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牆一風景,一牆一陣地。當下,走進安徽亳州的鄉間小道上,處處都能感受到美麗鄉村文明發展的濃鬱氣息。一條條通俗易懂的宣傳標語,配著優美生動的圖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村規民約、孝老愛親等主題內容,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內容圖文並茂,感染力強,讓群眾由「被動看」變為「主動瞧」,文化牆變身「無聲解說員」,「話」出文明新鄉風。如今,文化牆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代言人」和文明的「傳播者」。
譙城區古井鎮:打造鄉村振興文化牆 提升居民幸福感
在譙城區古井鎮後老家新村一排排樓房的牆面上,隨處可見一幅幅生動形象、圖文並茂的文化牆,讓群眾直觀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四世同堂」文化牆
「之前的村莊牆壁『髒亂差』,現在村頭巷尾處處可見這些美觀醒目的文化牆,不僅讓群眾在路過時看著舒服,還讓大家切身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同時也讓我們在無形中受到了崇德向善、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薰陶和教育。」後老家村村民孫太紅幸福地說道。
黨建文化牆
近年來,後老家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精心打造文化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家規家訓、孝道禮儀、鄉村風土人情等內容以牆繪的形式給居民欣賞,讓文明理念在居民心中潛移默化,提升居民素養,同時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添分加彩。
截至目前,古井鎮在各行政村主次幹道累計繪製文化牆200餘處,成為村莊道路的一大亮點,牆壁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村容村貌和群眾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群眾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譙城區十河鎮:「露天文化課堂」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隨著鄉村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牆體文化逐漸成為凸顯鄉村獨特精神風貌的有效陣地。譙城區十河鎮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黨建為引領,以「美麗鄉村+文化宣傳牆」提升整體村容村貌為建設思路,依託大量新建「空白」院牆,繪製突出文明新風、傳統美德、科普宣傳、脫貧攻堅等內容,成為傳播先進文化、涵養家風民俗、推進移風易俗和助力脫貧攻堅精神脫貧的「露天文化課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牆
「牆上這些提倡精神文明的畫很好,都是大白話,畫多字少,不僅容易記,還容易理解,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經常看到牆上的宣傳標語,都能給背誦下來了。這對小孩的思想發育不僅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還推動了崇尚文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關鍵還美觀了,看著舒服,提升了俺村的形象。」十河中心村群眾王偉看著精美文化牆表示。
道德模範文化牆
十河鎮宣傳委員劉學超介紹道:「我們鎮在建設十河中心村時,圍繞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生產實際,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相適應,整合建設中存在的空白房體、牆體資源,按照村主幹道整體不低於50%的比例,繪製成形式多樣的文化宣傳畫。一是美化人居環境、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莊內涵;二是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進一步滿足貧困戶和困難群眾的文化需求,堅定脫貧的信心;三是打造成政策宣傳、樹立新風、教育群眾、傳遞文明的有效載體。」
據了解,通過近幾年「文化牆」的薰陶,當下十河中心村呈現了人人講文明、家家樹新風的良好畫面,彰顯出美麗鄉村新形象,煥發出鄉村精神新風貌,深入推進鄉村精神文明生態建設進一步發展。
蒙城縣小澗鎮:鄉村彩繪文化牆 繪出文明新風尚
「厲害了,我的國」「我的夢,中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走進蒙城縣小澗鎮尖山村,一幅幅紅色的文化牆映入眼帘。尖山村位於小澗鎮尖山腳下,緊靠尖山雷達部隊。受紅色文化影響,每年都有很多青少年選擇進入部隊,報效國家。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設計製作各種以宣傳正能量為目的的文化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尖山村兩委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注重村民精神文明建設,利用一面面「會說話」的文化牆,使村民在美景中接受「露天教育」。
紅色宣傳文化牆
走進靈山村三裡井,乾淨整潔的文化禮堂廣場,規劃有序的綠化帶與飄揚的國旗相輝映,筆直的村村通公路,一排排整齊的房屋,一幅幅展示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文化牆出現在群眾眼前。讓人很難把髒亂差的貧困村與之產生關聯。隨著村莊環境的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村是貧困村,亂丟垃圾的情況經常發生。經過村裡不斷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如今村莊乾淨整潔,環境優美,村民的衛生意識增強了不少,亂扔垃圾的現象不見了,有些村民還利用空閒時間義務為村莊清掃路面。」
黨建文化牆
近年來,吳圩村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注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以文化教育為主導,以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為目的,利用農村文化牆,將社會主義價值觀、道德文化、環境衛生、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等知識,生動活潑地展現在村民面前。將以前的「標語牆」「塗鴉牆」「垃圾牆」「廣告牆」變成現在的「文明禮儀牆」「道德文化牆」「愛國守法牆」「實踐教育牆」。
「勤勞是福」文化牆
下一步,小澗鎮將繼續加強鄉鎮居民精神文化建設,提升鄉鎮整體文明水平,使文明之風更加深入人心,為全面構建小康社會,打造美麗、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不懈努力。(亳州文明網綜合 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