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商丘——大禹治水被孟諸

2021-02-19 微聞睢陽

  禹王鎖蛟雕塑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激勵著代代華夏兒女。如今,在商丘古城南側的八關齋內,有一處景觀「禹王鎖蛟井」,就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的。井蓋上有一座約近3米的大禹像,井口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鐵索一條垂於井口,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於水面,俯視井中隱約可見。

 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皆因水中的一種怪獸——蛟龍作祟。蛟龍興風作浪淹沒土地村莊,致使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大禹來到商丘一帶治水,發現是蛟龍在導水致害,於是他設計將蛟龍逮住,並用鐵鏈將其禁錮在一口八角井中,井上邊蓋上石頭,蛟龍再也無法出來危害人類了。從此,洪水得到了治理,不再泛濫侵害民眾。

 看到景觀,聽到故事,很多人會付之一笑而去,心中認為:這只是個傳說故事罷了,大禹怎麼會到商丘治水呢?著名考古學者徐旭生在《中國傳說的古史時代》一書中曾指出:「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歷史方面的質素、核心,並不是向壁虛造的。」「禹王鎖蛟」傳說的背後,是不是真的蘊含著大禹在商丘治水的歷史真相呢?答案是肯定的。史料記載,大禹不但在此治水,且採用的是築壩洩洪的方式,並有商族的始祖契協助他治水,契因此而被「封於商」。


 大禹治水傳說中的蛟龍,其實就是當時肆虐的洪水,因治理不住而被人們視作洪水猛獸。《孟子·滕文公下》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淮南子·本經訓》載:「舜之時,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由此可見,當時洪水的危害之甚,當時的孟渚澤應是一片無際河澤。在此情況下,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率領民眾終於完成大業。

 大禹在商丘治水,具體地點在哪?孟諸澤。記載此事的史料有兩則:一是《尚書·禹貢》言大禹在豫州治水時,曾經「導菏澤,被孟豬」,孟豬即孟諸澤,意即大禹疏通了荷澤,並在孟諸澤築起了堤防;二是《墨子·兼愛中》云:「古者禹治天下……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意即古時大禹治理天下,東邊疏洩大陸的積水,為孟諸澤修堤壩,分為九條河,以此限制東土的洪水,並使得冀州的人民受益。孟諸澤,為宋國(今商丘)的名澤。《爾雅》云:「宋有孟諸。」郭璞曰:「今在梁國睢陽縣北。」《辭海·歷史地理》:「古澤藪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可見,大禹在商丘治水是不爭的史實。

 大禹在商丘治水,採用的具體方法是什麼?「被」和「漏」,即是築堤與疏導。通過《墨子·兼愛》我們可知他治洪採取的方法還有洩、注、灑、鑿、流等。大禹根據山川地貌,結合不同實際情況,該採用什麼方法都是經過長期觀察江河,調查水系得出來的經驗。為了使匯聚的大片洪水退去,他「北決九河,通十二渚三江」,一氣治理了13年,「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孟諸洪水退去後,大澤成為一片溼地,廣渺無限,水草豐茂,人們「填淤肥美,聚而耕之,稍築室宅,遂成部落」,這大概就是古孟諸形成的情形。


 九州,處禹之堵。」叔弓是宋人之後,當時為齊國大臣,受齊莊公冊命。銘文說,叔弓的祖先是「成湯」,滅夏後曾住在「禹堵」,即「禹都」。這是大禹在今商丘一帶建都的又一明證。贏秦、子宋都說自己的祖先住在禹住過的地方,對此歷史學者侯仰軍認為:「反映了大禹的主要活動範圍在今豫東、魯西南地區。」(《考古發現與大禹治水真相》)

 大禹治水,足跡遍及了冀、徐、兗、青、揚、荊、豫、梁、雍九州。《禹貢》全書不滿3000字,而多次提到位於孟諸澤附近的10多個澤名、水名、地名,如孟諸、大野、雷澤、菏澤、菏水、濟水、濮水、淮水、河水、泗水、陶丘等,足以說明今天的豫東、魯西南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區。《呂氏春秋》載:「禹疏河決江、為彭之障於東土,所括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

 禹治水時,人們抗禦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為避水患常擇高地而居,或通過人的活動,抬高居住面。《淮南子·齊俗訓》說:「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這種高地,古人稱為「丘」,如「商丘」「黎丘」「楚丘」之屬,「寧陵」「汋陵」之類。今豫東、魯西南、皖西一帶稱之為「堌堆」或「崗嶺」的村落眾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時地勢低洼、常有洪澇的狀況,與《禹貢》出現的澤、水、丘地名相對照,這裡即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動地。

