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理論

2020-09-15 小飛太極

太極拳的健康作用越來越被人們肯定。現針對朋友們初學「太極拳」的學習積極性開始比較高,但堅持下來的不多,以及社會上多數練太極拳人士,練拳多年後健身效果還可以,談及技擊就無所適從的狀況。分析原因有幾個誤區,如認為太極拳太慢,不適應青少年練習或認為太極拳沒有多大的技擊含義,不實用等等,但總的來說是地對太極拳的認識不足造成的。他們對太極拳了解的僅是知其有幾種套路,至多能泛泛而談其「以柔克剛,以慢制快,以弱勝強」等技擊特點,而深究其內涵,何能如此則如墜霧中。為能幫助愛好者較全面地、深一層次地了解、學習、繼承發揚這一傳統文化,下面先從太極拳的理論方面做一淺顯闡述,以期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效。

我們都說太極拳博大精深、內涵深邃、豐富,但要全面了解太極拳,首先應了解「太極」與「拳」的關係。

 「太極」一詞源出於《易經》繫辭第十一章「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晉代的韓康伯在註解「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也,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
  唐代孔穎達的《正義》中說「太極是無地未分前,元氣混而為一,是謂太初」。
宋代名著《誠齊易傳》云:「元氣混沌,陰陽未分是謂太極」,「元氣即分,一陰一陽於是生焉」。他的解釋兩儀即是陰陽,倘若陰陽分立,就不是太極,反之陰陽一體之變化而未分離者是為太極。
王宗嶽《太極拳論》曰「太極拳,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從先哲的諸多言論中「太極」看來用語言文字難以形容,它深不可測。近代名人乾脆稱「太極」為「宇宙」、「混元」等等。
  「拳」通常指徒手的武術套路,拳術隨著其歷史的發展和演變,又有內家與外家之別。當然,不論何種拳術,在其形成和發展的各個時期,首先考慮的是技擊的需要,從技擊這個角度而言,將拳術分為內外家的典型代表如《寧波府志·張松溪傳》雲「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厄則不發,發則所擋必糜,無隙可乘,故內家之傳為善」。再者,黃宗羲《王徵南墓志銘》中說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
就內、外家而言,說法眾多。以拳術的高層而論,它們的區別不僅僅在於「搏人」與「禦敵」或者「以靜制動」與「以動制靜」方面的比較,內外家之分別還在於「養氣」方面。因為拳術的高境界都講究「性命雙修」,善養氣的即為內家,反之則為外家。內家拳的奧蘊就在於養浩然之正氣,正氣充盈則貫通內外,至大至剛。
  「夫拳之道者,陰陽之化生,動靜之機變也。知氣養而增命,善競撲而全身,此為習拳之妙理」。太極拳先哲邢喜懷將這兩方面闡述的很淋漓,習太極拳就是「養氣而增命」、「撲善而全身」。太極拳無疑屬於內家拳,是中華武術發展的高層階段。
  在太極拳交流的過程中,拳友們問的最多的,指出疑問最大的還是太極拳的技擊意義。拳友們不大明白太極拳何以能夠「以柔克剛」、「以弱勝強」。老子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即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能夠恢復生機的原因所在,而保持著柔弱的狀態,乃是「道」保持長久不衰的根由。太極拳在它的產生、發展過程中,處處都蘊涵著道家思想,「易」學思想,也就是說它蘊涵著中國古代哲學「變」的思想。太極拳在主柔、寓靜方面無疑來自老子之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清楚地道出自然界的原則就是「變」,就是「物極必反」,「陰陽轉化」。
  太極拳的招招式式在技擊上的應用是以強弱、剛柔、快慢效法《易經》「變」的法則規律。「隨敵變化示神奇、陰陽不測謂之神」精確地道出了太極拳深蘊的技擊思想。
  在「變」的基礎上,太極拳在招式上雖與其他拳種無多大區別,貴在太極拳的練法要求上,純以虛靜柔無為上,注重精神上之修養,練柔成剛,由剛及柔,最終至「剛柔相濟」(即陰陽平衡),以達到技擊之思想。
  「太極拳」的技擊思想嚴格遵循《易經》的行止之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如《太極九要論》提到「當進剛進,殫其力而勇往直衝,當退則退,凌其氣而迴轉扶勢」,「時若宜進,固不可退以餒其氣,時若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退固進也」。太極拳講究的就是知機知時,隨機應變,凡用招不硬上,一切圓滑自如,捨己從人以達到「逆來順受,以順制逆」的高層境界。
  為了不使其技擊理論空洞、玄奧,試舉其技擊方面的幾個特點略加敘述:

