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是否真的像網上說的那麼有才?首先,在我看來, 是的,把脫口秀首次帶上檯面的是王自健和東方衛視《今晚80後脫口秀》,而李誕則是帶領脫口秀行業融入網絡娛樂,將其產業化,大眾化的首位功勳。我平日看過不少脫口秀表演,上述的《80後》,壹周立波秀,金星秀,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國外standup comedy以及美國各大電視臺脫口秀主持人。在這所有人中,李誕的風格在我看來是絕無僅有的。有專業表演能力的脫口秀演員不少,但幾乎都有個非常大的通病,就是刻意講段子。
就像把《意林》、《青年文摘》裡的那一頁笑話串在一起講出來,「說到,我一個朋友,有一天他」,這一聽就要拋包袱的臺詞,很少出現在李誕的表演中,李誕極其擅長運用語言的幽默感,這點和黃西有所相似,但又非常接地氣。沒有刻意堆疊的段子,沒有讓人尷尬的爛梗,沒有誇張的肢體動作,他會把一種詼諧感揉進字裡行間,有內涵但又不會低俗。聽他的脫口秀,你不會感覺到脫口秀演員要把你逗笑的目的,而更像是聽老朋友的飯桌上的吹牛吐槽。
給人感覺很親近,很放鬆,因此,在脫口秀表演能力方面,李誕的才華橫溢我認為是無需多言的,在短時間內國內沒有任何人可以與之匹敵。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脫口秀大會》第二季最後倒數第二期,李誕講了三個故事講述他對脫口秀的理解:第一個故事是大家小時候都聽過的一個老掉牙的鸚鵡學舌的下三濫段子,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幽默。第二個故事是學生時代讀到魯迅的《立論》一文,他意識到幽默也能是一種有著深刻意義的洞察,反諷。
第三個故事是日本街頭的小丑表演,李誕說這種簡單淺顯直接的幽默也能給人歡樂。最後他總結,脫口秀不需要多深刻,好笑就行了。他真這麼想嗎?還是只是一種無奈。從下三濫的段子,到魯迅,再到小丑。從低俗,到尖銳,再到低俗。讀了李誕的《笑場》,大概就能理解到這到底是幽默的真諦,還是對現實的妥協。脫口秀是典型的舶來文化,美國的脫口秀的內容是基於以幽默的口吻針砭時事,諷刺政治。 但是,在國內環境中,評論時事是危險甚至是不切實際的。
評論的好當然沒事,但要思想出了偏差,第二天你的名字就成了敏感詞,這是一個靠觀眾吃飯的藝人開不起的玩笑。當年D&G事件,池子在微博上與主流思想唱了反調,被全民炮轟。李誕評論說:他再大六歲就懂了, 懂什麼?懂得捍衛國家和名族尊嚴?還是懂得就當一個跪著要飯的小丑?李誕受採訪說:別跟我談情懷,我只想賺錢。他是我見過活得最通透的公眾人物,他知道幽默沒資格擔當任何社會責任,但也絕不阿諛奉承。他知道怎麼跪,又跪得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