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陳藝心
在新冠疫情對以色列的強力衝擊下,看守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4月20日與甘茨領導的藍白黨籤署建立統一政府的協議,並於當地時間5月17日舉行宣誓就職儀式。協議規定本屆政府將由內塔尼亞胡和甘茨分權治理,其中內塔尼亞胡將領導政府18個月,離職後由甘茨領導政府18個月,總計持續3年。表面上看起來一年來的政治僵局終於被打破,可事實上,擺在以色列領導人面前的「爛攤子」仍使這個人口只有902萬的小國充滿變數。
圖片說明: 5月17日,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中)步入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參加該國第35屆政府宣誓就職儀式。
疫情打擊下,國內社會分裂加劇
歸根結底,以色列政壇僵局產生於高度分裂的社會環境基礎上,除去政治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在疫情的強烈打擊下,經濟結構的不平等和移民社會帶來的多元認同愈發難以彌合,以色列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依舊急需解決。
首先,以色列的議會選舉制度為單一比例代表制,各個政黨的選票與所獲得議會席位成正比關係。在建國早期,這種選舉制度能夠較好的反映民意、推動多黨制的產生。可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再加上議會準入門檻較低,以色列國內新黨層出不窮,小黨不斷的局面不斷加劇,目前基本形成了「大黨不大、四小爭強」的政黨格局,不利於黨派間合作和政策的制定。
其次,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的不斷發展,以色列經濟結構更加多元的同時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形成了傾向於不同經濟政策主張的經濟集團。此外,《新消息報》近日有報導稱,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打擊下,以色列目前正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失業危機。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以色列有超過100萬的失業者,失業比例高達25%以上,加劇了社會不穩定。雖然內塔尼亞胡在5月13日提出的政治指示原則中明確提出「新一屆政府將制定擺脫嚴重經濟危機的計劃」,但短時間內推動經濟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還是較為困難。
最後,作為移民社會,以色列內部有著不同社會認同、且存在著較大分歧的社會群體。在這其中主要有三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分別是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基於族群的矛盾,現代世俗猶太人與極端正統猶太人基於教派的矛盾,東方猶太人與西方猶太人基於社會經濟地位的矛盾。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極端正統猶太人反對政府抗議舉措,造成其所在社區成為以色列疫情的重災區,使得這部分群體在國內愈發不受歡
全球抗疫進行時,外交政策須調整
美以關係是以色列對外政策的一項重點。川普上任後,美國將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並承認後者為以色列首都、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出臺「世紀協議」默許以色列推進立法吞併約旦河西岸。即便全球疫情肆虐,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依舊於5月13日對以色列進行了為期一日的閃電訪問,就有關約旦西岸和伊朗問題等與內塔尼亞胡和甘茨進行討論。無論是短期內為了贏得猶太利益集團的支持、守住右翼選民的選票,亦或是長期的國家安全策略和美國的中東戰略考量,川普政府應該會如第一任期一樣,出臺有利於以色列的戰略和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拜登民調持續走高,民主黨贏得美國總統選舉、贏得參議院的可能性逐漸加大,以色列應做好準備來應對拜登「重返國際協議、減少在中東地區的投入、優先推進和捍衛民主與和平等」的指導原則。其中與以色列最為相關的是拜登團隊在巴以問題和伊朗問題上的態度不同於川普政府。拜登明確提出其當選總統後將會堅持「兩國方案」,否認了以色列佔據約旦河西岸定居點的合法性;此外,拜登還承諾如果伊朗繼續遵守核協議條款,美國將會考慮重返伊核協議,並建議推動多邊外交而非軍事手段解決伊核問題。從以色列角度看,無論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如何,以色列都應儘快在外交政策方面作出調整,保證美以關係持續發展。
