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制度沿襲秦朝,文化繼承的卻是楚文化

2020-12-14 和光同塵時舒捲

漢承秦制,採用郡縣制治理地方。政治上最終採用儒家思想,其實是儒法並用,外儒內法。而文化藝術方面,則是全面楚化。

秦末兩個老大,項羽劉邦,都是楚人,受的是楚文化薰陶,看劉邦的大風歌,項羽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就知道,跟楚辭一脈相傳。跟隨劉邦的那波老人,大部分也是楚人。上層社會是接受楚文化長大的,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漢代的賦,就是楚辭的延展。

漢代的墓畫,也沿用了楚畫活潑生動的風格,不像中原,規矩規矩,對稱工整。漢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互相融合的時期。

屈原原也不是儒家,經過許多代人的評論,終於把他塑造成了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儒家知識分子形象。

最早熱情讚揚,高度評價屈原的是淮南王劉安。劉邦的這個孫子,文採還真不錯。他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則兼而有之。又說屈原這個人,蟬蛻於濁穢,浮遊塵埃之外,與日月爭光可也。

武帝看了,表示很滿意,然後私藏了起來——本來就是他命令劉安寫的。然後,然後就……失傳了。

現在看到的都是別人引用的片段。

司馬遷的看法也差不多。他說離騷是憂愁幽思之作,到屈原投江處憑弔,想見其為人,流淚嘆息。不過他不太贊同屈原投江之舉,他說兄弟你這麼有才,到哪個諸侯國沒有容身之地,為啥要自令若是?那時的人們思想開通著呢,不覺得到別的國家有什麼不好。伍子胥幫著吳國,差點完滅了楚國,也沒人罵他是楚奸。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國家是諸侯的國家,你可以忠於給你俸祿的國君,可以忠於自己的國,也可以忠於自己的鄉裡,堅持一樣不背叛就是好樣的。

作為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早年很崇拜司馬相如。後來看了屈原的作品,呀,這哥們比司馬才子還有才!雖然高度評價其作品,他卻認為屈原不是個識時務的君子。而且,又是神又是鬼的,過浮者蹈雲天。詩經要求的是文字要中庸,哀而不傷,樂而不淫……而屈原怨憤太深。

到東漢班固,就把屈原批得更狠了。這傢伙露才揚幾,不是中正平和的君子,還怨忿懷王,指責這個不好那個很差,願望得不到滿足你就自沉,一會兒說崑崙,一會兒談宓妃,哇,還有冥婚,全是虛無之語!淮南王的評價,太過了!

後來,還是東漢,王逸又一次高度評價了屈原,把屈原作品跟詩經對比,認為他的作品毫不遜色,又認為一個人活在人世,應該「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而不應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地苟活於世,再次高度肯定了屈原的人格,並且提高到儒家理想人格的高度。OK,這下終於完成了屈原的儒化,把一種本不相同的文化,融為自家所需。體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

王逸是第一個對楚辭作系統完整研究的人,他的結論對後世影響最大。現在老師們講解離騷,多半也離不了他的某些論調。

不管你是為屈原製造的端午節假期欣喜,還是為背誦離騷而痛苦的那一個,總有些東西,是在不知不覺中滲入我們血液的。不管班固揚雄如何批評他,他若能看到自己的影響和對後世人的啟發,想必是死而無憾的。

