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取經的玄奘大師

2021-02-22 密法之光

  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六○一年)。河南陳留人,俗姓陳氏,幼年即有過人的智慧,七歲開始讀五經,在十三歲那年,隨其二兄長捷法師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誦習經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須經過考試合格,頒發證書(度牒),才有資格作為沙彌。此時,正逢洛陽度僧,玄奘法師年幼,不能參加考試。他在考場門前徘徊,望之興嘆!而被主考官鄭善果發現,認為是佛教龍象,破例特取度之。

  玄奘法師在二十歲,受具足戒之後,到處參訪善知識,發現眾師所說,與經典頗有歧異,令人無所適從。尤其《十七地論》,見解不同。乃發願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

  由於赴天竺路途,要經過崇山峻岭、崎嶇不平的山道。所以玄奘法師在未啟程之前,先練習爬山越嶺的技術,先用桌子、凳子之類物品,堆成假山。從這邊爬到那邊,再從那邊爬到這邊。一天練習多次,後來自己感覺爬山的技術不錯,又到山上去實地練習,約有一年經驗,技術方臻熟練。於是上表,申請到天竺取經。當時(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獲唐太宗(李世民)批准。惟玄奘法師拿定主意,無論批准與否,決定赴天竺一行。所以最後不得不私自出境。

  從長安出發,隻身向西行,經過一山洞,見洞口有蝙蝠糞,當時玄奘法師在想:「這洞中一定無人住,否則不會有這麼樣多的蝙蝠糞。」好奇的心理向洞中走去,在不遠的地方,他發現一個怪物,頭髮都結在一起,小鳥在上面做窩,這怪物臉上的塵土很厚,好像石頭人一般。玄奘法師走近仔細一看,原來是位老修行,已經入定。玄奘法師用引磬給他開靜,令他出定,一會兒,這位老修行開始動彈。

  玄奘法師便問他:「老同參!你坐在這裡做什麼啊?」老修行的嘴巴動了幾次,才發出聲音來:「我等紅陽佛(釋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幫他弘揚佛法。」玄奘法師說:「老同參!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老修行一聽,很驚訝地問:「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出世?」玄奘法師說:「在一千多年前,出現於世。佛滅度已經很久啦!」

  老修行又說:「釋迦牟尼佛入涅槃,那麼,我還是入定,等白陽佛(彌勒佛)出世,我再幫他弘揚佛法吧!」玄奘大師說:「老同參!你不要再入定了,等彌勒佛出世時,你又要錯過機會,不如現在跟我到震旦,將來我取經回來,你好幫我弘揚佛法。」

  老修行一想,言之有理,於是答應大師的要求。玄奘法師對他說:「你的身體太舊了,所以你要換一個新的房子。你到長安去,看到黃色琉璃瓦的屋子,你就到那裡去投胎,等我從天竺(印度)取經回來,我再來找你。」老修行辭別玄奘法師,二人分手,一向東走,一向西行,各奔前程。

  玄奘法師經過跋山涉水,迭遭災難而不灰心。曾經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實在偉大!所以完成他偉大的事業,對中國佛教有所貢獻,創立「唯識宗」。所謂「見賢思齊」,我們希望成就道業,應以玄奘法師為寶鑑,作為模範,向他看齊,把本有的智慧現出來,為佛教貢獻一份力量。

  一日復一日,玄奘法師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向西進行。抱著堅韌不拔的意志,不到目的地(天竺),決不休息。所謂「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千辛萬苦,在路上行走三年,終於到達天竺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拜戒賢論師為師(當時天竺唯識學權威),專學《十七地論》及《瑜珈論》等經典。

  學成歸國,路經曲女城,為戒日王所請,在該城成立辯論大會,參加的有十八國的國王,以及大乘和小乘、婆羅門和外道等,約有六千人,盛況空前。大師為論主,稱揚大乘,序作論義,寫懸於會場門外,並言:「如改一字,願拜他為師。」經過十八天,無人能改,最後勝利,名揚五天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

  於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長安,當時僧俗出迎有數十萬人。唐太宗派相國梁國公房玄齡等為代表,歡迎玄奘法師於弘福寺,從事翻譯經典工作。

