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制,採用郡縣制治理地方。政治上最終採用儒家思想,其實是儒法並用,外儒內法。而文化藝術方面,則是全面楚化。
秦末兩個老大,項羽劉邦,都是楚人,受的是楚文化薰陶,看劉邦的大風歌,項羽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就知道,跟楚辭一脈相傳。跟隨劉邦的那波老人,大部分也是楚人。上層社會是接受楚文化長大的,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漢代的賦,就是楚辭的延展。
漢代的墓畫,也沿用了楚畫活潑生動的風格,不像中原,規矩規矩,對稱工整。漢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互相融合的時期。
屈原原也不是儒家,經過許多代人的評論,終於把他塑造成了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儒家知識分子形象。
最早熱情讚揚,高度評價屈原的是淮南王劉安。劉邦的這個孫子,文採還真不錯。他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則兼而有之。又說屈原這個人,蟬蛻於濁穢,浮遊塵埃之外,與日月爭光可也。
武帝看了,表示很滿意,然後私藏了起來——本來就是他命令劉安寫的。然後,然後就……失傳了。
現在看到的都是別人引用的片段。
司馬遷的看法也差不多。他說離騷是憂愁幽思之作,到屈原投江處憑弔,想見其為人,流淚嘆息。不過他不太贊同屈原投江之舉,他說兄弟你這麼有才,到哪個諸侯國沒有容身之地,為啥要自令若是?那時的人們思想開通著呢,不覺得到別的國家有什麼不好。伍子胥幫著吳國,差點完滅了楚國,也沒人罵他是楚奸。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國家是諸侯的國家,你可以忠於給你俸祿的國君,可以忠於自己的國,也可以忠於自己的鄉裡,堅持一樣不背叛就是好樣的。
作為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早年很崇拜司馬相如。後來看了屈原的作品,呀,這哥們比司馬才子還有才!雖然高度評價其作品,他卻認為屈原不是個識時務的君子。而且,又是神又是鬼的,過浮者蹈雲天。詩經要求的是文字要中庸,哀而不傷,樂而不淫……而屈原怨憤太深。
到東漢班固,就把屈原批得更狠了。這傢伙露才揚幾,不是中正平和的君子,還怨忿懷王,指責這個不好那個很差,願望得不到滿足你就自沉,一會兒說崑崙,一會兒談宓妃,哇,還有冥婚,全是虛無之語!淮南王的評價,太過了!
後來,還是東漢,王逸又一次高度評價了屈原,把屈原作品跟詩經對比,認為他的作品毫不遜色,又認為一個人活在人世,應該「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而不應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地苟活於世,再次高度肯定了屈原的人格,並且提高到儒家理想人格的高度。OK,這下終於完成了屈原的儒化,把一種本不相同的文化,融為自家所需。體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
王逸是第一個對楚辭作系統完整研究的人,他的結論對後世影響最大。現在老師們講解離騷,多半也離不了他的某些論調。
不管你是為屈原製造的端午節假期欣喜,還是為背誦離騷而痛苦的那一個,總有些東西,是在不知不覺中滲入我們血液的。不管班固揚雄如何批評他,他若能看到自己的影響和對後世人的啟發,想必是死而無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