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進士。他學識淵博,文、詩、詞、書、畫皆有極高造詣,是後人最喜愛的文學藝術家和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蘇軾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的倡導者,也是北宋書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蘇軾因元祜黨人案受牽連,不僅《宣和書譜》等對他沒有記載,而且書法作品也被大量毀去。世傳蘇軾書法真跡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為最,帖後有明文徵明跋,考為其30餘歲所作。至中期,名作較多,如楷書《前赤壁賦》和《祭黃幾道文》;行書《杜甫榿木詩》、《黃州寒食詩》和《新歲展慶,人來得書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蘇軾的楷書極少,從《前赤壁賦》和《祭黃幾道文》二作可以看出,書作與嚴謹的唐楷大相逕庭,不僅字形多欹側而向左傾斜,且筆法自然不拘、多帶行書意。有人說他的書法,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黃庭堅為之辯白,說這是以「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來看待蘇書。也就是說,蘇軾並不強調書法的嚴謹法度,即便楷書也是如此。從墨跡上看,蘇書並非「臥筆」,不過是執筆稍偏下,依然運筆中鋒,故有筆圓韻勝之姿。他的行書,更是隨行大小,肉豐骨勁,拙中藏巧,兼有顏真卿、楊凝式二家長處。
蘇軾晚年作品相對較少,以《答謝民師帖》、《渡海帖》、《江上帖》等最知名。其中《答謝民師》是給謝舉廉的手札,前部已缺損,文載入《東坡集》,是蘇軾表白個人文學創作見解的一篇重要文章,書法老勁,不似《黃州寒食詩》那樣變幻多端。清代顧文彬跋中引用前人書評「東坡尺牘狎書,姿態橫生,不矜而妍,不束而嚴,不軼而豪」,來稱讚此帖書法之妙。蘇軾不計較書法的工拙、醜妍的得失,在學術的創作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因而成為北宋的書法大家。
2.黃庭堅
黃庭堅(1045 ~ 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 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 1067 )進士。出自蘇軾門下而與軾齊名,世稱"蘇黃"。與秦觀 、晁補之、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詩,存詩約 1600 首,其中不少 反映現實、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知名的有《流民嘆》、《上大蒙籠》、《勞坑入前城》等。更多的是寫景抒懷、贈答題識之作,這類詩最能體現黃庭堅的藝術特色,如《題竹石牧牛》、《次韻子瞻寄眉山王宣義》、《登快閣》、《寄黃幾復》、《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清明》等,都能給人以美感享受,歷來為人讚賞。黃庭堅詩講究鍛字鍊句,力求翻新出奇,形成瘦硬峭拔的風格。黃庭堅詞今存180餘首,多寫戀情。 黃庭堅書法以行書、草書見長,風格有類其詩,以側險取勢,瘦硬奇倔。與蘇軾、蔡襄、 米芾並稱書法"宋四家"。
3.米芾
米芾(1050-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嶽外史,北宋著名大書畫家,鑑藏家。
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宣和年間為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
米芾能詩擅文,書畫尤具功力。篆、隸、行、草、楷各體皆能,行草造詣尤高。芾自雲學過各家各派,但從其作品觀之,得王獻之、釋智永二家最多。其書淋漓痛快,雋雅奇變,晚年書藝更達至爐火純青之境。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
米芾著有《書史》、《畫史》、《海嶽名言》等,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
米芾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蘇軾稱米芾書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黃山谷稱米芾書法:「如快劍(石斤)陣,強弩射千裡,所擋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同為「宋四家」的蘇軾、黃山谷對米芾有如此高的評價,可謂推崇備至了。
《宋史》稱米芾書法:「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宣和書譜》則說:「書學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鎦,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自謂『善書者只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
4.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北宋書法家,「宋四大家」之一,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莆(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構字收放合度,得心應手,極儘自然,行文如行雲流水,盡現妍麗遒勁之態。
蔡襄為人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 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官方《宋 史 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宋仁宗曾詔令他書寫御製元舅隴西王碑文和邇英閣御撰碑文。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 ,所以傳世作品較少。蔡襄書法墨跡多為尺牘詩翰。傳世墨跡有《謝賜御書詩》,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巖」 等珍品。
蔡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 。前人在評論蔡襄書法時,都認為它「形似晉唐」,如元倪雲林曾跋云:「蔡公書法有六朝、唐人風,粹然如琢玉。」他的行書《澄心堂紙尺犢》可看作是蔡襄傳世墨跡中最典型、最蹈循晉唐故土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恬淡,頗具晉唐人的韻致。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寬緊合適,一筆一划都甚富體態,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之作。
楷書入宋以後,蔡襄應是宋代楷書的第一人。《晝錦堂記》是蔡襄大字楷書的代表作品。它汲取顏書筆意成之,嚴謹遒勁、方圓兼備,頗有顏楷寬博大度的風神。此作乃蔡襄為當朝重臣韓琦所書。為了表示對韓琦的敬重,蔡襄在創作過程中別出心裁,每字單獨寫上幾十遍,擇其最佳者進行拼合,故《晝錦堂記》又號「百衲碑」。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開來寫,無論字間的呼應,還是章法的貫氣都會受到破壞,因之《晝錦堂記》是得失參半的——單個字是完美的,整體的排布上卻存有顧盼失神之弊。
蔡襄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明季徐青藤嘗評蔡襄書云:「蔡襄書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勁淨而勻,乃其所長。」點出了蔡襄書法的優劣長短。蔡襄固然不是一個嶄新風格型的大師,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承前啟後,為後世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