  玄奘法師,在天竺留學十二年(在路上往返耽誤五年),成為中國留學生的祖師。取回的經典有五百二十篋,計有六百多部。將全部經典貢獻於國家,特蒙皇帝召見,嘉獎一番。玄奘法師便向唐太宗賀喜:「恭喜陛下。」唐太宗覺得莫名其妙,就問:「喜從何來?」玄奘法師說:「陛下得一位太子。」唐太宗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說:「沒有啊!」

  玄奘法師心想:「明明指示老修行來投胎,怎會沒有呢?」於是在定中觀察。哎呀!老修行搞不清楚,投錯胎了,跑到尉遲恭家裡去。玄奘法師將這段因緣,向唐太宗報告。唐太宗說:「原來如此,你就去度他吧!」玄奘法師去找尉遲恭,說明來意。玄奘法師一見尉遲恭的侄子,心生歡喜。因為窺基的身體,非常魁偉,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載法之器。所以開門見山地說:「你跟我出家吧!」窺基一聽,莫名其妙,不悅地說:「你說什麼?叫我出家,豈有此理!」轉身就走了。

  玄奘法師只好與唐太宗商量,成就這段因緣。於是乎皇帝下旨,要尉遲恭的侄子出家,尉遲恭一接到聖旨,便叫侄子出家。窺基嚴辭拒絕地說:「豈有此理!皇帝怎麼可以叫我出家?我還沒玩夠哪!我要去和皇帝講道理。」第二天尉遲恭帶著侄子來見皇帝。

  窺基一來便說:「陛下要我出家,可以!可是我有三個條件。」唐太宗一聽就說:「你要多少個條件都可以。」窺基就說了:「我最歡喜喝酒,我不能沒有酒,無論我到什麼地方,都有一車的酒跟著。」唐太宗心想:「出家人是戒酒,可是玄奘法師告訴我,不管什麼條件都答應。」於是就說了:「好!我答應你。第二個條件呢?」窺基說:「我知道出家人不可以吃肉,可是我歡喜吃肉,無論我到什麼地方,後面都有一車新鮮的肉跟著。」唐太宗說:「我答應你。第三個條件呢?」

  窺基沒想到皇帝會答應他的條件,所以就說:「出家人不可以有太太,可是我離不開女人,無論我到什麼地方,必須有一車的女人跟著。」他心想:「這個條件,皇帝無論如何一定不會答應的。」唐太宗心想:「哎呀!這怎麼能答應呢?可是玄奘法師已經囑咐我,不管什麼條件一定都要答應。」所以就說了:「好!我完全答應你,你現在可以出家了吧!」

  窺基沒辦法,就很勉強出家了。所以在出家那天,後面有一車的酒、一車新鮮的肉、一車美女,陪著他一起到大興善寺出家(編按:大興善寺是玄奘法師的譯經場),廟裡知道窺基要來出家,所以敲鐘擊鼓來迎接他,窺基一聽到鐘鼓的聲音,豁然大悟:「啊!原來我就是那個老修行,來幫助玄奘法師弘揚佛法,」於是乎把後面的三車遣回去,什麼都不要了。所以後人,稱窺基為三車祖師。

  玄奘法師取回的《唯識三十頌論》有十家,玄奘法師皆譯為華文,按照論中的意思,一字不減,一字不添,照原意譯出。此時窺基擔任整理論文,玄奘法師將十家之論譯完之後,窺基要求玄奘法師:「這十家的論,各有其長,各有其異,若不統一,令今後學者,有歧路亡羊之苦惱,不如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合成一本,令今後研究唯識的人,獲得統一的結論。不用浪費時間,而得到法要。」玄奘法師同意他的見解是正確的,所以產生一本唯識論,即是現在《三十頌唯識論》。後來玄奘法師又傳授他「因明學」,成為唯識專家,宣揚唯識思想為宗旨,成為當代大德,為「唯識宗」第二祖。

  玄奘法師回國第二年,奉詔撰《大唐西域記》一十二卷。於唐顯慶五年(公元六六○年),玄奘法師五十九歲時,開始譯《大般若經》。梵本有二十萬頌,玄奘法師廣譯,不敢刪略,一如梵本,經過四年的時間,譯成六百卷。次年,擬譯《大寶積經》,不幸,患病而輟筆。

  唐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二月,玄奘法師圓寂,年六十有四,葬於樊川北原。玄奘法師所譯的經典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其弟子甚多,以窺基、圓測傳承唯識,普光、神泰傳承俱舍。

