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期:2014年8月16日——2014年8月22日
誠邀您在8月16日下午3點,參加「自在清和」——張德林書法小品展開幕儀式!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琉璃廠一得閣北京丹鳳朝陽美術館,馬海濤館長與張德林老師恭候您的光臨!
又名得靈,號淨圓.慧林居士,別署百荷堂主。
1963年出生於安徽省來安縣。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創研班助理導師
中國國家畫院曾來德書法工作室助理導師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書畫名家專項課題高級研修班導師
國書會副會長
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理事
草書委員會委員
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副秘書長
北京紅博館藝術總監,《文化藝術報》書畫藝術總監。
2010年6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醉翁遺韻》張德林書法展,2011年10月在北京三品美術館舉辦「瀞水流深」張德林抄經書法展。出版有《張德林書法集》,《張德林抄經書法集》,《張德林對聯集》,《張德林楷書金剛經》等。
藝海德林
----張德林書法品評
曾來德
德林吾弟,皖之來安縣人也,來安者,滁州之重鎮,文化積澱深厚,為風光秀美、人才輩出之地。德林早年於金陵師事書學名家黃惇先生,慧根早具,壯歲北上京華,廣求名師。先入張榮慶先生門下,後又從沈鵬老及予學書,不數年,書藝大進,入選各類重要展覽,並留任吾個人書法工作室之助教。
德林學書,路徑廣博,取法正大。由趙字立基,上追二王,併兼採黃山谷之縱肆,參漢隸碑版之厚重寬博。其學習之脈絡,不求一點一划之逼似,而求理法之貫通。以本心關照古人之心,頗得禪家以心印心之法門。學書之外,好讀書,諸子百家、九流四部,皆有涉獵,尤好老莊釋氏之學。其人心性曠達,淡泊聲利,雖陋巷瓢飲,甘之如飴。食素念佛,致力修行。然不墮枯寂,交遊廣闊,復健談,每於討論會中,滔滔不絕,妙論疊出。德林近年之書作,頗有獨特旨趣,摒棄繁華,一歸平淡,追求古樸冷逸,頗有八大、弘一等佛家書法之趣味。當代學習傳統書法者,每多泥古之輩,德林由傳統法帖而明古人法理,融合自我之心性,推陳出新,出獨特之格調面目,此誠難能可貴者也。比之書壇各類展覽中,千人一面之所謂傳統書風,覺德林之書作,愈加清奇可愛也。德林書作,線質蒼古,下筆有屋漏痕、印印泥之妙,用墨尤見精神,結字亦於古法之中,亦每有新意,其書風已相當成熟。
眾家輯評
張德林(淨圓居士)心經冊跋
陳傳席
淨圓居士書法出入弘一一路,又廣師百家,自成一格,圓渾高古,秀骨沉靜。餘觀今人書多矣,惟淨圓書足觀,餘子不足道也。
寧靜簡約 空靈自然
——張德林的禪意書法
傅德鋒
。。。。。。弘一法師李叔同之禪意書法一直令我心動而神往,面對其作品,有一種「一切動亂到此為止」的安詳靜謐之感,體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北宋黃庭堅之書法也富有禪意,但它表現的是另外一番境界,長槍大戟,縱橫爭折,體現的是一種動態美。這一動一靜,儘管感覺不同,但內在的含蘊卻有共通之處。
張德林書法對以上兩者進行了巧妙地取捨和融合。他前些年書法以黃庭堅一路大草和魏晉風格的小楷為主,草書飛動張揚,點畫精到,氣勢磅礴,很富有藝術感染力。小楷靜穆平和而不顯板滯,字裡行間蘊含著很多細微的變化。無論是大幅還是小品,都注重內在的精神氣質的充分表達,而不是僅從外在形式上去驚世駭俗。他近年來越來越注重含蓄和內斂的東西,因此,反映到書法上,他逐漸捨棄那些過於張揚外露的因素,把二王、顏真卿、黃庭堅和八大山人、弘一法師等人書法當中的那些含蓄而內斂的因素自然而然充分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這種風格最大的特點就是線條凝練而不浮滑,點畫精到而富於變化,章法渾融而不顯板滯,氣息古雅而耐人品讀。。。。。。
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
——讀張德林書法
褚哲輪 /文
。。。。。。早聞德林大名……觀其書,見弘一,見八大,見二王,見古賢。又觀,化弘一,化八大,化二王,化古賢。再觀,非弘一,非八大,非二王,非古賢。弘一、八大之神,古人之氣,化為自家內力也。何也?禪心相通,佛果同道,古今通會,書我真心。
書法者,心修之體,身行之實。筆端,出於指端,指端繫於身,發於意,生於心。心源通慧,而身無不適,手無不暢,意無不快。欲書之時,運乎於心,力乎於腕,行乎於指,見乎於鋒,淋漓於紙。入於觀者之目,會其神,通其心,動其情,感其懷,而無不暢快哉。
禪境,穿越書寫的極限!