 就大禹治水在豫東商丘一帶,還有春秋時期的兩件銅器為證。一是秦公簋(王國維稱作「秦公敦」),為秦國銅器,簋的銘文中有「鼏宅禹責(跡)」4個字。王國維《古史新證》認為「秦敦之『禹責』,即《大雅》之『維禹之績(跡)』、《商頌》之『設都於禹之跡』」。《詩經·商頌·殷武》原文是:「昔有成湯……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績(跡)。」商湯建都於亳,有南亳(今塢牆集一帶)和北亳。商湯「設都於禹之績(跡)」,清楚地表明「禹之績(跡)」在今豫東一帶。二是叔弓鎛(王國維稱作「齊侯鎛鍾」),為齊國銅器,內有銘文如下:「虩虩(赫赫)成唐(湯),有嚴在帝所,敷受天命,翦伐夏後……鹹有

  

 

大禹治水在商丘的另一個重要線索就是,商族人的始祖契曾經輔佐大禹治水,且因有功而被舜命為司徒(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封於商(今商丘)。契,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出生頗富神奇色彩的那位。對此,《史記·殷本紀》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商族興起於東方,今天的商丘是其發祥地。契輔助禹治水的地點也當主要在商丘一帶,之後又被封於此。

 大禹治水在孟諸澤一帶還有重要線索就是,東夷族的首領皋陶、伯益(也稱大費)曾佐禹平治水土,對此《史記》之《夏本紀》《秦本紀》等均有記載。《史記·殷本紀·湯誥》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伯益的主要政見言論可見於《尚書·大禹謨》。伯益幫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大禹說:「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賜伯益姓氏為「贏」,大禹建立夏朝後則將伯益的長子大廉封於葛地(今寧陵縣)為葛伯,次子若木封於徐地(今徐州市)為徐伯。從其對伯益之子的封地地域來看,大禹對商丘一帶是頗為熟悉且富有感情的。禹立朝後所鑄九鼎,春秋時期還曾流落商丘。

