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在本國的社交網絡中選出存在感最強的幾個城市,北上廣一定名列前茅。
畢竟作為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到達了發達國家水平的三座城市,無論在什麼地方拿出來說,這個成績都是相當亮眼 ,容易引起更多的關注也是理所當然。
然而和北上廣的繁華相反的是中國的人均GDP。根據相關報告顯示,只剛剛突破1萬美元大關,連北上廣的一半都不到。
這其實是在意料之內的。在社交網絡上浸淫久了,會讓人產生一種「生活中人人中產」的幻覺。
比起北上廣數據的亮眼,我們也需要更多地注意到,在中國的GDP總量當中,北上廣的GDP總量之和只佔了其中不到1/10;而北上廣人口數量甚至不到大陸人口的4%。與之相反的是,中國的縣城數量從超過了1300個,人口高達1.5億,而且還輻射著5.5億的農村人口。
相比「一枝獨秀」的北上廣,中國的縣城的狀態才更加貼近一個真實的中國。因為縣城的人口更多,基數更大、產業結構和經濟體量也是佔據了我國的絕大多數。只是縣城人口在網絡上屬於「消聲」的那一部分,但他們也確確實實是中國最真實的那一抹底色。
北上廣作為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帶,是中國最耀眼的那個存在。
它們的繁榮,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經濟上而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優越上。它們有著許許多多的「最」:有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有最多的摩天大樓建築群,有最長的地鐵隧道,城市的繁華,文化的高度文明,讓去過這幾個城市的人自然而然地認為這就是中國的全貌。
北上廣造就中國高度發達幻象主要原因有以下這麼幾個方面。
首當其衝就是拉動經濟的產業結構。一個地區發不發達最直觀就是要看當地的經濟發不發達。在這方面北上廣是沒得說的。政策上的先試先行讓他們成功搶佔先機,發展自己,開放創新的優勢又讓他們能夠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
豐富多樣的就業崗位也是能留住人才的一大原因。不論性別、年齡、學歷、專業,你幾乎都能在這些城市裡找到一個適配的崗位(不看薪資,僅看適合程度)。
而開放的社會環境又讓北上廣能滿足人們越來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至於那些教育、醫療、交通方面的硬體設施就更不必提了,必然是很好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上廣工作壓力大、競爭力強,卻依然有那麼多「北漂」前赴後繼奔向它們了。
相比之下,縣城就成了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城鄉匯集之地。1300多個縣城和它們輻射到的廣袤農村地區才是構成中國經濟社會的基本盤。
和北上廣相比,縣城發展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卻能成為將來發展的一個導向,這些問題被看見,被指出來,將來才有可能去解決它。
首先最大的差距當然是經濟上的差距。縣城的產業結構不完善,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非常弱,而且大多數縣城都沒有自己本地的主導產業,自然,那些配套產業也是沒有的,產業的欠缺自然也就限制了縣城的發展。
而因為縣城沒有一定規模的、成熟的消費市場,也缺乏人才資源,一般大企業不會選擇去縣城落地。所以大多數縣城裡作坊式的加工企業、服務業以及零售業還是佔了大頭。
其次就是縣城內部不同於北上廣等地那樣看重規則意識,縣城更多得像是中國傳統的「人情社會」。人情貫穿於縣城人民的日常思維和行為處事當中,尤其是在文化水平越低的地區,對於人情就更是看重。
這就導致了在縣城中生活工作,若是遇到了什麼事,第一反應不是尋求法律幫助而是要各種走動關係。這樣的社會環境難免過於閉塞,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起到了阻礙的作用。而外地人無論是來縣城建廠亦或是外來人才來到縣城工作,這種濃烈的人情關系所帶來的排他性也會迫使他們很快離開。
無論是對於招商引資、開發建設還是招攬人才來說,這樣的社會環境都是非常不友好的。對於年輕人來說,縣城裡的人受傳統思想觀念束縛嚴重,若是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稍微有點兒「出格」都很容易招來別人說閒話。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年輕人要麼向流言低頭,要麼憤而出走,所以縣城很難出人才,也很難留住人才,因為他們只歡迎千篇一律的,平庸的人,而這種人往往是幹不成大事的。縣城也成為了年輕人心中公認的最不適合創業創新的地方。
當然,這些問題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變的。想當初深圳也只是一個小漁村,但現在已然發展成了這樣一個一線城市,與國際接軌。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縣城的發展還是要靠國家政策的扶持,要靠發展經濟基礎。
某縣城2018年獲得總投資過866.4億元,打造省級重點項目5個,市級重點項目10個,這一切的背後是國家正在大力推行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城鄉融合發展的成果,目的就是打破城市壁壘,推動人口資源獲得更加合理的配置。
首先就是開放中小城市落戶限制,以此來吸納更多的人口。畢竟有想往大城市跑的,同樣就也有想回到小城市的,畢竟小城市生活較為安穩;二來同時也督促各大城市消化存量,鼓勵將人口引向郊區落戶;三則是針對農村人群開展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工。
新型農民工的培養側重點不僅局限於能力的培養,也會注重思想方面的教育。當思想發生轉變以後,移風易俗的進程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動。
最後一點則是要保障那些進城的農民在農村地區的遺留權益,同時推動城市公共運輸服務的建設可以覆蓋到那些常住的外來人口,讓那些農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進城發展。
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縣城都會獲得國家的資源傾斜,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從而能夠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產業及其配套產業建設。
如果這些短板可以補齊的話,產業在縣城也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發展,縣城經濟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會順理成章地被解決掉,到那時,縣城也可以成為中國最亮眼的那一抹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