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射箭運動員的箭囊開口朝前,而古代箭囊的開口朝後?

2021-01-18 小歌說事

射箭既是一項古老的冷兵器技藝,也是奧運會項目之一,很多讀者可能都或多或少看過一些奧運會射箭比賽的鏡頭。

上圖:勇奪零八年奧運會女子射箭個人冠軍的張娟娟女士

奧運會的射箭項目使用的弓是現代競技反曲弓,這是一種將精準度發揮到極致的弓種,雖然造型已經變得現代感十足,但是其基本原理和古代的傳統弓依然有相通之處。現代反曲弓運動員除了弓和弓的配件之外,也有許多其他附屬裝備,比如護胸、護臂等等,其造型和功能,也和古代的相差無幾。

然而,現代反曲弓運動員所使用的箭囊,卻和古代的箭囊有一個明顯的區別。

通過上面兩幅圖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射箭運動員的箭囊,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而且開口朝前,所以放箭之後,箭羽斜著向上朝前。

在很多古畫中,中國古代弓箭手的箭囊大部分也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但卻是「反著」懸掛的,開口朝後,箭羽斜著向上朝後。類似的箭囊在現代射箭運動中也有一些人使用,因為開口相反,所以習慣上稱之為「反向箭囊」。

上圖:宋代《中興四將圖》中嶽飛的侍從攜帶的箭囊

上圖:明代的箭囊(復原)

上圖:現代反向箭囊

然而就小編個人的使用感受而言,在比賽的時候,這種反向箭囊並沒有正向箭囊用起來方便。主要的槽點差不多有三點:

首先,反向箭囊在射箭的時候,人無法看到自己的箭杆,只能順手回身去摸箭,然後抽箭,而且很難知道自己所剩的箭只數量。正向箭囊則可以直接看到箭杆,一眼就能看清自己所剩的箭只數量。

其次,反向箭囊的抽箭動作,是右手拿著箭杆的中間甚至下端抽出,而射箭需要將箭尾凹槽卡入弓弦上固定的搭箭點,所以抽箭之後,右手要移動到箭尾,進行搭箭,比較麻煩。而正向箭囊的抽箭,則可以捏著箭尾抽出,可以直接搭箭。

上圖:反向箭囊的抽箭,是手持中間甚至下端抽出

上圖:反向箭囊抽箭之後,要將右手移動到箭尾端,進行搭箭動作

最後,帶著有箭的反向箭囊沒法靠在椅子的靠背上,因為有箭杆箭羽在那擋著,要是個體重重點的大胖子配上質量不好的木箭,一靠上去,箭杆直接斷了。但是正向箭囊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任何椅子,隨便坐,隨便靠。

畢竟人家奧運會運動員是專業的,他們的選擇,一定是非常科學的。不僅現代弓的選手偏愛使用正向箭囊,就連一些傳統弓項目的選手,也開始使用改良的傳統箭囊,將箭囊的開口朝前。

上圖:使用改良箭囊的傳統弓愛好者

在古代,箭囊對於弓箭手,比彈夾對今天的士兵而言還要重要。子彈小,可以散著放,而箭枝長,無法隨身攜帶,只能放在特定的裝具之中。儘管如此,中國古代的弓箭手們依然選擇了「不好用」的反向箭囊。

而且,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文明也都偏愛這種「反向」的箭囊。從日本一直到東歐,到處都有能看到這種「反向」箭囊。

上圖:日本的箭囊

上圖:土耳其傳統箭囊

生產正向箭囊對古人來說,並沒有任何難度,不存在生產工藝達不到的問題。而且箭囊懸掛在身體右側,而刀劍類武器都懸掛在左側,並沒有影響。

然而,古代弓箭手和現代運動員所考慮的點是不一樣的。

現代運動員只考慮在賽場上靜止不動的情況下如何射準,而古代弓箭手則考慮如何在顛簸的騎馬、跑動中保證攜帶箭的穩定性。畢竟打仗不是比賽,不會給你機會讓你站在那不動射一個下午。

上圖:現代射箭比賽都有固定的起射線,靜止打固定距離的靶子

正向箭囊雖然方便,但是有個硬傷,箭羽斜著向上朝前,在向前跑的時候,迎面來的風吹在箭羽上,會形成不穩定的阻力。這個阻力並不大,不會影響射手的奔跑速度,但是這個阻力卻足以把箭杆吹得到處搖晃,如果跑速夠快,甚至會讓箭囊搖晃。

