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璽(阿富汗),11.5x9.8x6.5cm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碧璽(Tourmaline)是電氣石的工藝品名,當電氣石達到珠寶級就可以稱之為碧璽,英語名稱 Tourmaline,由古僧伽羅(錫蘭)語Turmali 一詞衍生而來,意思為「混合寶石」。碧璽是一種硼矽酸鹽結晶體,含有鋁、鐵、鎂、鈉、鋰、鉀等化學元素,因此呈現各種各樣的顏色。
世界上碧璽產地眾多,各有特色。
如俄羅斯烏拉山跟高加索山地區,多紫、紅和藍碧璽。
碧璽(俄羅斯),6x21x5cm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巴西多色碧璽(紅、綠碧璽)
碧璽(巴西),17.5x10x7.5cm
圖片來源網絡
另一種產自巴西帕拉伊巴州具有特殊顏色的碧璽叫「Paraiba」,其顏色與其它寶石都不同,綠帶藍,有如湖水綠,色澤既美麗又特別,因產量稀少,所以價格十分昂貴。
碧璽(巴西),1.6cm h
圖片來源網絡
義大利愛爾巴島的無色碧璽。
碧璽(斯裡蘭卡)2.22ct
圖片來源網絡
馬達加斯加西瓜碧璽。
碧璽(馬達加斯加),4.0x1.6x1.3cm
圖片來源網絡
莫三比克供給上等紅色和雙色碧璽。
碧璽(莫三比克),4.8x1.7x1.5cm
圖片來源網絡
碧璽(莫三比克),2x1.7x1.6cm
圖片來源網絡
今天我們要隆重介紹的是重量級碧璽—佩德內拉之王,來自巴西佩德內拉(Pederneira)礦。
佩德內拉礦因產出顏色鮮豔,寶石品質的電氣石晶體而聞名,每個礦囊各有特色,不盡相同。
佩德內拉之王開採於佩德內拉礦採礦第一期,一個開採出傳說級別標本的時代。儘管在這一時期發現的標本數量相當可觀,但真正記錄在冊的標本遠不如後面的採礦期。主要是因為第一個十年(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釆礦工作主要集中在寶石的粗加工上,礦工很少考慮採集標本,也缺少如何正確處理和收集礦囊的知識。因此很不幸的是,許多高品質標本在採礦過程中就被破壞了。
儘管第一個採礦期的大多數標本都沒能保存下來,但年近90歲的佩德內拉礦主經常提到一件不可思議的標本。
一塊集巨大的紅色核心的碧璽晶體,哈密瓜大小的摩根石、水晶和葉鈉長石為一體的礦晶標本。
歸功於Dilo礦脈,佩德內拉之王也具有鮮明的特點,那就是顏色鮮豔飽滿的巨大碧璽晶體。它的核心部分是深紅色,與外部的深綠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佩德內拉之王(巴西),41x20x43cm
碧璽晶體紅色內核(局部)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佩德內拉礦區以產出常見的(平頂)和少見(尖頂)的晶體而聞名,佩德內拉之王有著少見的峰狀晶體。
佩德內拉之王(巴西),41x20x43cm
碧璽晶體頂端(局部)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佩德內拉之王顏色鮮豔,造型優美,晶體大,高光澤,令人印象深刻。它的造型也有獨特之處,整體看起來像一隻手臂,而碧璽只是整個標本的三分之一。
在碧璽晶體的左邊,葉鈉長石突出了電氣石的底部和水平位置石英晶體之間的接縫,就像一個肘關節。
佩德內拉之王(巴西),41x20x43cm
葉鈉長石及碧璽晶簇(局部)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中間部分的水晶雖然是灰白色,單獨來看似乎並不起眼,但它的體積相當大,為碧璽創造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對比鮮明的棲木,就像一個遊泳者的跳板。
佩德內拉之王(巴西),41x20x43cm
中間水晶連接部分(局部)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水晶的另一端也是白色葉鈉長石連接了一塊巨大的粉色摩根石晶體。
佩德內拉之王(巴西),41x20x43cm
葉鈉長石連接摩根石及水晶(局部)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這塊摩根石晶體尺寸巨大,呈六邊形,就像標本的一個肩膀。儘管許多來自Dilo礦脈的摩根石都被描述為葡萄柚大小,但這一個更大,更像是一個哈密瓜。
佩德內拉之王(巴西),41x20x43cm
摩根石(局部)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佩德內拉之王不僅尺寸非凡,碧璽晶體質量高,而且造型獨特。因此它一躍成為成為佩德內拉礦代表之一。
本次分享到此結束,欲知佩德內拉之王廬山真面目,且聽下回分解~
文章部分來源:Fine Minerals International, Inc.
翻譯及文字整理:言午
註:本文由「晶彩收藏」整理編輯,部分圖片出自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部分圖文資料參考自網絡,相關圖文版權屬於原作者。文內選用的圖片均為分享推廣用,暫未有消費指向作用,侵刪。本文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