其一,「以靜制動」,靜是相對的,太極拳的靜一方面指心態的平和、從容,另一方面指陰陽虛實轉換,我之虛實,我自知之,而彼不動,彼之虛實不甚明了,我若輕進,易被敵所乘,所以太極拳敢於任敵先我發勁,待其逼近,其虛實已現,則用逆來順受之法,避實擊虛,從容制之,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皆以靜制動之妙用也。

其二,「以柔克剛」,拳勁有剛柔之分,何以分剛柔二勁,勁若有抵抗性者,不問其勁之大小,皆謂之剛勁,反之,若能隨敵勁以為伸縮,皆謂之柔勁,應敵之法,非柔即剛,剛勁以強為勝,遇強則折,勢所必然,太極之柔,指「柔而有彈性」解,以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應敵,顯而易見,以柔與剛較技,其勝必然。

其三,「以弱勝強」,太極拳皆以力學為根據,其化勁之時,先使敵人重心失其主宰,再利用合力原理順勢追擊,故無需大力而敵人自倒,此即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之道理所在。弱並非真弱,意即不用過分之力也。

這裡僅舉其三個特點,旨在拋磚引玉,但技擊思想的實現,必須依賴於太極拳特有的身法練習,遵循其運動時身體形態的各項要求,這樣經過循序漸進的練習,達到身、手、步一致,精、氣、神相通之時,太極拳的技擊意義一覽無遺。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真正的太極拳勢,每一招式皆具攻守作用,這並非是說,純以手法、身法之攻守形式套用於制敵方法上,應是全憑融會貫通而有自然反應為上,使攻與守完成於一動之間,此即拳論所云「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意義所在了。
  綜上所述,太極拳以「立身中正安舒,運動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為其主要原則,一切姿勢純任自然,這使得太極拳不僅具有飄逸、大方、自然的表演風格,而且具有深奧的搏擊思想,加之若將太極之理溶於生活中,確能給人們的行為規範、性格修養、立身處世產生積極影響,從而使太極拳具有陶冶身心的養生內涵。
  以上就是對太極拳的理論方面淺顯地闡述一些,以促進在以後的練拳過程中能循真理,守其規,也真摯地祝願廣大太極拳愛好者能從太極文化中汲取營養,有所啟發,有所受益。