這還僅僅是步行奔跑,如果是在顛簸的馬背上,則氣流更為複雜,箭杆、箭囊亂晃,甚至會像廟裡搖竹筒抽籤一樣將箭蕩出去。

另外,向前的箭杆本身就會影響射手的一些動作,如果箭杆亂晃,那麼影響就更大了。

而「反向箭囊」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箭羽斜著向上朝後,這個角度非常像鳥類翅膀上的飛翎,迎面吹來的氣流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向後的力,不僅不會亂晃,而且這個向後的力還會讓箭囊更為穩定。

所以在現代的射箭項目中,「反向箭囊」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現代射箭項目有一種項目被稱之為原野賽,這種賽制中,運動員需要經常跑動,這些運動員則偏愛使用反向箭囊。故而現代反向箭囊也被稱之為「原野箭囊」,正向箭囊也被稱之為「場地箭囊」。可見反向箭囊的穩定性設計,是非常合理的。

上圖:原野射箭賽中使用反向箭囊的選手

而且,古代騎射手有時候會策馬飛馳,箭杆難免會受不住顛簸,如果頂上逆風,風太大了也許會將箭直接刮飛。所以古代的騎射箭囊還有個黑科技,那就是在箭囊中放置很多毛氈,這些毛氈會對箭形成一種擠壓力,確保箭的穩定。

上圖:傳統騎射箭囊內部的毛氈

除了常見的「反向」箭囊之外,中國在隋唐一直到宋朝,還有一種被稱之為胡祿的特殊箭囊。這種箭囊是受到西域騎兵的影響而誕生的,也是一種適合騎射的箭囊,但是他的開口卻是朝前的。

上圖:壁畫中的胡祿箭囊

胡祿非常長,將箭整個的放進囊中,箭頭在上,箭羽正在下,用的時候打開蓋子。其優點是完全不用考慮箭是否會掉,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箭頭,選擇特定的箭頭進行射擊。但是胡祿箭囊的造價過於昂貴,所以宋代之後逐漸被擠壓式的反向箭囊所取代。

上圖:胡祿箭囊(復原)

另外,在西方國家還流行一種背式的箭囊,比如經典的羅賓漢形象,便是手持長弓,身背箭囊。

上圖:經典的羅賓漢形象

這種箭囊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進行速射。手向後摸到箭尾抽箭,直接搭箭就可以進行射擊,如果熟練使用的話,使用這種箭囊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射速,而且這種箭囊非常深,即使有輕微的顛簸也不會有箭掉落。

但是這種箭囊在中國古代卻並不多見,因為並不符合中國古代的戰爭需要。

首先,古代中國的弓箭手偏愛用大拉力的弓進行遠距離的精準射擊,有時候還得儘量射穿敵人的鎧甲,用輕飄飄的弓對付近距離的無甲目標,不是中國古代弓箭手的追求。古人說:「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體現。而速射是無法保證弓的拉力和精度的。

其次,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弓拉距都很大,很多時候要拉到耳後,所以箭也很長,動輒90公分甚至一米,這種長箭在背式箭囊中很難順利抽出。就好像秦始皇身背長劍,遇到荊軻刺秦的時候,三番五次沒辦法拔劍。