圖片說明:2019年3月2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展示川普籤署的正式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的公告。
其次,隨著美國逐漸明確退出中東的戰略目標,以色列必須重新審視與歐盟之間的關係。儘管歐盟在近二十年內一直困擾於處理其擴張對內部一致性的負面影響,以及一些成員國內部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日益強大的負面影響,實際上,歐盟仍舊是以色列十分重要的經濟夥伴。然而歐盟在巴以問題上歷來堅持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早在2015年以色列與歐盟就因該問題停止相關外交接觸,2020年4月30日歐盟又制定了一份主要設置在經濟領域的可選制裁清單,意圖阻止以色列吞併約旦河西岸的計劃。因此以色列應就伊核協議問題、約旦河西岸定居點問題、移民途徑等恢復與歐洲高層對話,推動多邊外交,提升國際話語權。
就與中東地區各國關係來看,巴以問題和資源問題是目前以色列外交的兩大重點。隨著阿拉伯國家內部治理問題、宗教衝突、種族衝突、石油危機、大國博弈等等不斷交織在中東地區,巴以問題早已退出舞臺核心,且以色列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儘管如此,任何涉及到巴勒斯坦的例如吞併西岸領土的決定都勢必引起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和嚴厲批評。此外,疫情使得油價下跌至上世紀末以來最低水平,這毫無疑問對中東各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害。而這種複雜漫長又充滿變數的恢復經濟過程事實上為以色列加強地區合作提供了機會。
總的來說,隨著疫情在全球肆虐,全球經濟下滑、國家內部治理問題浮出水面。處於這種大環境下的以色列,更應該把握好機遇、規避風險,提出適宜的外交政策從而提升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
領導人公信力不足且分歧較大,未來發展受限
除了國內外兩方面的變數外,領導人公信力不足、政黨分歧較大也對未來以色列的國家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就內塔尼亞胡方面來看,儘管以色列最高法院在5月6日宣布內塔尼亞胡可以組建新一屆政府並出任總理,但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原定於3月17日舉行的內塔尼亞胡涉嫌貪腐案將推遲到5月24日開庭審理,其依舊面臨著檢方提出的三項指控。就甘茨方面來看,他同意與內塔尼亞胡組建聯合政府的做法令其追隨者感到失望。政策分析家阿姆賈德稱「甘茨在實際核心綱領上搖擺不定、不履行競選諾言,導致藍白黨內部分裂、自己作為政治領袖的可信度下降」。在疫情大流行的時代背景下以色列民眾將穩定放在第一位,等疫情穩定後,領導人公信力不足必然會引起民眾不滿與示威。
圖片說明:5月17日,以色列中間黨派藍白黨領導人甘茨步入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參加該國第35屆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以色列第35屆政府17日下午在位於耶路撒冷的議會正式宣誓就職,結束了該國持續一年多的組閣僵局。
此外,兩黨雖然暫時妥協,但在關鍵議題上其實分歧較大。就巴以問題來說,藍白黨作為一個中間政黨,承諾在組建一個「自由聯合政府」、一個「民族和解政府」及一個「尋求和平但能擊敗敵人的政府」的基礎上,主張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就和平協議進行談判,而利庫德集團則恰恰相反,其一直奉行的是「以安全換和平」政策,在以巴問題上立場比較強硬,內塔尼亞胡最早可於今年7月1日就吞併約旦河西岸定居點問題進行內閣談判。因分配部長職務時存在分歧從而將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儀式推遲到5月17日僅僅是一個開始,後續政策出臺的效率性和可持續性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總的來說,面對經濟危機、疫情大流行的負面影響以及一年內多次大選僵局,以色列民眾更渴望的是穩定。然而疫情過後,儘管可信度較低的領導人面對國內不斷分裂的態勢、國外瞬息萬變的局勢會作出何種政策決定人們暫時無法得知,但以色列後續發展還是充滿了重重變數。政治老手內塔尼亞胡是否會在18個月後和平轉移權力給甘茨?以色列是否會不顧歐盟和國際社會的譴責強行推進立法吞併約旦河西岸部分領土?以色列應採取何種戰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帶來的影響?種種問題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