相關焦點

  • 吳文翰:太極拳推手理論的發展
    太極拳推手的啟蒙理論是署名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和《打手歌》等文。廣平府永年縣的武澄清(1800一1884)於鹹豐二年(1852)壬子科得中進士,出任河南省舞陽縣知縣,在該縣北舞渡鎮(水陸碼頭)一家鹽店得到王宗嶽的遺作,授予乃弟禹襄帶回原籍永年。從此,王宗嶽的拳論成為武、楊兩家拳技核心理論,在此基礎上拉開了太極拳研究發展的帷幕。
  • 八卦五行學說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這是說十三勢的基本技術內容,與八卦五行方位及其八門五步有相對應的關係:十三勢又叫太極拳,名異而義同;太極、八卦、五行的理論內容都源於《易經》。 根據上面的說法,一定會有人問:是不是說太極拳就是按八卦五行編的?十三勢的動作方向步法萬位等就一定要與八門五步相一致?
  • 太極拳「化打合一」的理論和實踐
    他提出了這三種打法,是對太極拳「化打結合」具體運用的經驗之談。對這一篇拳論,人們還不太重視,我在這裡特意提出來,以期引起大家重視研究。還有,李亦畲老前輩留下了一些有關練習太極拳掤捋擠按、採例肘靠的歌訣,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些歌訣、拳論對我們研究太極拳化打合一、化打結合的戰術,從理論認識上,是能夠有所幫助的。
  • 陰陽理論在太極拳中的指導作用
    陰陽理論在陳式太極拳的十大要領中,起著核心主導作用。陰陽對以虛靈頂勁的輔佐作用。「虛靈頂勁,氣沉丹田",這其中就貫穿著陰陽理論,「虛靈頂勁"中,向上為陽,「氣沉丹田"向下為陰;表現為感覺頭向上頂,全身向下松沉;但這種「頂"是「不頂之頂",是「頂而不頂";這種「沉"則是「不沉之沉",即整個身體站立高度並不下降並且是不用力的下沉,是「沉而不沉"頂中有沉,沉中有頂。陳式太極拳,頂勁必須由開始保持到結束,頂勁一經領起,四肢有所依附。
  • 練習太極拳要學理論嗎
    它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經絡學說和五行學說。它是以圓和螺旋為核心的調心、調息、調身的運動。練的是:十三勢,即捧捋擠按,踩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以達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提高柔韌性、整體性、連貫性、協調性、平衡性。做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它的拳理即:陰陽、虛實、開合、剛柔。 特點是: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
  • 學習太極拳的須理法並融 理是拳法理論 法是拳法功夫
    現在學太極拳的人很多,但是真能練出來的卻比較少。原因很多,但是不知道怎麼練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比如說很多人只顧著埋頭練拳,不學習太極拳的理論,很多時候走偏了也不知道;有的人不練功夫,就天天看書,然後自我胡亂理解,也不行。真的功夫是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來驗證理論方可的。
  • 太極拳理論是建立在這種二元思維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解讀《陳氏太極拳圖說》 ——第十三講:「四象」「三才」與太極運動的思維模式4太極拳名家 康偉 本刊記者 龔建新   龔建新:太極拳理論就是建立在這種二元思維的思想基礎之上的,只有真正建立了二元思維的認知模式,才會具備理解太極拳理論的思想基礎,如果用我們習慣了的一元思維方式去看太極拳的許多論述,就會產生玄之又玄,不可理解的感覺。
  • 淺談太極拳「主宰於腰、節節貫穿」的理解和價值
    太極拳運動非常注重腰和腹這兩個位置的運用,也就是脾、胃的位置所在。太極拳要求「尾間中正,主宰於腰」、「松腰斂臀」、腰部的「螺旋纏繞」等要點,在太極拳經典著作中可以找到根據,如在王宗嶽的《十三勢歌》中有:「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
  • 淺談太極拳中的「陰陽消長」
    太極拳中的「陰陽消長」體現在太極演練的動態過程中,它是指陰陽對立的兩方面在運動過程中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以太極拳中陰陽對立的兩方面「虛實」、「剛柔」為例來闡釋太極拳形體表現形式上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太極拳運動過程中無時無刻都進行著身體重心的「虛實」轉移(如雲手腳步動作),太極拳運動的步法動作要求「輕拿輕落」,從腳尖的輕輕提起(實消虛長),逐漸緩慢的移動重心,再到腳尖的輕輕落地踩實(虛消實長),在運動如抽絲的緩慢均勻過程中實現重心虛實的轉換,這個過程體現了太極拳中的陰陽消長。