上圖:西方的小拉距,其弓弦只到臉頰

上圖:東方的大拉距,弓弦已經拉過耳朵

總而言之,現代射箭運動員和古代射手的需求不同,要求不同,才產生了這種有趣的小差異。

註:作者冬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農村的鳥窩為什麼開口朝上,不怕淋著雨嗎?現在終於知道答案了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的鳥窩為什麼開口朝上,不怕淋著雨嗎?現在終於知道答案了!從古至今,很多種小鳥都深受大眾喜愛,很多詩人都寫了很多關於鳥類的詩歌,甚至現代還有不少關於小鳥的歌曲,都是廣為傳頌的作品。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鳥類經常築的巢是開口朝上的,我從小就很疑惑這一點,因此問過不少長輩,都說小鳥築巢鳥窩開頭朝上,這樣真的不怕下雨天的時候淋溼了嗎?有經驗的老農前輩幫助我解開了這個困擾我已久的疑惑,到底是為什麼?接下來,由我來給大家解開謎團的答案。咱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鳥窩都是那種開頭朝上,幾隻幼崽待在裡面或者幾顆蛋待在其中,可是為什麼要這麼做?
  • 第五人格:「兔美的魔法棒」可愛之餘驚喜不足,意外成就「箭囊」
    驚喜之餘帶來的即可震撼也消失殆盡,甚至讓玩家不自覺就想到了「獵人的箭囊」。 「獵人的箭囊」 「兔美的魔法棒」並非機械師的首款稀世品質掛件,在此之前「獵人的箭囊」以及「父親的懷表」都是非常驚豔的存在,特別是「獵人的箭囊
  • 【技術交流】傳統弓射箭扳指用法與射箭動作規範性的指引
    這是古代弓箭傳統的三種射箭方法;分別是地中海式射法、捏弦法、蒙古射法三種。古代弓箭由於沒有弦卡,控線手法主要起到捏住箭,拉弦兩個作用。現代弓箭由於弦卡的廣泛應用,控弦手法僅僅是起到拉弦的作用;這是古代和現代的區別。
  • 弓之國的射箭扳機——努比亞扳指
    (圖片 近些年在蘇丹拍攝的部落人和幾千年前陪葬在埃及法老墓中的人偶相比居然是這樣的相似,你真不是穿越來的嗎)   古代的努比亞人在非洲中部及尼羅河較低流域從事貿易活動,促進周圍一帶的繁榮來自Gebelein的石碑浮雕中,有些就是在埃及服務的努比亞弓箭手,其使用的弓箭就已經是單體長弓,最長的長度已經接近200cm,而短一些的弓長度在170-180cm之間,最短不會短於140cm,目前埃及的考古證據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種弓使用蒸汽加熱弓身後使用繩索和木塊將弓稍向使用者方向扭彎,弓握把段向前反彎,上弦後弓身被拉回來有點像鋼鋸的外形(具體描述見埃及三角弓的文章)。
  • 鳥窩開口朝上下雨小鳥不會被淹嗎?下雨小鳥怎麼辦?可算知道了
    導語:鳥窩開口朝上下午小鳥不會被淹嗎?下雨小鳥該怎麼辦?首先鳥窩開口向上只不過是我們自己認為的而已,因為鳥窩一般建在樹上,而我們從樹下看到底就會自然而然而認為鳥窩其實開口向上的,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實際上鳥窩的開口是朝南的。而朝南這一點和我們現在蓋房子陽臺朝向的原理非常的像,就是為了可以得到更多的太陽照射。
  • 鳥窩基本上都是開口朝上,那下雨天怎麼辦?看完才知道鳥多聰明
    鳥窩基本上都是開口朝上,那下雨天怎麼辦?看完才知道鳥多聰明相信經常去野外或者住在農村的人更加了解一些,很多鳥出巢的時候,鳥窩基本都是開口向上的,那麼下雨天的時候到底怎麼辦呢?看完之後你才知道鳥兒具體有多聰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解答一下。
  • 中華小當家:黃金開口笑,一種朝你咧嘴笑的包子,你絕對沒吃過
    而今天要說的這道菜,黃金開口笑,更是中華小當家中美食的美食。更不可思議的是,它是一種可以朝食客咧嘴大笑的包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黃金開口笑這道菜出自於小當家戰隊和黑暗料理界戰隊的第一次正式交鋒。當時的比賽總共分為四場,雙方各派四人,從湯,小食,主食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比試。比賽的第二輪正是比的小食,主題則為「包子」。
  • 為什麼清代佩刀的刀柄大多都向後?
    實際操作的時候,刀柄就在箭囊後面的空隙裡,拔起來很順手不受影響。所以認為刀柄向後不方便拔刀的看法顯然是錯誤的。但是依然有一種說法,就是如果穿著盔甲是連手都背不過去的,是無法從背後把拔刀出來的。所以筆者決定繼續測試,穿上盔甲試一下是不是還能夠將刀從腰後拔出來。
