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很像中老年版耽改劇,看黃曉明尹正打情罵俏,內涵段子講得比小年輕穩重多了。話說程鳳臺要掌管水雲樓財務,商細蕊問,二爺您行嗎?
他回:「小看我是不是,你等著瞧我行不行」。
男人不能說不行,到底啥行不行,你懂的。
尹正扮演的商細蕊,戲裝讓人驚豔,身材讓人不太懂。
有觀點很不客氣,「商細蕊胖成老奶奶」。
在劇中,商細蕊與程鳳臺相談甚歡,他對著程鳳臺一臉笑意,算是名場面了。
這個笑容特寫,被網友吐槽,「還真以為是老太太正慈祥凝望大孫子呢」。
看到商細蕊眯眼笑,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他是絕代名伶,專業技能自然是超一流,自然擅長表情管理。
不信?我曬證據。
商細蕊初次亮相,就是在青樓好為人師,為失足婦女科普啥叫風情,並且留下金句,
「讓人想睡是風騷,讓人想愛是風情」。
這也說明,商細蕊對表情管理有理論基礎,也有實操經驗。
尹正曾在微博上自嘲,「我把商細蕊演砸了!我太胖了!我很醜!」(目前已刪除)
這個不打自招能不能挽回顏面,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身材發福,對商細蕊來說是不良資產。
在劇中,商細蕊只有二十多歲,是倔強任性的大齡兒童。
程鳳臺為他留著美國進口的餅乾,小舅子要吃,程鳳臺說,不許和小孩子搶東西吃。
小舅子疑惑,商細蕊怎麼是小孩子了?
他就一一分析商細蕊的孩子氣(敢情兩位變成了父子情)。
可以說,孩子氣是商細蕊的神。
身材瘦削就是他應有的形。
當然,也有思維活躍的讀者會說,小胖就不是孩子了?
當然不能這樣說。
我們要明白,身材瘦削的人更有少年氣,瘦更是商細蕊的職業需求。他唱花旦,和人打擂臺還要演能做掌上舞的趙飛燕。
當然,《鬢邊不是海棠紅》的劇情也為商細蕊身材發福提供了合理理由。
在他的餐桌上,總能出現大量高熱量的食物,肘子、蛋糕、糖葫蘆、柿餅子,鼓起腮幫子時,任誰都能吃成福娃。
但他能吃,也能消耗能量,商細蕊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人,能吃不代表他必須要胖。
或許有懂京劇史的人說了,程硯秋愛抽菸愛喝酒愛吃大肘子,照樣是京劇大師。
話是這麼說,但別忘了,商細蕊畢竟不是程硯秋,對觀眾來說,我們看商細蕊不僅是他的戲中戲,也要看他戲外的生活。
一代名伶像個笑容慈祥的福娃,有人感覺到人到胖時自然萌,也會有人不滿,總感覺出戲。
事實上,讓人感覺出戲的不僅僅是尹正的胖 ,還有前後矛盾的細節設定。
就在開頭,為了樹立商細蕊精益求精的職業道德,戲服容不得一點瑕疵。
對於戲服他會用放大鏡仔細檢查,發現戲服抽絲了,都會要求店家返工。
這個橋段讓人們明白,商細蕊是對服道化精益求精的表演藝術家。
就在第10集,商細蕊唱戲,有鏡頭特寫,紅唇舔舐的手絹,但是手絹的做工挺糙到辣眼睛。
我實在不明白,對服道化相當認真的商細蕊,何以至此?
我寫出自己的疑惑 ,得到的解釋也是豐富多彩。
有人認為,手絹不是穿在身上的戲服,所以不糾結。
有人認為,道具師不靠譜,不能怪商細蕊。
還有人認為這是商細蕊在用細節點睛寡婦的窮——這個邏輯成立的話,我覺得寡婦穿得素淨更能表現她的窮,然而,戲服依舊是花枝招展。
看到上面的解釋,我覺得他們不做小說家真是可惜了,浪費了那麼豐富的想像力。
無論責任人怪誰,這個細節帶來的影響是,讓人感覺商細蕊的形象前後矛盾,是敗筆。
好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須要一以貫之。
陳凱歌曾這樣談《霸王別姬》中的張國榮,感慨好演員總懂得運用細節。
有一次拍他在恭王府裡頭穿著一身洗舊了的中山服,帶著一副塑料邊的眼鏡,提著一個人造革的皮包,穿著一雙涼鞋,他這時候提出說要換一雙白襪子。穿上開機以後他要走過一個地上全是煤渣的走廊,他停住,提起他的腳抖了抖。這個鏡頭讓在場所有的人都淚目了,像他扮演的程蝶衣這樣一個有精神潔癖的人,不死才怪。
可惜啊,現在看著《鬢邊不是海棠紅》的細節,我為它感覺遺憾。
如果有人覺得我拿《霸王別姬》這種經典來說事兒,未免欺負《鬢邊不是海棠紅》。
這樣說,片方或許不同意,畢竟在藝人沒有到位時,他們都敢稱劇版《霸王別姬》了。
這勇氣,還真叫彪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