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上市後,雷軍離開了金山,轉身當起了天使投資人,投資了一大批成功的企業。投資他從前的創業夥伴如陳年,投資他熟悉的朋友如俞永福。總之,他投資他的熟人圈子。他投資了一系列極具貿易價值的項目。比如凡客、UC瀏覽器(手機瀏覽器)、尚品網,幾乎很少失手。
徐小平曾經說:「在投資界,雷軍就是神一樣的人物,非常非常厲害。」
雷軍早在2007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考慮五年之後的事情。他經過仔細的考察、認真地思索,然後發現,中國未來投資的最佳方向就是「移動網際網路」。因為那個時候,他發現已經有不少學生、農民工、保安用手機上網,儘管那時手機上網就好像二十幾年前用電腦上網際網路那般不好使,但他相信,隨著手機用戶的大規模增長,移動網際網路一定能成為未來的趨勢。
而在對UC瀏覽器進行投資之前,雷軍實際上是通過對樂訊社區(移動互聯社區)的投資過程中,深入了解了移動網際網路,甚至為了弄清楚移動網際網路的各個環節,雷軍有十多部手機:諾基亞E71;iPhone3GS、NexusOne、HTC G2、魅族M8……在他看來,幹移動網際網路這一行,最少需要了解三種作業系統,安卓(谷歌開發的手機作業系統);iPhoneOS(蘋果公司開發的手機作業系統)和塞班系統(諾基亞開發的手機作業系統)。
他相信,移動網際網路的規模將是網際網路的10倍以上。談起投資移動網際網路,雷軍說:「一開始我說移動網際網路是未來的時候,沒有人信。後來我終於發現有一個人跟我講的一樣:孫正義。他認為未來十年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十年,移動網際網路的規模會十倍於今天的網際網路,這是我五年前的思考,我就決定了什麼是正確的事情、什麼是正確的時間點。」
於是,他便將「橄欖枝」拋向了UC瀏覽器,它來源於You Can Web的縮寫,意思是:「你能夠隨時隨地訪問網際網路」。
UC是梁捷和何小鵬兩個人共同創建的。兩人是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系的同學,畢業後都進入亞信公司廣州分公司工作,屬於同一個研發團隊。他們所開發的大容量電子郵件系統,是亞信公司的旗艦產品,佔領整個市場40%的份額,著名的21CN、中華網等網站,都是他們的客戶。
2000年3月,亞信公司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梁捷和何小鵬所在的研發團隊,被公認為是亞信最優秀的研發團隊。大容量電子郵件系統完成後,他們開始相信,技術能為世界帶來某些改變。於是,他們萌發了創業的想法,希望能像谷歌一樣,做出能有改變人們生活的技術產品。
2004年,梁捷和何小鵬決定,開發一個更好的瀏覽器軟體,讓人們可以在手機上便捷地訪問網頁。他們給這個軟體命名為UCWEB。他們的目標是:有了UCWEB,每個人都可以「把網際網路裝進口袋」。
2004年10月,經過大半年的研發,梁捷和何小鵬推出了UCWEB的第一個公眾版本。這個產品一經推出,就得到了用戶的普遍歡迎,依靠用戶的口口相傳,UCWEB在第一個月就發展了5000多個註冊用戶。
2005年3月,梁捷和何小鵬正式註冊廣州動景公司。最初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們連固定的辦公場地都沒有,依靠朋友借給他們的場地來辦公。他倆經常在夜裡扛著機器,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前後總共搬遷了6次。那些在「雲端」運算的伺服器,都是梁捷和何小鵬在電腦城攢的PC機,連測試手機也是在廣州的二手市場淘回來的。兩個人3年內都沒拿工資,生活過得非常艱苦。用戶對UCWEB的讚許和不斷上漲的用戶數量,成為他倆創業的強大精神支柱。
當時,UCWEB公司靠口口相傳,用戶就發展到了近200萬戶,業務也做得非常出色。但由於資金緊張,只有3個專業人員在搞維護。為了生存下來,公司其他的人都在做項目。幸運的是,公司拿下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價值千萬的手機辦公系統項目。
