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最近有兩個北京、河南的盆友來信諮詢,下山樁製作盆景,需要什麼樣的植料!哪些植料最省錢、效果更好!筆者想了想,覺得這個事情一口回答不上來。因為下山樁採挖時間、素材種類、幹枝留存、根系狀態、運輸包裹方式都有不同,還有採挖時間過長的老樁。上述情況不同,製作盆景的階段不同,使用的植料也是不同。筆者在6月20日,家有盆景,如何選擇腐殖土的文章中介紹過盆景腐殖土的製作方法和種類,本文不再複述上盆後的植料,只談養坯期間使用什麼樣的植料。對此,筆者總結了一下自己養坯育樁的認知,與盆友們共享,僅供參考。

1、使用河沙養坯的優點。一般來說,我們在樹樁上盆養護時,在河沙中都要添加一些腐殖物,目的就是在通透性的基礎上增加營養物質。但是我們入手的下山樁,根部都需要剪截,形成大大小小的剪口,儘管使用消毒劑、封口劑,還是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有些盆友心太急,使用泥炭土、松針土或者腐熟的有機肥養坯,在澆水時剪口或多或少的引起感染,進而導致爛根。所以要使用乾淨的植料養坯。那麼使用河沙有哪些好處?一是經流水清洗,非常潔淨,沒有腐爛物質和病菌,不容易引發爛根。二是因為河沙通透性高,排水良好,價格便宜,隨處可見。所以說使用河沙既實惠又方便,做盆景也要講究成本。在盆景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河沙能夠誘導樁材生根,筆者曾經查閱了大量資料,沒有找到支撐原理,所以說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或者是沒有科學證明的經驗。

2、春秋季節採挖下山樁使用的養坯植料。一般來說,這兩個季節採挖生樁,多是沒有萌芽的休眠期,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根系發達又齊全,帶有土球的下山樁。這樣的樁材多是年輪較小的毛坯,可以使用河沙、沙山土養坯。其中河沙和風化砂的粒徑0.5mm,在8-16目之間。二是根系雖然發達,但是不好採挖的生樁。這樣的下山樁多是沒有土球,根系不完整,但還有部分鬚根、側根。這種情況需要使用8-16目的純河沙,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當然,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使用赤玉土、珍珠巖等基質也可以。因為一些傳統的的產業化公司,對收集的名貴老樁都是使用這類植料,如金彈子、九裡香、杜鵑老樁等。但作為居家製作盆景的愛好者,筆者覺得沒有必要使用高檔植料,河沙處理乾淨效果不差。三是採挖困難、運輸不便的多年生老樁或者是改嫁多次的光杆子,這類樁材的特點是截樁狠,無根少幹。如果我們得到這樣的樁材,就要精心配製河沙。可以使用含量1/3的4-8目的河沙(粒徑0.25-0.35mm),2/3的8-16目的河沙養坯。曾經有個盆友使用河沙養坯,爛根後說是河沙養坯不好。其實是他搞錯了河沙比例,用細篩子篩選河沙,全部使用4-8目的植料。這樣的基質太細膩,溫度提升後,在沙面形成一層硬殼,類似板結,內部含水量高、密不透風,導致爛根。所以這樣的老樁還是要搭配恰當的河沙比例,不能太細膩或者太粗糙。

3、使用河沙養坯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理解幹根溼葉的道理,幹根溼葉就是對溼度的正確理解。此處筆者以前介紹過,但是感覺沒有說透,再次解釋一下。幹根是指根部含水量不能太高,大約保持65%左右的含水量。尤其是一些光杆子樁材,基部不需要太多的水分,沒有根要多了水幹嘛?植物根系萌發是由剪口處的生長激素形成根原始體,主要依靠其內部的水分和激素。如果外部水分多、溫度高容易爛根。溼葉是指萌發的溼度需要達到90%-100%,這也是我們對老樁裸露部分纏膜保溼的原因。當然也不能太乾燥,河沙乾燥的後果是老樁根部木栓化,髮根更困難。

二是大部分素材適宜生長根系的溫度在20度左右,所以不要急於提升溫度。地溫保持在20-25度的時間最好是兩周或者更長的時間。三是老樁不能使用強光照。強光照會刺激樁材的頂端優勢,提高溫度加快蒸騰作用,限制根系萌發,促使老樁萌芽,但是根系生長卻是滯後的,導致根芽不同步。四是樁材剪口一定要晾乾。目的就是讓剪口處萎縮形成一個半乾的癒合疤痕,也使樁材內部因失水而提高生長激素濃度。盆友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癒合傷口和剪口處生根不是一回事。先癒合再形成根的原始體,凡是剪口癒合差或者沒有晾乾、消毒的剪口,即使生根也是潰爛。

五是不能把河沙當成萬能鑰匙。尤其是養坯後期和上盆前,根系已經比較發達,這時不要單獨使用河沙。老樁生根後要吸收的營養多,河沙卻是沒有養分。具體做法可關注筆者,查閱6月20日盆景腐殖土的文章。

總結:使用河沙好處很多,在此不再細說。需要注意的是,再好的植料也需要生根劑,尤其是組織老化的老樁。而生根劑品種繁多(略),使用這些生根劑時,要注意了解素材的習性,可以按照不同特點添加果糖、高錳酸鉀、維生素,這樣有利於生根。

本文觀點,你怎麼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如您喜歡請關注筆者。
本文獨家原創,只在百家號發表,抄襲必究法律責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百度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