  • 淺談太極拳中的「陰陽轉化」
    太極拳許多動態也存在著陰陽的相互轉化,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也有反映太極拳陰陽轉化的歌文,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忽隱忽現」,「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等等充分體現了太極拳運動「陰陽轉化」的動態過程,這種陰陽的相互轉化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特性,尤其是虛實、剛柔的轉化,太極拳並不是一虛到底,一柔到底,太極拳以柔為特徵,但柔的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了高效地使用剛。
  • 「盲練」 太極拳
    這就告訴我們,練習太極拳要經歷必不可少的三個階段:著熟、懂勁、神明。而要達到神明階段,非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不可。我隨師父張全亮先生習練吳氏太極拳多年,對吳氏太極拳的特點、健身功效、技擊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在盤架子的過程中,注意多思多悟,科學習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練拳感受,淺談「盲練」的好處。
  • [名師講拳]武禹襄宗師太極拳理論綜合經典,練拳者所必需!
    武禹襄太極拳理論 武禹襄《太極拳解》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
  • 淺談遊戲設計基礎的秘招「心流理論」
    淺談遊戲設計基礎的秘招「心流理論」 是時候來聊一下關於遊戲設計的內容了。遊戲到底為什麼會好玩?又,遊戲到底是什麼?解開這樣的問題,然後要怎麼做才會讓遊戲變得好玩就是這一次我想寫的主題。
  • 太極拳的練與養
    按照太極拳的理論,太極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在不同的層面上,還可以進一步分出陰陽,也就可以進一步分出練和養。比如內外,凡是偏重於身體外部的開合、剛柔、快慢的練習,就是練;而側重於內在的呼吸、氣血、松靜、意念的練習,就是養。從總體來說,陰和陽是一體的,練和養也是不能分開的。只不過在我們練習的過程中,有一個側重:側重外,就是練,側重內,就是養。
  • 淺談太極拳「氣沉丹田」的理解
    太極拳運動的呼吸方式和特點,有助於人體肺臟功能的強健,這與《黃帝內經》關於肺生理機能和特點的認識有一定的相關性。首先,太極拳運動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要求不能挺胸、抬肩,而是胸部微含,兩肩微墜。
  • 在太極拳理論指導下習拳:太極拳教學筆記摘抄之一
    3、楊式太極拳來歷:太極拳由武當張三丰所創,後傳之王宗嶽、傳蔣發、傳陳長興、傳楊露禪。楊式太極拳又分小架(楊少侯)、中架(楊健侯)、大架(楊澄甫)。傳統楊式85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以楊澄甫定型拳架為代表,氣勢渾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圓滿、綿綿不斷、輕靈沉穩。
  • 淺談太極拳預備式在實戰中的應用
    太極拳的實戰預備式是「無極式」,這個「無極式」和前面講的「無極樁」在動作上還是有些差異的。「無極樁」的步型是並步站立姿勢,而「無極式」的步型則是平行開步的站立姿勢,平行寬度與肩同寬,兩腳腳尖外撇大約45度,雙臂垂於身體兩側,目視對手的眼睛和兩個肩頭。
  • 淺談太極拳預備式在實戰中的應用!
    太極拳的實戰預備式是「無極式」,這個「無極式」和前面講的「無極樁」在動作上還是有些差異的。「無極樁」的步型是並步站立姿勢,而「無極式」的步型則是平行開步的站立姿勢,平行寬度與肩同寬,兩腳腳尖外撇大約45度,雙臂垂於身體兩側,目視對手的眼睛和兩個肩頭。精神要集中、呼吸要自然、身體要放鬆。這就是太極拳的實戰預備式。
  • 太極拳成神拳的原因
    社會學家把這種安慰效應稱為「奶嘴」效應,把各種安慰劑稱為奶嘴,比如太極拳,它早就脫離了武術和健身範疇,成了一個宗教,成了一個大眾安慰劑。一場打假,暴漏了很多太極拳的問題,我自己也是太極拳的練習者,看到很多太極拳大師在臺上醜陋的表演,我的內心深深的被刺痛了。
  • 教育理論的文藝復興:淺談OBE的復古翻玩(下)
    上一期 教育理論的文藝復興:淺談OBE的復古翻玩(中) 我們談到了關於OBE在美國風採漸退的幾點主要原因,並在結尾提出:OBE為何近期又在國內另起爐灶?這場OBE的文藝復興潮流,究竟只是復古重製,還是創新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