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雲南省博物館主辦,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協辦的「風尚與變革——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掠影」展將於9月17日在雲南省博物館一樓臨展廳開幕,雲南網記者帶你提前探展。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我們這次帶來了250餘件(套)展品,涉及書畫、瓷器、玉器、服飾、織繡等很多門類。」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研究館員左燁表示,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傳統農業社會結構逐漸鬆動,思想解放洪流衝擊著傳統文化壁壘,中國女性逐漸成長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本次展覽分為「家庭與婚姻」「服飾與身體」「教育與職業」三部分,將持續至12月20日,以女性生活形態的變遷作為透視中國社會變化的一個窗口,映現舊綱維的逐步解體及新秩序的逐步建立。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這個建築木構件是一個殘件,只留下了『仁義禮智信』五個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三綱五常』的一種隱喻。」左燁向記者介紹,清代晚期到民國是中國歷史上女性解放運動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婚姻家庭觀念受到強烈衝擊。在「家庭與婚姻」展區,清代紅色緞繡吹簫引鳳紋門帘、黃花梨聘禮盒以及各個歷史階段的結婚證書等可親可近可感的歷史物件折射出中國社會婚姻與家庭的逐步文明。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而在「服飾與身體」部分,青色緙絲八團仙鶴花蝶紋吉服褂、香色暗花綢繡花蝶紋馬褂、紫色緞繡雉雞花卉紋袍等女性服飾令人目不暇接。傳統中國女性服飾在中和克制,而近代服飾是實用與美觀的統一,通過服飾表達自我逐漸成為了中國女性服飾的新主題。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教育與職業」部分則展示了女性在教育、職業生涯與社會角色上的變遷。記者在現場看到,學業成績獎狀、甄選合格證明書、風靡一時的女性雜誌等展品昭示著被排斥在社會公共事務之外的女性同男性一樣開始得以進入學校、活躍在各種職業領域,並逐漸參與到社會生活和改變國家民族命運的努力之中。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最後一幅展品是何香凝的《菊花圖》,是她1944年在桂林抗戰時期所畫。」跟隨左燁的指引,記者看到,畫中墨色的菊花清雅靈動,細膩的筆觸背後是時代賦予作者的一種革命精神和社會使命。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展覽現場 記者 張成 攝 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帶來了中國女性的意識覺醒,她們開始追求平等獨立,並逐漸成長為一代新女性,成為社會生活和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從『三從四德』到逐漸覺醒,再到抗戰時期主動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維繫起來,成為『女戰士』,這是中國婦女一個了不起的變化,是中國婦女最偉大的變革。」左燁說。
雲南網記者 李熙臨 張成 實習生 劉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