人類命運走向的關鍵時刻,千百萬來自全世界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各民族戰士,一同團結在米字旗下,在全球各條戰線上,與德意日法西斯浴血奮戰。這一幕堪稱是曾經統治四海、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如日落斜陽般無可挽回的歷史進程中所綻放出的最絢爛的晚霞。
註:本文背景音樂為號角曲「日落」(Sunset),系大英國協等國家在一天的正式軍事活動結束時演奏,因此也稱為「撤退曲」(Retreat Call);也用於紀念往昔戰爭的「日落巡遊」(Sunset Parades)。該曲演奏時常伴有降旗,最出名的應該就是1997年6月30日晚上,英國國旗及港英旗在這首樂曲聲中徐徐降下。這首曲子還有對應的歌詞,詳情請參見之前文章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