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海經》,想必我們大家都並不陌生,它是我們中國先秦古代一部非常的古籍,同時,也是一部富有神話傳奇色彩的書籍,可以被稱作是我們的一部傳奇經典佳作。但是遺憾的是,該書的作者不詳。
山海經裡面的內容可以說是包容萬象,主要是我們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一些地理知識,包括山川、民族、物產、藥物、祭祀等等。與此同時,還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這樣的一些經典神話故事。如果你的孩子對於這些神話故事感興趣的話,那麼,這本書一定會是你非常好的一個選擇。它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於孩子們來說,也可以從中收穫到很多。
《山海經》對於我們後代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也受到了國際漢學界對此重視,正如司馬遷所說的那樣"餘不敢言也",我們對於這本書無法做出更高的評價,魯迅也認為它是"巫覡、方士之書"。可見,我們對於這本書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
《山海經》是我國遠古時代一部歷史非常久遠的奇書,在書中向我們描繪了很多地理以及人文故事的方面。在對於內容的表述上,也具有一定的迷幻色彩。我們很難分清它們的真偽,正是這樣的原因,《山海經》吸引了很多人去閱讀與思考。《山海經》裡面記錄了很多山海異獸,我們無法證實這些遠古生物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如果你對於書上的這些生物感興趣的話,那麼就接著往下面讀吧。
1.旋龜
在《山海經·南山經》裡面有這樣的描述:其狀如龜,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這旋龜外形如普通烏龜一般,卻有著鳥一樣的頭以及毒蛇般的尾巴。這個動物還可以發出奇妙的聲音,就像是有人在劈木頭。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就是將它佩戴在身上,可以讓耳朵不聾、治癒腳底老繭。
這種動物和我們今天的旋龜有很大的相似性,或許也就是從這種遠古生物生物當中來的,這也是非常神奇的。
2.狌狌
《山海經·南山經》裡曰"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意思就是說,山中有一種野獸,面相如獼猴,卻長著一雙白色耳朵,既能夠爬行也能夠直立行走。
雖然說書中對於這種動物並沒有更加詳盡的介紹,但是,從我們國家雲南地區的金絲猴可以看出,還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3.鯥魚
《山海經·南山經》:"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這種魚外形非常奇特,如同一頭牛一般在礁石中棲息。它的尾巴是如同蛇一樣的,此外它的翅膀也是非常獨特的,翅膀長在肋骨處。這種動物鳴叫的聲音如同犛牛一般。可能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對它有過多的了解,但是,我們也一定會在某些地方見到相似的動物。
這本《山海經》的書裡面有許多具有神奇色彩上的部分,而這也正是吸引我們去閱讀的地方。經過後世的不斷探究,已經有很多證據能夠證實並表明,裡面描述的世界或許是真實存在的,也許是因為時代變遷以及氣候的原因導致這些遠古時代的物種滅亡了。這個社會也就如同這些動物一般,只有適應力強的生物才能夠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