  隋唐二朝,是佛教黃金時代,百家爭鳴,祖師輩出,各創宗派,當時有十宗,小乘有二宗,大乘有八宗。其中「三論宗」和「唯識宗」的思想,完全保存天竺原有的思想,原封不動,搬到中國來。另外「天台宗」(以《法華經》為宗)和「賢首宗」(以《華嚴經》為宗)的思想就變質了,將中國的思想摻雜在內,這四宗是研究佛理,成為教門。乃至演變成現在的五宗派:教、禪、淨、律、密。其實目的是同入究竟涅槃,不過修持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相關焦點

  • 玄奘(陳禕)取經的真實歷史!
    玄奘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有很多錯誤,就決定到天竺去學習佛經。公元629年(一說公元627年),當時唐朝還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突厥經常侵擾中原, 邊塞局勢不穩,唐朝政府禁止出國。玄奘上書朝廷要求出國取經被拒絕。這年秋天,長安鬧饑荒,朝廷同意僧侶外出就食,玄奘乘機離開長安,來到邊塞重鎮涼州。涼州都督執行朝廷命令,逼令玄奘返回長安,幸得當地高僧的幫助得以逃避禁令。
  • 玄奘西天取經,不僅是偷渡邊境,而且也曾遇到美人計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即漢武帝的軍隊築成高昌故城後700年,27歲的玄奘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經,踏上了西行的徵程。與《西遊記》不同的是,這個名叫玄奘的僧人不是被唐朝天子封為「御弟」堂而皇之的「西天取經」,而是「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也就是說,玄奘違反了朝廷當時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規定,是私自去往天竺的。他是混在一夥四出逃荒的饑民之中離開長安,踏上西天取經之路。
  • 天竺取經的玄奘大師---宣化上人
    玄奘法師在二十歲,受具足戒之後,到處參訪善知識,發現眾師所說,與經典頗有歧異,令人無所適從。尤其《十七地論》,見解不同。乃發願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由於赴天竺路途,要經過崇山峻嶺、崎嶇不平的山道,所以玄奘法師在未啟程之前,先練習爬山越嶺的技術,先用桌子、凳子之類物品,堆成假山,從這邊爬到那邊,再從那邊爬到這邊。一天練習多次,後來自己感覺爬山的技術不錯,又到山上去實地練習,約有一年經驗,技術方臻熟練。於是上表,申請到天竺取經。當時(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獲唐太宗(李世民)批准。
  • 「唐僧取經路線圖」唐玄奘取經路線為何捨近求遠?
    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進行研究和翻譯佛經直到圓寂(公元664年)。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玄奘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例如《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為原型。
  • 西遊記壁畫與玄奘取經圖像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取經僧人,玄奘所表現出的英勇無畏和對真理的探索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已成為民族精神中的印記。而今,我們通過玄奘生前身后豐富的圖文資料,繼承和弘揚優秀的這民族精神。正式以「玄奘取經」為題的壁畫最早見於北宋歐陽修《於役志》所記述的五代揚州壽寧寺壁畫。遼陽遼代「玄奘取經」畫像石應是已知現存最早的該類題材藝術作品。
  • 朱文杰:「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玄奘因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而天下聞名,婦孺皆知。但真實的唐僧——玄奘法師,絕不同於小說中虛構的唐僧。    玄奘法師於貞觀元年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赴天竺 「西天取經」的偉大徵程。    他歷經遠超過九九八十一難的遭遇,實際沒有徒弟護送,完成了這一空前絕後的壯舉,靠他單人獨騎,乘危遠邁,杖策孤徵。
  • 比玄奘走得更遠!這位新羅僧人曾遠赴天竺取經,最終留在了盛唐
    自三國朱士行以降,歷代遠赴西域、天竺等國「取經」者不乏其人,而這其中又以法顯、玄奘、義淨等高僧最為著名。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其實還有一位來自於朝鮮半島的求法沙門,其西行路途之遙遠、閱歷之複雜,已經大大超過了上述諸中原名僧;而他因旅途見聞寫成的《往五天竺國傳》,又在20世紀初的敦煌上演了一幕千年佚書失而復得的傳奇。
  • 偷渡去天竺,帶回657部經書,「唐僧取經」取的到底是什麼經?