相關焦點

  • 漢服的演變:從秦朝繼承而來,漢朝人衣櫃裡有哪些服裝?
    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剛剛建立起來的秦王朝的統治受到極大的震撼,隨後不久,秦朝就被六國貴族的起義部隊完全推翻。而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楚軍不敵漢軍,最終天下落到了出於楚地沛縣的劉邦家族的手中。秦朝的歷史太過短暫,而漢朝又完全是繼承秦朝的制度而建立的,因此很多時候在研究秦漢文化的時候人們都偏重於漢朝。
  • 《浮想秦漢》11【秦亡漢興】漢朝到底擁有什麼秦朝沒有的屬性,最終接替了秦朝創造出第一個繁榮大王朝?
    但因為漢朝要為劉邦營造布衣天子的神秘感,所以把這種秦朝的政治決策給迷信化表述了。劉邦在東南,劉邦是楚人、楚將,所以這裡故意把楚國勢力對秦朝的威脅,借「東南」這個詞,營造到劉邦頭上了。劉邦是楚人,楚將出身。劉邦代表楚推翻了秦朝,被封做了楚共主體系下的漢王。劉邦是漢王,坐擁秦國基本盤,又代表了秦地,由漢推翻了楚分封體系。漢更像是對秦和楚,能夠兼容並蓄,合二為一的折中性質存在。
  • 扶蘇死秦朝二世而亡,劉據死漢朝為什麼沒有滅亡?
    但儘管害怕趙高的權力,所有的大臣都忠於秦朝贏氏家族,不願意擁立趙高。於是這個合適的繼任者就是子嬰。子嬰不僅是秦始皇的血脈,而且還在朝廷中浸淫多年。他勇敢而足智多謀。他最適合繼承王位。儘管趙高不想,但他找不到子嬰的錯誤,不得不支持子嬰登上王位。但畢竟,趙高很狡猾。他很快想到了另一種方法。
  • 都說「漢承秦制」,為何漢朝沒有像秦朝那樣短命而亡?
    正所謂「漢承秦制」,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在統治模式、政治框架、官僚制度等方面,基本延續了秦始皇建立的一系列制度。那麼,為何秦朝如此短命,而漢朝卻又如此興盛呢?原因便在於,秦始皇畢竟是全方位的創新,其所建立的制度顯然是「試用版」,而劉邦則汲取了秦朝的歷史教訓,對這些制度在繼承的同時,也進行了修改,使用的乃是「升級版」。
  • 同樣是搞郡縣制,為何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卻延續數百年?
    秦朝、漢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大一統王朝,他們實行的制度是差不多的,因為漢承秦制。漢朝的很多制度都是當年蕭何來到關中地區之後,對秦朝的典籍文獻進行整理制定的,所以人們往往秦漢並稱。可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卻成了我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大一統王朝之一。
  • 文化之旅 | 中國服飾文化之秦朝服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 為什麼廣西部分文化和廣東相近?
    (2)秦朝時期:秦始皇南徵百越,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個郡,合稱「嶺南三郡」。其中今廣東地域主體地區屬於「嶺南三郡」中的南海郡,今廣西地域屬於「嶺南三郡」中的桂林郡、象郡。
  • 秦朝的服飾文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專制國家—秦朝。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為楚人反秦口號,楚三戶怎麼能推翻秦朝?
    當時楚地有三大家族,實力最為雄厚。這三大家族分別是屈、景、昭,他們都是楚國王族後裔,承擔了亡秦的責任。為了復國,推翻秦朝的統治,這三大家族招兵買馬,建立了一定的武裝力量來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說的三戶,也正是這三戶。當時的楚地人很看好這三大家族,認為推翻秦朝非這三大家族不可。為了達到推翻秦朝統治的目的,楚地反秦的組織者和響應者就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來鼓勵士氣。
  • 漢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嗎
    漢朝初期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漢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漢承秦制」,其多種政治制度都是略加改動的沿襲秦朝的制度。政治體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每朝每代都是沿用並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當然也不例外。
  • 秦朝統一後六國叛亂不斷,漢朝建立後為什麼沒出現這種情況?
    秦國對皇帝制度的探索可謂史無前例,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憑更是借著強大的武力橫掃東方六國,摧枯拉朽令中國實現了大一統,強行把諸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們拉進了集權制的牢籠之下,這不僅讓舊諸侯們心生怨恨,還嚴重挫傷了各國民心,使得六國後裔暗地裡密謀復國,所以在秦末暴亂之際,六國臣民同仇敵愾共抗暴秦。
  • 被秦始皇廢掉的制度,劉邦被迫撿起來繼續用,後來差點讓漢朝解體
    但是,如果較真起來,秦朝以後統治中華大地四百年的漢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算是一個統一王朝。甚至可以這麼說,漢朝長期存在著分裂的系統性風險,直到漢武帝完全徹底解決。一、「分封制」?「郡縣制」?秦始皇消滅六國,也同時消滅了在中國實行了近千年的分封制,改用了郡縣制。這一制度沿用至今,其科學合理性自不必多說。
  • 秦朝廢分封行郡縣制漢承秦制,為何秦二世亡而漢朝卻傳承四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廢除了殷商以來的諸侯分封制,推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秦朝只存在了15年時間就消亡於歷史,而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漢朝延續了幾百年,是什麼原因呢?分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得先了解分封制和郡縣制。先秦之前,以周朝為例。
  • 秦朝滅亡——秦漢歷史人物評析之二十七
    這種說法是因為秦建立的政治體制沿襲兩千餘年,西漢又開始把荀學連同孔孟之道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可以說,秦始皇個人影響了中國此後的兩千年歷史進程,他屬於功過俱大、影響力屈指可數的帝王之一。此後幾千年來,學者民眾圍繞秦朝為何15年倉促滅亡進行反思討論,關於秦始皇個人功過評說也紛爭不斷。
  • 漢朝皇帝列表
    漢朝皇帝列表漢朝歷史簡介漢朝疆域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又稱:前漢,公元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後世史學家不承認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將其合併到漢朝歷史裡。公元221年,自認是漢室後代的劉備(漢昭烈帝)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是三國之一,亦稱「劉蜀」、「季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史學上並不將其併入漢朝歷史。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
  • 細說秦漢文化政治制度的不同與相同
    然而這種唯硬實力至上的政權,不去進行文化建設則已,反而還對文化發展進行毀滅式的破壞。不是破壞了才有革新,而是善於繼承才能革新;革新了,然後才有淘汰。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文化建設,那麼它的整體社會關係也就少了緩和的彈性空間。
  • 荊楚文化·湖北味道——楚菜文化節
    12月16日荊楚文化·湖北味道——楚菜文化節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老楚菜·新活力」楚菜振興文化發展論壇正式舉行 楚菜迎來歷史最好發展機遇 楚菜文化如何繼承創新,發揚光大?怎樣順應餐飲發展趨勢,推動楚菜產業升級?楚菜故事到底要怎麼講述?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帝國VS王朝:為何古西方「追著羅馬跑」,古中國要「跟著漢朝走」?
    羅馬與漢朝,作為東西方文明不同坐標軸下的兩個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創造出了不同的輝煌。西方不僅有羅馬還有希臘,中國不僅僅有漢帝國還有唐, 但是西方古代為何一直以繼承羅馬為榮,而中國古時候是以繼承漢為榮呢?
  • 穿越秦朝:我一個歷史記者,採訪秦始皇一些敏感話題
    這樣的功績其實比較歷代君王,始皇帝對中原文化的功勞都是極為龐大的,只不過始皇帝留下的功績都被漢朝給撿漏,這也導致了漢朝成為名副其實的「漢」文化發源朝代。但歷史中的始皇帝,真的只有殘暴統治和壓迫底層百姓嗎?其實不然,縱觀始皇帝一生,雖說性情殘暴無情,但其政治理念和國家藍圖目標都是十分的深遠的;或許我們是真的誤解一代偉大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