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崇明楚默學術館的展廳中,掛著這樣一幅大字書法——遊於藝,這是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先生的手筆。旁邊小字題跋寫著:楚默先生囑之,小子敢不從命。落款:昌永,丁酉夏。
「遊於藝」,取自《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說的是對中國文化的非功利的超脫態度,這是中國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種生活態度、藝術追求。
這件書法作品是廖昌永先生於2017年8月創作的,完成後他發微信給作家羽菡,羽菡回說大字書法難寫,寫成這樣很見功力。羽菡到廖昌永先生家中取回作品,楚默先生贊道:「遊於藝,筆力扛鼎,氣象正大。」
廖昌永先生是當代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也是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在音樂界有著極大的聲譽。對於廖昌永的歌唱,楚默先生有精當的評論:廖昌永的歌聲寬而能靜,有正大氣象,外面有些流行歌曲唱得很很油滑、浮誇,而他卻有不一樣的品質。
一般意義上認為,流行歌曲是通俗、淺顯的,但到了廖昌永那裡,就變成另一種雅的、純的東西。正像錢鍾書先生說黃庭堅的詩是「以俗為雅」一樣,能夠把通俗的變成高雅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很多人都知道廖昌永高超的歌唱藝術,卻鮮有人知曉他的書畫藝術。記得2015年1月,廖昌永受邀參加散懷草堂舉辦的「汲古出新」雅集,他兜了一圈,有人問哪幅作品好,他用手一指:「這件作品不錯。」果然,在最後的評選環節,該作脫穎而出得了獎。這就是廖昌永先生的眼光和書法造詣。
多年來,廖昌永師從陳佩秋先生、範曾先生學習書畫,在他身上有著音樂與其他藝術的交融。曾看過他的寫意花鳥,有一幅學八大的筆簡意賅,鳥與樹的節奏非常好。他的《遠山朦朧》擬雲林、漸江筆意,清淡高雅。特別是水,有一層一層流動的感覺,這與他藝術的意識裡展現感性樂象及其生命流蕩的時空有關吧。
拜師範曾是廖昌永學習書畫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在一次活動上,朋友將廖昌永介紹給書畫家範曾,從此兩人結成莫逆。出於欽佩,廖昌永提出拜師,而範曾在收主持人朱軍為關門弟子後,已經明確不再收徒。
遺憾之餘,範曾贈給廖昌永一幅畫,合影留念後匆匆離別。半年過去,心有不甘的廖昌永再次找到範曾,拿出他們的合影,範曾與他相視一笑,發現照片上二人的表情簡直如出一轍。廖昌永便請範曾在照片上題字,沒想到範老爺子大筆一揮,手書四個字:若父若子。
由此,廖昌永與範曾便有了義子、義父的關係。廖昌永在書畫上更為用心,常找範曾指點。如此往復,書畫水準及眼界也在不斷提高。二人興致來時,還會一起合作書畫,傳為藝林美談。
廖昌永曾說,繪畫、書法與歌唱有共通性。繪畫講究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經營位置、隨類賦彩等,這些跟我們在歌唱、音樂創作方面其實是相通的。
書法講結構、章法、線條的運用,布局的虛實變化,濃淡的轉換變幻等,歌唱與音樂也要講究色彩的變化,不能一味飆高音。高低強弱、起承轉合、聲音的音色變化,以及思維的空間感等,在歌唱中都是需要的。
廖昌永曾說,學習繪畫、書法後,對自己歌唱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啟發,會發現另外一個世界。這或許是廖昌永學習書畫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