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老城民宅發現姜太公廟石碑
作者:王學忠
不久前,在安陽老城後衛街6號院(東鄰是姜太公廟)民宅牆內,發現一塊清道光元年(1821年)石碑。碑高1米,寬0.5米,字跡清晰、行文優美,詳細記載了當時修建姜太公廟時的情形。
石碑上記載的這座姜太公廟,位於安陽老城東南幽靜街巷深處,後衛街6號院與其相鄰。石碑原壘在界牆內,碑文約310餘字,詳細記載了姜太公廟久遠的歷史,及修建時間、地點、緣由:「邑東南隅舊有太公廟,創門何時不可考」,可見在當時這座姜太公廟已是彰德府的歷史文化遺存了,何時、誰人建造已不可知,也許數百年、或上千年。碑文還詳細描述了當時其滄桑景象:「像設俱損,惟剩有殘椽敗瓦飄搖於晨風夕雨間」;也記載了時任安陽縣知事貴泰等人,看在眼裡痛在心上,生髮帶頭捐資修建之念:「貴泰目觀心惻,捐廉倡修」;還記載了修繕完竣後太公廟的布局、規模:「重建大殿三楹,繕葺東西配殿,砌月臺、高門廡、築繚垣,裝飾聖像、勞列配神」,起始和落成時間:「始於嘉慶乙卯之春,落成道光辛巳年夏」,以及盛景:「巍巍峨峨,朱碧焜耀。塵封草鞠之餘,再見丕煥維新之盛」。立碑人為:「彰德營參將長白武凌阿、同知銜知安陽縣事鐵嶺貴泰、彰德營守備粵東吳光烈」;時間是:「大清道光元年歲次辛巳正月中浣穀旦」。
安陽老城始建於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餘年,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迭,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產生和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分布於城內街巷胡同。如果說安陽是一座輝煌璀璨的歷史文化古城,城內那一處處的文化遺存便是一顆顆閃光的珍珠,安陽古城才因之而耀眼奪目。
位於安陽老城東南隅曾經輝煌的姜太公廟殿宇,如今已在去年的一場暴雨中坍塌了,惟剩一株樹齡兩百餘年、樹圍近3米的老槐樹依舊鬱鬱蒼蒼巍然聳立一旁,和這塊才發現的石碑一起,共同見證著那段不應被遺忘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遺存。
安陽老城「姜太公廟石碑」碑文
先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故一邑之中,除山川社稷常祀外,凡古來帝臣王佐聖賢忠烈有功德於民者,悉列祀典,有司歲時致祭,匪特成民,而致力於神之謂,亦以隆昭報祀也。邑東南隅舊有太公廟,創門何時遠不可考,世年既久,像設俱損,惟剩有殘椽敗瓦飄搖於晨風夕雨間。貴泰等目觀心惻,捐廉倡修,重建大殿三楹,繕葺東西配殿,砌月臺、高門廡、築繚垣,裝飾聖像,勞列配神。是役也,謀始於嘉慶乙卯之春,落成於道光辛巳夏,巍巍峨峨,朱碧焜耀。塵封草鞠之餘,再見丕煥維新之盛。都人士鹹欣欣色喜。謀勒石垂後,因為記其梗概。至於太公之夾輔周室,勳業經天,允宜享祀千秋,固亦黃童白叟所習聞而共知者,毋庸言之贅已。
彰德營參將長白武凌阿。
同知銜知安陽縣事鐵嶺貴泰率合邑文武軍民等同建。
彰德營守備粵東吳光烈。
大清道光元年歲次辛巳五月中浣穀旦立石(原碑文為繁體無標點)。
王學忠簡介
河南省安陽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工農文學》主編。出身貧寒,14歲輟學,15歲當工人,40歲下崗,靠擺地攤謀生。奔波之餘,以詩為槍,記錄生活,反映時代,鞭撻黑暗。發表詩歌上千首,出版著作12部,引起海內外數百位作家、學者的評論與關注,受到以魏巍為代表的老一代著名作家的關懷與推介,被稱為「王學忠詩歌現象」。
責編:谷鄉
本期作者:王學忠
版式:YHS
版權聲明:文中配圖來自作者
【華豫之林】微信公眾平臺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 微信搜索「華豫之林」點擊關注
■ 長按以下二維碼圖像關注華豫之林公眾號
■ 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華豫之林公眾號
■ 「華豫之林」長期接受投稿,您的稿件請發送至郵箱616507838@qq.com或通過後臺發送投稿意向。
■ 《華豫之林》文化資訊微信公眾平臺投稿說明及稿酬標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華豫之林』文化資訊平臺歡迎您的關注
♥文字述說歷史
★點亮在看留言
大千世界 人間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