  • 【射箭知識】把現代的反曲弓拿到古代,能秒殺當時的神弓嗎?
    那麼,如果把現代的反曲或複合弓放到古代,能夠秒殺這些所謂的「神弓」嗎?雖然現代弓在效能方面要比古代的傳統弓要高一些,但是古代弓巨大的拉力值,可不是當今材料的效能可以比擬的。按照現在的分類,傳統弓和現代弓的區別是有無弓窗箭臺,開了弓窗箭臺精度會變高,更好上手,但是這也看人。養由基拿傳統弓百步外能射中楊樹葉,現在的人你,即使拿把複合弓,百米外想射中楊樹葉恐怕都做不到。
  • 教你做開口笑饅頭,開口的秘訣告訴你,我們全家都愛吃!
    【開口笑饅頭】 原材料;南瓜,酵母,小蘇打,麵粉。1、蒸好的南瓜倒入盆中,趁熱用小勺搗碎,放涼後加入3克酵母,2克小蘇打,用小勺攪拌均勻。2、分多次加入麵粉,直到面和至不沾手,和好以後將面餳至兩倍大。3、餳好的面再次加入少許麵粉揉至光滑,搓成長條,再揪成小劑子。4、取一個小劑子用手掌揉光滑,揉好以後,口朝下做成饅頭型。
  • 如果現代的射箭奧運會冠軍放在古代,能成為一個殺敵無數的神箭手嗎?
    先說答案:現代奧運冠軍回古代要重新練起,否則無用武之地。原因是,用古代傳統弓箭作戰,和現代射準競技在器材和所需技術上的差異非常巨大。
  • 仙洋姐姐喊話辛巴百因必有果,二驢調侃辛巴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洋姐昨晚直播時與粉絲嘮嗑,談及辛巴糖水燕窩上電視一事時,感慨百因必有果,以前不是說過一句話嗎?人善人欺天不欺不管飛多高別飄,容易摔了容易把你那個肩膀摔折了,但是有的人就願意掏這個q買這個糖水喝,我樂意我買的就是一種感覺,咱們也攔不住管不著對不對?洋姐還播放了韓佩泉的那首百因必有果!
  • 怎樣讓不愛開口的魚開口?為什麼釣魚要加鹽?哪種鹽釣魚最好用?
    在黑坑釣場或者野外釣魚,常常會遇到由環境和天氣因素導致的魚不開口的情況。比如,天氣悶熱、魚坑水肥、魚坑臭底、黑坑缺氧等情形導致的魚不愛開口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釣鯉魚、鯽魚、青魚、草魚、鰱鱅和羅非魚等淡水魚類時,窩裡有魚不開口的情況時有發生。那麼,如何讓不愛開口的魚開口?
  • 深蹲時腳尖應該朝前,還是多向外轉?
    關於深蹲動作,存在一個爭議:腳尖應該要朝前呢?還是向外轉一個角度?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答案是兩者都要。讓我來解釋。 這個論點很簡單,我認為我們應該擁有腳尖相對朝前的徒手深蹲能力。
  • 西湖水,前朝名妓的洗臉水
    西湖水被張愛玲稱為「前朝名妓的洗臉水」。這個前朝名妓是誰?為什麼她的洗臉水會在西湖?唐朝是個狎妓成風的年代,而元白共享一妓更是當時的一樁風流趣話。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後就看中了她,經常把她帶在身邊。元稹當時被排擠出宮,在越州做官,對商玲瓏也是垂涎三尺。於是偷偷寫了首「「霓裳羽衣曲」給商玲瓏,商玲瓏感其才,於是她跑到越州與元稹偷情,被白居易發現後,開除她官妓妓籍。她又去尋元稹收留,此時元稹已有新歡,後來連面也不見,從此她不再彈箜篌,不再跳「霓裳」。
  • 【漲姿勢吧】十三朝古都西安,有哪十三朝?
    提起西安,人們就會想起十三朝古都。先後在這裡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歷時長達1140年之久。    西安古稱長安,是浩浩千年古都,他與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他還居我國古代六大古都之首。提起西安,人們就會想起十三朝古都。
  • 當喬丹第一次見到姚明,這反應太真實了,姚明:他一開口就罵我
    喬丹是NBA乃至世界籃壇最偉大的超級巨星,而姚明在中國同樣是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籃球運動員。當時比賽進行得十分激烈,喬丹持球準備上籃,而姚明由於過於緊張,竟然對他打出了一個幹擾球,這個舉動讓喬幫主十分生氣,他覺得這位黃種人大個子傻透了,於是就當眾朝姚明噴垃圾話
  • 朝有嫿
    他叫宴朝。不是朝氣蓬勃的朝,而是朝代的朝。不過當下沈嫿想知道的是,她怎麼就來到了千年前。沈嫿是歷史系的學生,為了完成論文在查找資料。而她要研究的人,就是宴朝。歷史上對宴朝的評價分兩個方面,功與過。功過暫且先不提,沈嫿很好奇他怎麼變成暴君的。一個登基三十年的皇帝,前十五年堪稱明君。自第十六年起,仿佛就變了一個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