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由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辦、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提供學術支持的「網絡與人工智慧法治論壇」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如期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浙大城市學院、東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和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等十幾家高校、科研機構及北京市人民檢察院、陝西省人民檢察院等實務部門的五十多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聚焦網絡法與人工智慧,展開深入探討與交流。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丁衛副院長致辭)
論壇開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東亮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丁衛副院長代表主辦方在致辭中介紹了法學院和法學研究院的部門設置及學科成就,他對各位的到來表示感謝,並希望此次論壇可以為法學院的學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為研究生人才培養提供新視野,為企業科學研究和高端支付服務提供新動能。
論壇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人工智慧時代的法律治理」,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軍隊司法工作系姬娜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網際網路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以《數據驅動時代的法律規制》為題,分享了數據驅動競爭的經濟內涵,並討論了數字驅動競爭中行為的可規制性。浙大城市學院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方潔副教授結合自己長期擔任杭州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的經歷,以《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促進條例》的立法過程為例,闡明「善治下的立法的產生應當來自民眾的真實需求」,為智能城市治理選擇提供參考。西北政法大學博士生李明聚焦網絡反恐,提出完善立法、加強國際合作、強化反恐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對策。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郭旨龍老師從科幻文學中的機器人法則入手,
提出其對人工智慧法學研究的可借鑑性與局限性,開啟了與會人員之間的「頭腦風暴」。與談人西北政法大學馬治選教授及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王朝恩副教授分別對四位發言人的學術報告進行點評,並提出了自己關於人工智慧時代城市治理、人工智慧法律規制的見解。
第二單元由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蘇青副教授主持。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付玉明教授以《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刑事歸責與教義展開》為題,拉開了第二單元「人工智慧與部門法學研究」的序幕。他著重闡述了自動駕駛汽車不同模式的事故歸責方式,並探討了肇事逃逸情況下的刑事責任歸屬問題。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陳京春教授在《人工智慧產品安全與責任認定》的報告中提出,研發者應當且能夠承擔對算法迭代的預見、監督義務,並指出:人工智慧科技界與法學界必須深度合作,才能促進技術發展背景下的社會安全保障。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王新雷老師闡述了網絡服務提供者協助執法的背景和有關國家關於協助執法的規定,並初步探討了我國解決相關問題的思路。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網際網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豔東教授通過線上作了《算力時代數據服務的財物屬性》的報告,他主張數據服務能夠成為財物,並作為侵犯財產的對象受到刑法保護。與談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賈媛媛教授對四位主題發言人的演講作了評述,強調應當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關注人工智慧領域那些真正值得研究的問題,在理論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國瀚文老師在總結前述發言的基礎上提出將靜態法律與動態新型技術有效結合,以規制無形數據流動的風險的願景。
第三單元關注「網際網路金融犯罪治理」這一當下熱點話題,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張弘副教授擔任主持。首先,螞蟻集團安全協作部專家王群介紹了螞蟻集團的網際網路金融實踐及相關法律問題,並對網際網路金融犯罪相關罪名的認定和分歧作了概述。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李琳老師以花唄套現為例,闡述了組織型網絡消費信貸套現中共同犯罪的認定,分析了學界對「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不同觀點,並提出「適用該罪名時不僅要考慮幫助犯的範圍,還要考慮其幫助程度」的個人思考。陝西省人民檢察院高琳檢察官結合辦案實踐介紹了「套路貸」的犯罪構成、常見手段、犯罪界定及共犯問題,引導大家關注這一領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拓通過網絡視頻形式,以控辯雙方常見的爭議焦點為切入,就P2P類非法集資案件的非法性認定、犯罪數額和主從犯劃分等問題上分享了作為控方的觀點。與談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譚堃副教授從價值論、方法論、解釋論角度展開評述,認為仍可在傳統刑法學理論的框架下討論新問題。與談人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吳銳老師從經濟法學視角闡述了網際網路金融犯罪治理的一系列問題。
「讓智能助力司法」是第四單元「智慧司法與糾紛解決」的突出特色。本單元由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杜軍強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法律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學堯以自動守法的人工智慧系統研發為例,闡釋了認知神經科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浙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特聘副教授郭兵基於公益訴訟實踐,認為私益訴訟現階段對保護個人信息的作用有限,公益訴訟應作為個人信息司法保護的主要方式。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趙蕾副教授飽含激情地闡述了ODR(在線糾紛解決平臺)的發展歷史與目前的狀況,暢想了「人機組合解決糾紛」的未來前景。華東政法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周翔老師介紹了智慧法院的生成機制及未來趨勢,提出智慧法院的研究可為其他法治部門信息化研究提供借鑑。在與談環節,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賽錚副教授從保險科技監管研究角度,肯定了線上糾紛解決機制運用到保險合同糾紛中的意義,同時強調更應該關注現階段其在實務中的落實程度。東南大學刑法學博士生陳禹衡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入手,認為目前在具體適用層面上存在擴大化傾向,刑法應該力求保持謙抑性。
時近下午六點,這場學術盛宴仍然令與會者意猶未盡,自由討論環節氣氛熱烈。浙大城市學院講師姚瑤博士暢談了其在「城市大腦」掛職的個人體會和應用「城市大腦」系統對城市治理的意義。浙大城市學院法學專業2017級學生夏韻分享了自己對算法可解釋性和透明度問題的見解。
「各位與會專家的精彩發言及其不時閃耀的智慧火花表明:人類智能在大踏步向前發展,而不會被人工智慧輕易超越。」劉東亮教授在作會議總結時對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表示讚賞,同時表達了今後願與大家深入開展交流合作的意願以及對各參會人員的誠摯感謝。
在此次論壇上,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聘請楊明教授、李學堯教授、李麗敏教授、陳京春教授為特聘研究員並為其頒發了聘書。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張叢副主編為評選出的優秀論文作者代表進行了頒獎。
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全體成員、「網絡法與人工智慧研究蓓蕾計劃」的成員和法學研究院相關學科的博士生集體參會。
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
撰稿:張若涵 常純
攝影:孟宇辰 郭昌鑫
文字校對:党家玉 孟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