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料的目的是引誘,並不是給魚大快朵頤的,而釣餌要更容易被魚發現、更容易引起魚的注意才對
我主張補窩是有原因的:第一,誰能保證吃進釣餌的那條草魚是第一個進窩的?很可能在它之前已經有多條魚吃了窩料,並且走遠了,它們已經把窩料破壞得支離破碎了。第二,誰敢保證上鉤的那條草魚第一口吃的就是釣餌?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說,它上鉤之前已經對窩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它的上鉤意味著應該補點窩料了。這是用吃鉤的魚做參照來確定補窩的時機。
當然,僅僅這樣做肯定不夠準確,假如半天都沒魚上鉤,就不需要補窩子了嗎?也不是。要知道,窩子不止是目標魚破壞掉的,很多非目標魚同樣會吃窩料、破壞窩子。
有一次,在一個面積不大的小水庫釣魚,我旁邊有兩個當地人不停地往裡大把大把地揚青玉米,臨走的時候很友好地讓我去釣他們的窩子。
我只是禮節性地答應了,他們走了很久我都沒動。朋友也勸我去釣他們的窩子,我的回答很簡單:他打的青玉米再多也沒用。
朋友問我原因,我告訴他:咱們還敢用青玉米作釣餌嗎?鉤上的一粒青玉米落水後,浮標會像觸電一樣被小鯉魚小鯽魚們拽得大起大落,幾分鐘之內要麼有小鯉魚或小鯽魚上鉤,要麼青玉米就只剩一層皮。
你想一想,他打進去的那些青玉米得招來多少貪吃的小傢伙?別看他揚了十幾棒青玉米,可是釣點內很可能什麼都剩不下,我敢保證他每揚一大把青玉米,十分鐘之內就會消失殆盡。所以別看打窩量不小,但作用絲毫不會有。這就是非目標魚對窩料的破壞。
說到這裡,很多釣友已經明白了:窩子的有效周期與該水域內目標魚和非目標魚的破壞力有關。
因為魚的密度、大小、食量不一樣,所以破壞力也不一樣,這就導致補窩所需時間不固定。若破壞力強,補窩的時間就要短一些,反之就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