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庫爾坎金字塔,即羽蛇神的瑪雅語說法,是在中部美洲文明中被普遍信奉的神,一般被描繪為長羽毛的蛇形象。此詞亦用作歷史人物的名稱。在中美洲的其他文化中,羽蛇神這一形象經常出現。
庫庫爾坎金字塔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北部,是曾經古瑪雅人留下的文明遺址。庫庫爾坎在瑪雅文化中是帶羽蛇神的意思,被譽為是太陽的化身,即太陽神。
位於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庫庫爾坎(Kukulcan),是瑪雅文化前古典期晚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中部高原文化的重要文化遺址之一,「庫庫爾坎」的原意是「舞蹈唱歌的地方」,或表示「帶有羽毛的蛇神」。
考古學家在瑪雅神廟下方發現神秘的坑洞,進一步的考察發現,坑洞是自然形成的,延伸大約34米,深度為20米左右。最新的消息指出,神秘下方的洞穴可連接到其他洞穴或者地下湖泊,同時具有深層次的宗教意義,在瑪雅文化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座寺廟名稱為Kukulkan,即庫庫爾坎金字塔,這是中美洲最著名的古文明遺址之一,是瑪雅文明的巔峰之作。那麼金字塔下方的洞穴為何會存在呢,具有何種宗教意義?
考古學家發現瑪雅人在1000年前建造了金字塔,位於一個巨大的天然深坑上,他們相信建立在深坑頂部的建築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因為庫庫爾坎金字塔內有一尊瑪雅蛇神,或者認為是有羽毛的蛇,它是瑪雅人非常崇拜的蛇神。由於蛇神需要水,因此神殿下方是一個被填滿水的深坑,水流的運行由北向南。考古學家通過一種新的探測技術對神殿下方的結構進行研究,發現了深坑的存在,探測器能夠探測到巖石結構走向,分辨出水流和巖石的相對位置。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地質學家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為地下高溼度環境與水流深坑可能對神殿構成威脅,最終導致神殿基礎結構損壞。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流會衝刷到地下結構的牆壁,導致由石頭建造的金字塔下方石壁變薄,最終影響神殿的穩定。當然,庫庫爾坎金字塔已經在了千年之久,地下高溼度環境也作用的如此長的時間,要想對金字塔結構造成危害,可能還需要數百年的時間,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座庫庫爾坎金字塔仍然會非常穩定。
考古學家發現瑪雅人的建築用石材大多來至尤卡坦半島,那裡的石灰巖質地較軟,完全可以用玄武巖製成的石刀切割。這種石灰巖在地面暴露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逐漸變硬。瑪雅人先把石頭採出,在石頭變硬之前完成切割、雕刻工作。
至於石制工具,英國考古學家諾曼·哈蒙德在庫埃羅遺址找到幾件匕首狀石器,其鋒利程度足以刺透臚骨,用這樣的工具切割石灰石或稍硬一點的石材,完全是可能的。考古學家在尤卡坦發現了數個採石場,甚至還找到了切割失誤而被棄用的石塊。
切割好的石塊動輒重達二、三十噸,瑪雅人又沒有輪車可供使用,他們是怎樣把這些龐然大物運到數十乃至上百裡外的目的地的呢?考古學家的答案是,瑪雅人砍伐硬木,把它們製成各種長度和粗細的圓木,然後把石塊放上去,滾動著運到目的地。當然,在當時的道路條件下,要用這種方式完成石塊運輸工作,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是毫無疑問,這種方法雖然費力但是可行。20世紀70年代,墨西哥考古學家在尤卡坦的科巴遺址發現了通向四方的「白色通道」,總長度超過100英裡,路面寬為10到15英尺,表面塗有灰墁,堅固而平滑。這個發現對於「滾木運石」之說顯然很有利。
以庫庫爾坎金宇塔為例:塔基呈四方形,共分九層,由下而上層層堆疊而又逐漸縮小,就像一個玲瓏精緻而又碩大無比的生日蛋糕。塔的四面共有91級臺階,直達塔頂。四面共364級,再加上塔頂平臺,不多不少,365級,這正好是一年的天數。九層塔座的階梯又分為18個部分,這又正好是瑪雅歷一年的月數。
瑪雅人崇信太陽神,他們認為庫庫爾坎(即帶羽毛的蛇)是太陽神的化身。他們在庫庫爾坎神廟朝北的臺階上,精心雕刻了一條帶羽毛的蛇,蛇頭張口吐舌,形象逼真,蛇身卻藏在階梯的斷面上,只有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陽冉冉西墜,北牆的光照部分,稜角漸次分明,那些筆直的線條也從上到下,交成了波浪形,仿佛一條飛動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遊走,似飛似騰,這情景往往使瑪雅人激動得如痴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