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 

相關焦點

  • 大禹治水傳說:入選「非遺」實至名歸
    忽必烈為「禹功磯」正名    走在晴川閣,一步一景,都與大禹治水有關,甚至可以說,整個晴川閣就建在禹功磯上。老漁翁答道:「據古語說,那裡是大禹治水成功之所,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石磯被稱為『禹功磯』。後人把『禹功』訛稱為『呂公』。」    忽必烈聽了十分高興,誇獎漁翁道:「老翁所言極是。不忘大禹拯救百姓於洪澇災害之中的功德,民心存念禹功,可敬可佩啊!」    不久,因蒙哥汗去世,忽必烈率軍北上,次年被擁立為蒙古帝國大汗,即世祖位。
  •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國哪條河流?
    「大禹治水」主流觀點認為治理的是我國黃河及其支流,也就是黃河流域。
  • 甘肅深入挖掘黃河文化 專家學者為隴劇《大禹治水》劇本「把脈」
    大型古裝隴劇《大禹治水》劇本研討會在甘肅省隴劇院召開中國甘肅網1月15日訊 (本網記者 張蘭琴 文/圖)史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於積石」,據考證這裡的「積石」就是現在的甘肅臨夏州積石山。「大禹治水」作為上古傳說,在華夏大地家喻戶曉。
  • 遊商丘點燃夢想、再出發薪火傳承
    特別是在當今時代,如果以科技為參照標準看世界,世界上強國林立;看列國,列國紛擾不斷;看我們自身,我們自身也不斷在改造自然以適愉人,甚至在改造自己去迎合科技,科技帶來的繽紛世界,讓人一片眼熱、趨之者若群鶩巡河,撲騰起水花點點、漣漪無數;若有人能夠多想一步,如果以文化為參照看世界,則世界矚目之地是中國,中國文化厚重之所在為中原
  • 商丘首屆文化創意展9月30日正式舉行 邀你共賞 盡請期待
    文創展和歸德大書場由中共商丘市委宣傳部、商丘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商丘日報報業集團、商丘市文聯聯合主辦,由商丘日報社、商丘市文產協會、商丘市曲藝家協會、商丘市文化館承辦,商丘市園林局、各縣(市區)宣傳部、商丘師範學院現代藝術學院給予協辦。文化創意展將設置主題展館和系列精品展館、展街,穿插文藝展演。
  • 【老家商丘】商丘記憶
    ,約在公元前24世紀,帝顓頊曾建都於商丘。1952年1月,永城縣(現在的永城市)由皖北專區劃歸商丘專區,同年8月撤谷熟辦事處正式建谷熟縣。1953年1月,裁淮陽專區,其所屬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本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併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1965年6月,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周口專區。1968年改為商丘地區。
  • 中國古代神話大禹治水
    大家應該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哪怕媳婦生小孩都忙得顧不上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濫,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面對這樣的情景,大禹毅然決然的開始治水。大禹率領廣大民眾鬥妖魔、戰水怪、劈山岡、疏水道,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治理了水患。
  • 【文化商丘】孔子思想與太丘社文化
    孔子文化受到舉世關注,孔子思想的形成與商丘密切相關。那麼,是哪些因素影響並成長了孔子思想?據《孔子家語》證明,孔子在商丘地域長大,在孔子的成長過程中,商丘境內的太丘社文化對孔子思想的孕育與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記載,孔子應約從衛返魯會見魯哀公,其中對話如下:魯哀公問:先生穿的衣服是儒服嗎(儒者在當時的魯國是被瞧不起的階層)?
  • 第十一回: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華夏文明歷史中非常璀璨的一顆明珠,彰顯了中國祖先抗擊洪水這一自然災害的一次偉大勝利。大禹治水是繼承了其父鯀的遺志!鯀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準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
  • 「大禹治水圖玉山」 氣勢磅礴的不朽之作
    清乾隆年間,宮廷以上古「大禹治水」事跡為藍本,組織能工巧匠,雕刻出一座巨大的玉山。此物舉世罕見,是當之無愧的國寶重器,凝聚著國人對山川無恙、江河安瀾的美好祝願。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3萬多件玉雕作品,其中有一件被譽為「玉中之王」,它就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玉雕作品——「大禹治水圖玉山」。
  • 專家:希望破譯禹碑「天書」解開大禹治水謎團
    日前,在這裡流傳的大禹治水傳說,入選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名錄,48歲的張引娣和52歲的黃國華成為武漢「非遺」項目中,惟一由兩位女性共同擔任傳承人的項目。  近日,張引娣和黃國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能夠破解禹碑文中的「天書」,從而解開大禹治水的千年秘密。
  • 「殷商之源•通達商丘」徵文活動優秀作品(三)
    殷商文化起源於商丘,興盛於安陽,要傳承,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有感於斯,於是作《商丘賦》 夫商丘者,古亦勝哉,新亦壯哉!歲在庚子,麗日秋光。金風西陸,菊桂天香。欣逢盛世、華彩樂章。鸞鳳相鳴而振翼,賢達興於懷土,撫憂思之何殤?惟日月乎逾邁,恐無繼之蒼涼。故而感發,徵文以賦之。於是愛之深,思之遠,歌未央。
  • 感受中原厚重文化 戚建莊新作《成語河南》即將開篇
    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誕生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等古都。《盤古開天》《女媧補天》《河圖洛書》《大禹治水》等,就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的典型代表,而它們則出自河南。二、諸子百家。從實際出發,我們現在沿用的成語,基本上出自我國歷史上諸子百家創造的原典文化,如: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墨翟的《墨子》,還有《鬼谷子》《列子》《莊子》,等等。本書所說的諸子百家不僅如此,還包括漢朝的賈誼、張仲景、許慎和唐朝的韓愈等諸方面的文化大家。
  • 《大禹治水》熱播 主題曲創作人董冬冬講述創作心路
    近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安徽廣播電視集團聯合出品,浙江藍巨星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動畫片《大禹治水》在央視一套和浙江衛視持續熱播。片中兩首感染力極強的主題曲也成為了熱門話題。據了解,《天下》、《生命的火焰》這兩首曲子,系知名影視音樂人董冬冬、陳曦老師專門為該片創作。
  •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早已給出答案
    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傳說,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可以說是不畏艱苦,身先士卒,所以大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
  • 躲在深閨無人識:黃河故道對商丘旅遊的價值思辨
    ▲ 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穀雨 攝)黃河故道在虞城段留下的歷史遺存和文化較為厚重,在復建利民古鎮的當下,本身就具備了古鎮、古城、故道風景線,加上同屬一個區域,目之所及,皆為風景,此景區不單屬於利民鎮的榮光
  • 洛陽、開封、安陽、商丘,河南這4座古都,誰更有發展潛力?
    除了鄭州之外,河南最耀眼的古都當屬洛陽和開封,這兩座古都久負盛名,在歷史上名聲顯赫,擁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除此之外,河南還有安陽、商丘等地,曾經也是輝煌過的古都之一。洛陽、開封、安陽、商丘,同樣是河南歷史古都,為什麼知名度截然不同呢?
  • 諾亞方舟與大禹治水:從地理角度聊聊東西方神話為何形成各自特色
    如果說大禹治水的歷史暗指歷史上某段時間真實發生的事件的話,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就是黃河泛濫和古代人民對黃河的初步治理。黃河的河道在歷史上幾經變化,每一次都給黃河中下遊人民帶來巨大的苦難。大禹治水可能就是對黃河的初步治理。
  • 商丘有哪些公辦大學?商丘所有的公辦大學名單匯總
    商丘師範學院商丘師範學院坐落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三商之源、華商之都——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師範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創辦的「歸德府中學堂」,櫛風沐雨,弦歌不絕,歷經商丘師範專科學校、商丘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階段,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商丘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