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不分年齡
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家長、學校都有管理教育的義務,很多時候教育可能跨越隱私邊界,學生應不應該擁有隱私成了社會爭議的焦點。
中小學生作為未成年人,還未具備獨立的能力,接受正常範圍內的管理是合理的。學生也有自己的人權,不能為了管理而隨意侵犯學生的隱私,隱私不分年齡。
中學欲花400多萬購買定位手環遭質疑
3月4日,網友在網上曬出廣東一中學採購項目的中標書,其中採購電子手環這一項內容引起質疑。該電子手環具有定位功能,可以定位學生校內外位置區域,並在地圖中顯示,也可提供校內位置熱圖和散點圖。
定位功能到底是不是想侵犯學生的隱私?涉事學校也遭到網友的質疑;網友認為學生不需要被實時監督,學生主動定位即可,並且只在教學區域內,身體情況不需要時刻向學校匯報,如果體育課有需要,那就在課堂上發放專用的,不然手環和手銬沒什麼區別。
3月5日,涉事中學也對購買手環一事進行說明,智能手環只在部分教學環節或學生需要時使用,並且目前該項目還在研討階段,還在徵求學生家長意見。3月6日,當地教育局對此事也作出回應,稱該項目尚未啟動,485萬購買智能手環的資金未交付給中標方。
羊毛出在羊身上
智能手環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管理,學校處於管理想要購買智能手環並沒錯,但智能手環項目需要花費400多萬,還是應該多多考慮智能手環的實用性。如果單純為了定位而購買,確實侵犯了學生的隱私。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400多萬最終買單也是學生家長,此前曾有學校要求每位學生購買平板電腦,美名其曰為為了教育,其實教育離開了電子產品也能正常開展。教育要跟上時代,但電子產品的更新不代表就是適應時代,除了給學生家長帶來不必要的負擔,作用並不明顯。教室配備可以越來越高級,比如投影儀等設備,這些電子產品的更新才是真正的改變教育條件。學校不應該在學生身上思考問題,也要學會在自身條件思考問題。
學生難以監督就要給每位學生銬上手環,為什麼學校老師及監控系統就不能更負責更完善呢?
教育還是應以學生為本
小編認為,涉事學校或許本身確實是單純為了方便管理學生而選擇購買智能手環,考慮不周到導致爭議。學生雖然是未成年人,但是未成年人也擁有自己的人權,教育還是應以學生為本。
智能手環的監測數據如果洩漏,或者被其他犯罪份子利用效果也會截然相反。學生也需要空間,還是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無限的翱翔吧。如果利大於弊就不會出現如此多反對質疑的聲音,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家長與學校,但是一切的決定都要學會把學生當成獨立的人看待,每個人都有行動自由,可以不被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