    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是唯一的神魔小說,但這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唐朝玄裝法師西行(將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成神魔小說估計也算是中國的特例了,比如把武王伐紂寫成《封神榜》,把鄭和下西洋寫成《三寶太監西洋記》,把宋代王則起義寫成《三遂平妖傳》),在小說中,唐三藏去西天是封唐太宗之命,當時東土的中國人不識大乘佛法、成天享樂,如來佛祖派遣觀音菩薩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
  • 踏尋玄奘大師的垂跡
    前院參差矗立著大紅色「日月潭」「玄光寺」字樣的石刻,或是精鏤著玄奘取經行腳的造像,遊客們都會紛紛來此取景照相,記遊一番。寺內供奉玄奘大師的金身,上懸「民族宗師」匾額。由此可見,一者玄奘菩薩所成就的佛教志業,是民族之光,佛教不能自外於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少不了佛教這一塊大片拼圖。
  • 揭密真實的玄奘:與膽小怕事的唐僧判若兩人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
  • 玄奘大師: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迷茫間,25歲那年,天竺(印度)禪師波頗來到長安,玄奘聞之大喜,前往請教。波頗聞言合十,緩緩道: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將告訴你答案。那爛陀寺,就在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是世界最權威的佛學聖地。玄奘心中一震。既然印度高僧能不遠萬裡來到華夏,我為何不能西行求法?他當即上書唐太宗,請求到天竺取經。
  • 《玄奘取經之路 丁和尋訪影紀》:【36】和田地區 之一
    通過學習,並經由國學大家馮其庸及眾多學者的指點,拓展並深入被攝對象,創作出「流沙夢痕」、「玄奘取經之路」,以及「古代龜茲石窟壁畫」等一系列文化攝影主題,在全國各地舉辦大型個人文化主題影像展及出版同名書籍。獲得轟動社會的巨大反響。丁和以鏡頭刻畫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現況。
  • 玄奘大師圓寂紀念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大師在四川時,曾於路上看到一個衣服破爛的病人,滿身生瘡,汙臭難聞。大師為他請醫生治病,又給衣服和飲食,多方照顧。病人病癒,傳授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師從此發心修持此經。在前往印度取經途中,凡有困難危厄,大師都一心稱念《心經》,都能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有災難,當下都得消除,轉危為安。
  • 大雁塔,中國最早最大的四方樓閣式磚塔,是玄奘憑天竺記憶督造?
    它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四方樓閣式磚塔,是玄奘完全憑藉自己在天竺的記憶督造的。沒錯,整座大雁塔,是玄奘一個人勘察、設計、督造、校核,添磚加瓦。一個出家人如此的注重一個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因為大雁塔對他,有特殊的意義。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了玄奘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相當於唯一的國立翻譯學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
  • 探秘絲路行:那爛陀 玄奘西行之千年菩提路
    那爛陀,最早的佛教大學●那爛陀,由梵文音譯而來。這裡不是古代西域國名而是一個寺院的名稱。公元五世紀,印度笈多王朝時,國王崇尚佛法,在那爛陀創建的一所大寺院。那爛陀遺址●古時,中國人稱印度為天竺。佛教發源於印度後傳入中國。隋唐時佛教盛行,但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不一,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於是早已皈依佛門的年輕玄奘決定去遙遠的天竺求佛。
  • 《玄奘取經之路 丁和尋訪影紀》:【39】和田地區 之四
    通過學習,並經由國學大家馮其庸及眾多學者的指點,拓展並深入被攝對象,創作出「流沙夢痕」、「玄奘取經之路」,以及「古代龜茲石窟壁畫」等一系列文化攝影主題,在全國各地舉辦大型個人文化主題影像展及出版同名書籍。獲得轟動社會的巨大反響。丁和以鏡頭刻畫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現況。
  • 《玄奘取經之路 丁和尋訪影紀》:【41】和田地區 之六
    通過學習,並經由國學大家馮其庸及眾多學者的指點,拓展並深入被攝對象,創作出「流沙夢痕」、「玄奘取經之路」,以及「古代龜茲石窟壁畫」等一系列文化攝影主題,在全國各地舉辦大型個人文化主題影像展及出版同名書籍。獲得轟動社會的巨大反響。丁和以鏡頭刻畫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現況。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
  • 玄奘西行經過了多少個國家?
    玄奘大師西行經過110個國家,前後往返共歷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