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黃永玉、李苦禪、沈從文、吳冠中等等和範曾關係密切者的負面評價。
但範曾先生還是獲得不少人給他很高的評價,如國學大師季羨林說:我認識範曾有一個三部曲:第一步認為他只是個畫家,第二步認為他是一個國學家,第三步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三個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
楊振寧和範曾一起講座時說:「今天在座的範曾,他沒問題,是當代的大師,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是當代的大畫家,而且以我外行的看法,他不只是當代的,也是幾百年來,沒有一個像他這樣的大。」
文學家錢鍾書評價是:畫品居上之上,化人現身外身。
範曾也是這麼認為的,他自稱:再給我三十年時間,我就能超越八大山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為什麼說能超越八大山人,他還有一個目前自己畫作水平的認知。1995年的時候,範曾先生和趙忠祥聊天,都知道古代品味欣賞化作,範曾先生與古代畫品論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馳,開畫作品級化之先河,他開創了一個畫家九品論,以前只聽說過當官的分九品,範曾先生給的畫作分的九品分別是正六品與負三品。一品,謂之畫家,作品賞心悅目:二品,謂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風;三品,謂之大家,作品繼往開來;四品,已成大師,鳳毛麟角;五品,謂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稱魔鬼,從未看到。負一品,不知其為何物;負二品,看之愈久,離其意遠;負三品,與美不共戴天,應即誅之。
魔鬼沒有,五百年出一味的畫家還真有,那就是八大山人。於是乎,自我肯定已超越鄭板橋、齊白石、張大千等等,目標直接放到了八大山人身上。
簡單來說,八大山人作品表達的是孤獨,而不是無敵是多麼寂寞的孤傲。
可是兩人沒有可比性,八大山人一生真是詮釋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年前時候的富貴公子遇到清軍攻佔南昌城,只能棄家到奉新山逃難,原來那個「善詼諧,喜議論,娓娓不倦,嘗傾倒四座」的翩翩公子,一下子喑啞不言了。而且原來的國姓,原來特色的名字都不用了,皇族的印記沒有了,山寺中多了一個「禪林拔萃之器」的僧人。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冷眼看世界,體現的是一個人一生的生命體驗上升到生命尊嚴的張力、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其實兩者怎麼比?光看這樣一份極具娛樂化的榜單,大家心裡就有桿秤了。郭德綱喜歡說「文武第一,武無第二」」這個品級排名不像是畫家的畫品,更像是看了一份娛樂圈明星片酬排行榜。畫家、名家、大家、大師、巨匠、魔鬼是不是也可以對應娛樂圈的跑通告的小咖、臉熟小明星、二線明星、一線明星、頂級流量巨星、德藝雙馨老藝術家。魔鬼大家是沒見過,五百年一位的還真有,就是八大山人。所以在他的作品《吟賞丹青》裡直接寫道:如果非要說跟我水平差不多的,只有東方的八大山人和西方的米開朗琪羅。
範曾:若舉庶幾近之者,西方的米開朗琪羅有點接近,東方的八大山人有點接近。」範曾給自己的畫品定位為「坐四望五」,就是現在已經成了一線畫家了,目標成為五百年出一位的巨匠了。 範曾大師,神與八大山人一較高下、力比米開朗琪羅。想想藝術三傑,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以後只需要記世界藝術三傑範曾、八大山人、米開朗琪羅,感覺自己輕鬆多了,而且八大山人還是米開朗琪羅,特別是梵谷等畫家的藝術成就都是蓋棺定論,後世評定得出來的,範曾先生有生之年就能想到以後之事,這份超前眼光的先判力確實令人佩服。
讓人會想到一位五百年難得一見的一位才女。
不過鳳姐有一點看法很對,就是娛樂明星還是明星的作品很多都是流水線的產物,簡單概括高產出、高效率、高回報。
據榮寶齋估計1980年到2009年,範曾捐獻給全國各地的書畫價值五億三千萬元。
光捐獻就有這麼多,那實際出售所得肯定遠高於五億三千萬。範曾是怎麼創造出這麼多的財富!
單價確實高,老梁梁宏達說範曾的作品是仿古畫為主,迎合了市場的需求。這就創造出有高價有市場的情況。
不知市價範大師:「不管社會評論怎麼樣,我從不關心我的畫作在市場上的運作和排位。」
範曾先生十分謙遜,稱自己一年大約只能創作250幅畫作精品。市場上約有500萬幅和他無關,是別人仿冒的。
除了單價高外,還有效率高。怎麼能創作這麼多的畫 ,李敖很早就說過:「範曾人品有問題,當屬可信。他的畫,乍看不錯,但看多了,千篇一律。 他的字,做作討厭,帳房的毛筆字而已。」2010年,郭慶祥發表的《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抨擊畫家沒有感情的流水線作畫。他就說範曾的每一幅畫長得都很像,感覺就像是印表機複印出來的批量生產。範曾的畫已經可以做到批發了,這還真是有商業頭腦。不用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不需要有太多靈感,輕輕鬆鬆就把錢給賺了。所謂批量生產說,讓範曾一怒之下將郭慶祥告上法院。
範曾有一幅《老子出關》,當時第一幅畫拍賣出414萬元,接著第二幅782萬,最後一幅畫1650萬的天價。
2019年年底範曾又開始登上新聞,不是以前的天價竟得名畫,而是接連流拍。從北京榮寶14幅畫作一半流拍的慘澹,到北京匡時14幅作品9幅流拍的尷尬,到雲南典藏拍賣的所有作品全部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