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教育質量和城區一個樣,而且離家近,很方便。」李知翰是湖南省東安縣五年級學生,今年從縣城轉回鹿馬橋中心小學上學,他的父親這樣說。像李知翰這樣的回流學生,鹿馬橋中心小學僅近兩年就有30餘人。
作為湘桂交界的一個偏遠縣,東安縣圍繞「不讓一名孩子因貧失學」和「不漏一人」的工作目標,87名特殊兒童有了「私人教師」,9391名貧困學生義務教育完成率100%。同時,該縣把控輟保學重點放在「留得住」「學得好」上,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實施集團化辦學,增強鄉村學校吸引力。
近年來,東安縣多次獲評市縣教育扶貧工作先進單位。2020年11月下旬,該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在湖南省脫貧攻堅實地考核中「零失分」。
政策兜底:一個都不能少
「這是什麼?」「鉛——筆」…… 東安縣新圩江鎮金浪村,14歲的李小東(化名)在東安縣特殊學校教師20餘次送教上門之後,終於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詞組,並實現生活基本自理。
「對有輟學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我們要求各學校無條件勸返;對因殘疾不能上學的,由特殊教育學校或所轄學校開展送教上門,絕不讓一名學生失輟學。」東安縣教育局局長鄭劍說。
圍繞「不讓一名孩子因貧失學」和「不漏一人」的工作目標,東安縣建立了教育局局領導包片、股室和督學責任區包鄉鎮、駐校人員和專職督學包校、學校包村、教師包人的「五包」工作機制,開展了「萬師訪萬家」活動,進行地毯式家訪入戶大調查,大宣傳,做到貧困學生無一人失輟學、資助無一人遺漏、政策宣傳無一人不知,全縣共開展家訪10餘萬次。
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的信息準確,每張調查表都要採集到學生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家長姓名、年級以及受資助情況等信息。對發現有失聯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要求家訪調查人、村幹部在家訪表上簽字,村委會蓋章確認去向。
目前,東安縣9391名3~18周歲的建檔立卡適齡人群的就學去向臺帳和6~15周歲控輟保學臺帳、殘疾學生控輟保學臺帳全部建成,其中縣內就讀6489人,縣外市內就讀923人,市外省內就讀365人,省外就讀737人,其他877人(包含參軍入伍、升入大專院校及初中、高中畢業後外出務工人員)。
今年上半年,東安縣精準發放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等各項資助1303萬元,受益學生26232人次,「四類」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
魅力校園:一個都不想走
「我很喜歡我的學校……」鄧子晨、劉炫玲是東安縣塘復學校九年級學生,在她們看來,不僅老師對學生好,校園活動也豐富多彩,文藝匯演、廣播體操比賽、排球賽等等,都深受同學們歡迎。
塘復學校有626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比例佔到80%。校長陳國榮說,學校開足開齊了音體美課程,並有專業教師,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學校,周末還有不少同學來校。
「現在因貧輟學的孩子其實並不多,因厭學而輟學的孩子佔了絕大多數。」東安縣教育局副局長胡鐵清說,對於輟學的孩子,不僅要把他們勸返回來,更要讓他們留得住。
為此,東安縣紮實推進素質教育,抓「七寸」,牽「牛鼻子」,從課程考核評價這個根本性、全局性的角度切入,指揮全縣師生向素質教育挺進,讓學校更有吸引力。
2014年年初,該縣專門下發了實施音體美教育質量評價方案的通知,將音體美課程的綜合考核放在了與語數外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期末質量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納入到學校的年終考核中,所佔的比值與語數外課一樣,改變了評價「指揮棒」的指向,音體美課程真正回歸「主課」之列。
對於教師,自2011年以來,該縣每年都要引進150多名緊缺學科教師,其中音體美教師佔的比例不低於30%。同時,出臺《中小學音體美學科考查方案》,讓音體美教師與語數外教師在評優評先中處於同等位置。在職稱評定時,將藝體教師職稱評審作為單獨的一個板塊進行。
2014年上學期期末,東安5萬多名農村中小學生接受了音體美期末質量檢測,這在東安教育史上是「頭一遭」。
一系列鮮活的課程理念激活了一池春水。拿體育來說,「東安拳」全面進入所有中小學,40名民間拳師走進課堂,傳統武術文化在校園虎虎生風;健身中心的羽毛球、桌球教練走進課堂,小運動員的動作有模有樣;民間舞獅人走進校園,「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特色體育、品牌體育猶如雨後春筍……
城鄉均衡:一個都不掉隊
鹿馬橋中心小學早些年辦學條件簡陋,教學質量不高。 近年來,學校先後投入1000多遠萬元進行改造,學生人數逐年增多,目前在校生達到1600多人。
「在提升質量上,集團龍頭校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杜申榮說,學校與東安一小實驗學校等結為集團校,針對農村學校教學存在的難題,進行「手把手教研」,教學質量進入全縣前列。
「學困,是孩子厭學的重要原因。大面積提升質量,是控輟保學的重要保證。」東安縣教育局局長鄭劍說,2014年以來,東安縣探索著眼於抬升農村教育的「底板」,「推進集團化辦學」,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爭取讓每一個孩子「不掉隊」。
按照「優帶弱、城帶鄉、大帶小」原則,該縣以一所優質學校為龍頭、鄉鎮中心學校為骨幹、周邊薄弱學校為幫扶對象,實行「1+X」捆綁,將全縣68所中小學按高中、初中、小學三個類別組建了13個教育集團,每個教育集團3至8所學校,建立「兄弟」協作型教育聯盟。
在考核上,實行「大捆綁」,將每個集團的學校和相關督學責任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核,使各成員學校共生共榮、休戚相關。考核結果為優秀的,對龍頭學校、督學責任區、集團成員學校年終考核及相關責任人進行加分;考核不合格的,集團成員學校、督學責任區及相關責任人當年考核不評先、不評優。
「作為龍頭校,我們壓力很大。一個學校評為優秀,那不算,集團校都評為優秀了,才算優秀。」白牙市鎮二小校長劉嶸說,各個集團之間都在暗暗比拼,帶動了全縣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舜德學校副校長劉丹說,學校每學期都會對集團內薄弱校有針對性地提供「菜單式」教研。近年來,大盛學校進入了大量青年教師,教學藝術、班級管理等都難以跟上,舜德學校派出名師、名班主任進行專門培訓。「現在,大盛學校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學水平提高了,學生和家長滿意度提高了。」(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呂先雲 劉運)
作者:陽錫葉 呂先雲 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