為了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梁捷和何小鵬開始主動尋找風險投資。網易創始人丁磊在得知何小鵬和梁捷的困境後,曾以個人的名義借給了他們80萬元,這筆錢讓UC瀏覽器支撐了兩年。然而,移動運營商在無線業務領域的強勢和SP空間狹小,讓丁磊最終決心退出無線業務。紅杉資本也自掏腰包為何小鵬和梁捷買了機票,請他們到北京陳述,不過投資還是沒有談成。
在尋找風險投資的過程中,梁捷和何小鵬認識了俞永福。當時,俞永福以聯想投資副總裁的身份來考察UCWEB公司,三個人很談得來。經過溝通,梁捷和何小鵬很快與聯想投資達成了初步投資意向。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聯想投資決策委員會以一票之差,沒有通過對UCWEB公司的投資計劃。投資計劃沒通過,俞永福卻在何小鵬盛邀之下加入了UCWEB公司。
雷軍的好朋友俞永福,把這個項目介紹給了雷軍,而雷軍在了解了UC瀏覽器的情況後,又拉著俞永福出任公司CEO。並跟俞永福說:「UC瀏覽器有機會做成下一個谷歌,人生能有幾次這樣的機會?」雷軍自己也相信,未來10年的熱點最終將圍繞手機產生,「在移動網際網路上,這個領域最終可能產生全球偉大的公司、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其他行業機會已經很小了。」
雷軍投資UC瀏覽器後,對UC瀏覽器的經營方向做了大刀闊斧的調整,砍掉了一度支持UC瀏覽器生存的企業服務業務。「在我投資之前,UC瀏覽器的全部十幾個技術人員中,只有兩個人還在開發瀏覽器,其他人都在給中國移動做軟體項目。」由於還無法通過個人用戶盈利,為中國移動開發郵件辦公系統是公司當時一項非常重要的業務。
雷軍卻認為,如果要成為「偉大的企業」,必須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個人用戶產品的開發上,「在中國,做企業服務的規模太小,我不想公司成為小老樹(缺乏活力和前途)。」在雷軍的勸說下,公司最終把賺錢的企業軟體開發項目以1000多萬元出售,擴招人員全力投入到手機上網瀏覽器的開發當中。在雷軍看來,UC瀏覽器當初的主要困難是方向不對。
雷軍說:「在我剛投資的時候,他們在做中國移動的項目,其實壓力挺大,一個小公司花了巨大的代價,終於拿了中國移動10個省的訂單,這是一個天大的事情,尤其是對一般的創業者來說。最後我說別做中國移動的項目了,我可以把這個錢一次性投給你,因為那個單子是有成本的,我說我把直接利潤投給你,你就專業做UC瀏覽器。很多創業者認為做中國移動單子更大,更掙錢,實際上不是。」
如果UC瀏覽器的創業者在2007年堅持做中國移動的項目,他們可能今天就是中國移動眾多的合作夥伴之一,但是他們放棄了這個案子,全力以赴做UC瀏覽器,於是產生了一家今天最具創新精神、發展速度非常快的手機瀏覽器公司。所以,有時候在一念之間你選擇了哪一個點,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方向的調整,讓UC瀏覽器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在雷軍投資一年多後,UC瀏覽器用戶增長了25倍。2007年中期時,在雷軍的牽線下,國內知名風險投資機構晨興和聯創策源向UC瀏覽器進行了第二輪投資,投資總額超過1000萬美元。公司的估值在半年的時間內增長了10倍。
雷軍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和團隊一起明確了UCWEB公司的目標和方向:強化後臺管理系統,推行量化的運營,把UCWEB打造成為最完美的產品。就這樣,UCWEB經過兩年運行,用戶量增長了驚人的25倍,成為把「網際網路裝入口袋」的主流手機瀏覽器。
2012年1月,UCWEB正式受邀加入全球資訊網聯盟,成為首個受邀加入該國際組織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將參與網際網路技術標準討論與制定,推動以HTML5為代表的新技術標準在中國落地。
在雷軍的引導下,UCWEB公司放棄了企業市場,專注在手機瀏覽器的個人消費市場,目標專注單一,進一步堅定了做一個大公司的夢想,給了投資者足夠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