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過的寶媽們應該都聽說過「溶血症」,但大家對該疾病卻並不了解。溶血症用俗話來說這種病就是由於夫妻血型不合而導致的疾病。胎兒的遺傳物質一般來自於父親,一半來自於母親,所以說嬰兒有可能和母親血性相符,也可能繼承父親的血型。
若胎兒與母親血型不同,當胎兒血液進入母體後,母親的身體就相當於被「致敏」,從而啟動免疫系統產生排斥胎兒血型的抗體,如果該抗體進入胎兒體內,結合胎兒或嬰兒紅細胞表面,就會造成溶血症出現。
通常情況下,溶血症的出現,和以下兩種情況有關:
1、rh血型不合
由rh血型不合引發的新生兒溶血在我國的發病率比較低,通常是由於母親為rh陰性血,而胎兒為rh陽性而造成血型不合,從而引發溶血症。通常情況下第一胎不發病,而是從第二胎起出現。但是,如果rh隱形母親在第一胎前曾經受過rh陽性的輸血,則第一胎也可能出現溶血症。
2、abo血型不合
這也是我國最常見新生兒溶血的原因,其中最多見的是母親為o型,胎兒為A型血或B型血,第一胎就可能發病,分娩次數越多發病率就越高,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由於嬰兒遺傳物質的選擇無法控制,所以臨床目前也沒有好辦法能預防溶血症的出現。而且,對於新生兒溶血來說,該疾病在嚴重情況下,會造成新生兒的死亡。所以需要絕對重視起來。
目前來說,新生兒溶血主要以黃疸、肝脾腫大、貧血等症狀為主。症狀較輕的患兒進展緩慢,對全身影響相對較小。而嚴重的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在幾天內就出現嗜睡、厭食表現,甚至是發生膽紅素腦病或死亡!
通常情況下,溶血症不需要進行產前治療,除了rh陰性血媽媽,如果在孕期檢測到了抗體的效價有異常,會根據寶寶的情況採取措施,比如在胎兒肺部發育成熟時,可考慮提前分娩。又或者是胎肺未成熟時,採取宮內輸血的方式,以此來改善胎兒的貧血情況。
而對於其他新生兒溶血來說,只要是防治措施正確、及時,一般情況下是可以治癒的。如若在新生兒降生後確診為溶血症,可通過降低血腫膽紅素水平,減少可能的神經系統損害等方面來進行治療。對於光療沒有效果的重症患兒,也可通過換血療法來治療。
所以,在新生兒出生後,家長一定不要忽視寶寶的異常表現,若發現孩子有黃疸、貧血等症狀,需及時就醫進行檢查。一旦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症,那就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以免給孩子的身體造成更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