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
閃電戰這一獨有的戰術稱謂,因為二戰中席捲歐洲的德軍裝甲部隊而聞名於世。在此戰術思想的指導下,德軍30天打敗波蘭,40天打敗法國,其戰果之輝煌令世界瞠目。然而閃電戰這一戰術思想,卻並非德國人所獨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的富勒、法國的戴高樂以及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對於在航空力量的配合下集中使用裝甲力量,都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而從後來德軍閃電戰的作戰方式來看,也印證了戴高樂此前設想的「集中力量開展機械化進攻」。也就說,並非只有德國看到了坦克這一革命性武器的發展趨勢,但又是為什麼只有德國採取了這種作戰方式呢?
1
德國人天生不喜歡持久戰?
曾有人有說,德國人選擇閃擊戰,主要是古德裡安的堅持和希特勒的力挺。這個論點可能並不準確,決定一個國家的戰爭策略,僅憑藉一兩個人的堅持,顯然是不太夠的。首先,在德軍高級將領中,並非只有古德裡安堅持通過「速戰速戰」來打敗別人。因為近代的德國仍是處於割據、分裂的混亂狀態,所謂的德意志地區實質包含了314個邦國和1789個能夠獨立行使主權的政權。
在如此複雜的地區局勢下,如果要發動戰爭的話,就必須要在其他人反應過來之前結束戰爭,才能避免戰爭進程受到其他國家的幹預。在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過程中,他們也確實是這麼幹的,當時的毛奇元帥用了50天就打敗丹麥,接著又用60天打敗了法國,促進了德國的統一進程。因此,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這讓德軍高級將領非常重視戰爭中鄰國的反應,一旦決定發動戰爭就務求一擊即中,快速打垮敵人。
就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施利芬計劃」一樣,為了對付德國東西兩線的敵人(法國和俄國),德軍的計劃簡單粗暴而又直接——搶在俄國戰爭動員完成之前,德軍集中優勢兵力,先打垮法國,而後再調轉槍口進攻俄國。所以完全繼承了普魯士軍事思想的德軍高層,從來都是把「速戰速決」這四個字奉為金科玉律,而並非是古德裡安一個人的專利。不過德軍「速戰速決」的傳統,仍不足說明他們選擇閃電戰的全部原因之,因為德軍選擇閃電戰最關鍵的原因是——德國其實沒有能力進行一場持久戰。
2
德國不具備持久戰的條件
如果德國要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他們的戰爭資源是無力支撐的,事實上二戰中德國的戰爭資源確實也高度依賴從外國進口。例如他們裝甲車所使用的燃油,就有70%來自羅馬尼亞,鐵礦石來自瑞典,甚至於橡膠、銅等物質也有一多半來自於國外。因此一旦戰事曠日持久,同時德軍不能有效保護補給線的話,那麼他們就會因為資源短缺而崩潰。
所以來自資源方面的劣勢,使得德國必須要快速結束戰爭,而閃電戰的指導思想是十分貼合德國資源現狀的。其實這一點在二戰後也有充分的體現,例如東線的蘇德戰場,當戰事陷入膠著的時候,有著美國充沛資源援助的蘇聯,很快轉入了戰略反攻;在西線,希特勒為了遏制盟軍的攻勢而發動的阿登反擊戰,受制於德國燃油短缺也不能更大的擴充戰果。
所以說,從表面上看德國採取閃電戰的戰役策略,是因為古德裡安的堅持和希特勒的力挺,然而德國人速戰速決的傳統以及國內的資源情況,才是決定他們戰役策略的主要原因。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但凡脫離了客觀存在的主觀意識分析,多多少少有點耍流氓的嫌疑。這世上也沒有什麼「因為要做所以就要做」的事情,所有的決策都離不開決策者所處的環境影響。也只有回歸到決策身處的環境,我們才能無限接近於真正的答案。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