張德林書品
邱正倫
。。。。。。任何一位書法家的書寫歷程同其自身的人文修養、生命體悟都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張德林的人文修養十分廣泛,生命體悟十分真切。說到這裡,有一點十分重要,那就是張德林將他的人文修養和生命體驗建立在深厚的禪境狀態之中。張德林對書寫禪境的追求和表達是真切深入的,包含著生命存在境遇的精神指向。因此,張德林不像一般意義上的傳統書家那樣視已有的風格為極致,而是從吸收前人的風格處打破前人設置的樊籬,繼而形成自己的書寫風範,自由地穿越在各種書體之間,成為一位極具禪境藝術風格的當代書家。
悠 遊 自 在
——品讀德林兄書法
杜浩
。。。。。。古人的行草作品大都可以分為兩類,一種和「二王」面貌接近,另一類則在古人基礎上形成鮮明的自家面貌,第一種如米芾、趙孟頫,第二種如八大、弘一。德林兄顯然屬於後者,「得意者忘形」,形體屬於形而下的載體,如果得了古人的「意」,則形體可以變化萬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單從作品本身來看,德林兄的創作似乎要有意追求「樸拙」,細觀其筆畫,則可以推想他書寫時和工具之間的某種契合狀態,字形的崎嶇盤升,透露出作者的某種不可言說的玄機,這種「樸拙」從美學意境上來說,顯然要比「巧媚」要高明的多。。。。。。
談張德林書法
韓少玄
德林最近寫字越來越多帶有了一點淡淡的禪的境界、禪的意蘊、禪的風骨,當然這算不得獨創,在中國的傳統書畫史上,也算得上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了。在董其昌以「南北宗」討論書畫藝術的時候,甚至在更早的王維的詩與畫中,禪就已經開始介入書畫藝術的創作,並逐漸的積澱成為一種傳統延傳至今。有意無意間,德林在他最近的創作中承續著這一傳統,從而也就使得他的創作與所謂的時代風格拉開了一些距離。。。。。。德林的創作向著傳統的書法藝術的「書寫」「寫意」的本旨回歸。事實上,這種回歸的取向我們已經在當下不少書法創作者那裡略見端倪。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下或者歷史上有不少書法藝術創作者在援禪入書的時候,往往會片面的關注禪意的高妙,而忽視了對書寫技巧的把握,因此也就往往導致其創作的荒疏,「逸筆」無多、「草草」頓現。從書寫技法的角度來講,有兩個方面的努力使得德林的創作既能相對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他對禪的意境的清新而同時又使他的書寫不至於流於空疏蒼白。。。。。。
張德林書法藝術摭談
文·徐吉春
張德林先生,幼好詩書。修身遹道,坎壈奔波。不惑之年,棄商從藝。遠赴京都,求學深造。上溯秦漢,下迄明清,靡不學之。真草隸篆諸體兼能。勤於魏晉,故行草書為其最善也。縱橫捭闔,沉著痛快。翰不虛動,下必有由。雲譎波詭,鳳翥龍翔。墨染流年,不輟研窮。其下筆之從容乃當代書家之尟見也。揮運之際,如如在在,長樂於斯,傾情於斯。。。。。。德林先生為佛門居士,法名淨圓、慧林。吾觀其書,妙在空靈,乃修佛之悟也。古之書畫大家,非佛即道。先生亦深諳其理。其書法若太極之功,靜中寓動。自然飄逸,變化萬端,而又萬法歸一。。。。。。張德林先生之書,追求樸茂自然。若弘一法師,蕭散簡遠。境由心造,漸削鋒芒。喜用中鋒,摒除側妍。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深得書詣,不為時風所囿,不為古法所縛。旁涉古今,博搜約取。凡文字訓詁、詩詞格律、古今書論、儒釋道諸家法門皆有涉獵,而於佛學研習猶深。。。。。
由「勁」「猛」到「凈」「圓」:張德林的回歸
丘 若
。。。。。。近來一睹張兄作品,判若兩人,絕去煙火,內斂古淡,清靜簡遠,顯然已入禪宗境界。德林兄身處鬧市而得禪心佛境,令人嘆服。細細品味其書之格調,雖然意象騰驤的氣勢沒有了,倒是多了一分古樸與恬靜、自在與歡喜,必令有閱歷者方能妙悟。這個歷程的轉變,頗循弘一法師之轍。書為心畫者,於此可見一斑。德林兄的書法,可以概括為「凈」、「圓」(如其法名淨圓)。「凈」者,不垢不染,絕去俗塵,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圓」者,處事透徹,圓融圓照,君子不器,變通有方。這是人生之感悟。其書跡化為點畫,自然是清靈婉妙,圓潤內擫。字字穩妙而少聯屬,行行空靈而有貫通。行氣如虹,神明自得。睹跡明心,贊德林之超越;覓情見性,慕凈圓之修為。元人以後視書法為心法,此言不虛。最後之修煉,自在人格之提升。形式之最後價值必打動人之心靈,富於啟迪。
閒品其書,實在觀人。雖然,我還在俗世中流連,然仰望蒼昊,契入冥界,亦能透色相而超鴻蒙。德林五十求變,可知天命,其書之由勇猛精進轉向清凈圓潤,本身人生之幻滅與再生。。。。。。
動靜如一 有空無二
——張德林禪意書法欣賞
蘇金成
。。。。。。張德林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他生活在當下的俗世中,卻能夠讓我們從他身上和他的作品中看到一個超凡脫俗的禪者的印象。這種禪者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閃現,而是體現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能夠讓任何一個沒有見過他的人可以從他的書法作品中感受到意味深長的禪境。
張德林對禪學的結緣是因為他的性情,而這種簡單、率真的性情更促進了他親近禪學的機緣。他與我的性情很相似,經歷也相似,我們都有過在寺院中長期居住修行的經歷。張德林曾經在滁州琅琊寺深居簡出,每日以晨鐘暮鼓、經卷禪音相伴,過著聞香品茗,閉目觀想的生活。我能夠想像到張德林在寺院中參禪悟道的景象,朝花夕拾逐漸悟得無上境界,這就是他舍俗入禪的初衷。他把自己對生活的經歷與心靈的感悟升華到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再回歸到對書法藝術本體的創作上,尤其是他對書法線條的造型、張力與神韻的把握,常常令觀者讚嘆不已。可以說,寺院的禪修經歷對他心境的澄明及他在書法上的領悟至關重要。他能夠像品嘗一杯香茗一樣,拿起、放下。能夠在超脫世俗與煩擾的生活間自在遊走。他的心靈在經歷過無數次波動而終歸平靜,進入一個無人、無我之境,這就是他在書法創作中追求的禪境。他是將自己的生活、藝術與心靈渾然如一,圓融無礙。在動靜、呼吸間吐納天地,涵養宇宙。。。。。。
禪味與書境:張德林書法的藝術旨趣
吳 鵬
。。。。。。今與德林兄同學於國家畫院沈鵬導師工作室。全班雖六七十人,相熟亦不少,而印象最為深刻者,德林兄當屬其一。尤其評論同學作品的不吝直言,快人快語,言者痛快,聞者肅然。雖有逆耳之音,然而反躬自省,卻如針砭之效。而此同道間的互相批評指瑕,砥礪切磋,也與沈鵬先生所力倡的「藝道並進」方針暗合。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身份標誌,與儒釋道三家皆深有淵源,尤其佛禪之於書法,更加提升了書法的藝術境界。德林兄於佛禪之理,有靜修之體悟,也有實踐之工夫。其所書對聯,語出佛家旨趣,意達生命境界。書法頗具弘一法師的淡雅天真,力求自然無我之境。。。。。。
參禪體道 以書修行
——張德林其人其書
楊 武
。。。。。。德林兄是沈鵬工作室和曾來德工作室的助教,師弟龔小臏2011年就讀沈鵬書法創研班時,曾經感慨地對我說,張德林書法功底不凡,最難得的是全面,各種書體都下過很大功夫,精到而且成體系。這一點,在書法圈裡是不多見的。這種深厚的功夫,來自於他常年不懈的苦學精思。。。。。。。觀其用筆,鋒芒內斂,含而不露;視其結構,不見一絲誇張和機巧,卻又暗含張力;審其取勢,上下呼應、左右顧盼,卻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寫成之後懸壁細品,整張作品如渾金璞玉,不事雕琢卻又一派天成,讓人感覺無可增損、也不能改動一處。細察師承源頭,竟不知其所自,亦不知其所之,但讓人覺得無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是合情合理的,如同那句著名的禪門偈語「從來處來,到去處去」。德林兄的書法,頗有大匠不斫的感覺,已經接近他自己的藝術理想——返璞歸真、鮮活靜謐、歡喜自在的禪境。讓我想起懷讓禪師的機鋒:「說似一物即不中」。。。。。。
耀文星談張德林書法
耀文星
。。。。。。張先生德林,予之摯友也。少喜書畫,醉心翰墨,後問教於江左書學重鎮黃惇先生,於書學書史,早具根底。壯歲北遊京師,從沈先生、張榮慶先生、曾來德先生等當世名家遊,並與諸師友交相問難,眼界日開,書藝大進。不數年,以書藝名動京城。披其作品,骨力沉厚,真氣瀰漫,若前人所謂屋漏屈鐵,兼而有之。其雄峻蒼茫之境,非老筆不能至。。。。。。難得如德林先生者,不計世俗之名利,修學好古,復師古而不泥古,博採百家,自成家數。先生性簡淡,布衣蔬食,不改其樂,並以筆墨作佛事,參禪悟道,每有所得。與先生交遊,瀟灑不拘,為極堪友者。。。。。。
以法寫心,質實空靈
——簡論張德林的書法世
劉洪郡
。。。。。。德林先生不計得失,善待生命,視藝術為信仰,化苦修為享樂,淡泊浮華,樸素本真,與萬物萬情達至和諧相安的哲人狀態,最有可能使其作品達到《金剛經》所闡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寥寥無痕之境界。
如今,居住京城的張德林,由於幾十年來對書法藝術的不懈追求與苦修,終以其獨特的書法風貌和鮮明的藝術個性立於書界,並業已聲名鵲起,同道矚目,世人稱羨。得其書者,如獲至寶,喜之藏之。而德林先生仍是從容淡定,勤奮耕耘,簡衣素食,心性逍遙。他逍遙於超然光明的藝術境界裡,掘取著亦幻亦真的玄妙法門,因充盈以沉澱的激情,天性本真,故,「我之為我,心在法在。」所以,張德林智慧地延續著藝術的發展規律,改變增益著曾所不足,一如既往地深修頓悟,取捨自如,以禪悟道,以道觀法,以法寫心。遂,他的字便更加的質實而空靈。
張德林楹聯書法摭談
魏春雷
。。。。。。張德林筆下早先的流動已經為現在的滯重所替代,而起筆、收筆沒有刻意方圓,行筆沒有故作震顫,可以說是在全力以赴地自然書寫,而真、行、草錯雜運用,使得書寫節奏變化得自然而然又出人意料,點畫的纖穠變化也明顯可見他對整體效果的有意控制,如此這般,其間若沒有匠心經營,相信是無法做到的。韜光養晦、慧而不用、大巧若拙,作為境界,。。。。。。品讀張德林作品,會讓人聯想到徐生翁、弘一、趙冷月、謝無量,當然他不一定直接得法於諸家,但起碼可以說,在審美取向上與上述諸家有相通之處,表現上也不少相近的地方。這種格調與氣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不是廣受追捧的,因而張德林的選擇與堅持,無疑具有特別的意義,他的作品也因之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