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鄉訊原創,作者:榕光】字輩,又俗稱「字沿」(英都腔的閩南語發音則讀為「字芸」),是指名字中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名字中帶有字輩,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禮制」,也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著名小說《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有寧國府除夕祭祖先賈家人在莊嚴肅穆的祭祀禮儀中按輩份站立並各司其職的詳細描寫:
「只見賈府諸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墊、守焚池。……」
這裡明白地寫著,在這次祭祀活動中,賈敬、賈赦倆兄弟是「文」字輩,擔任主祭、陪祭;賈珍、賈璉、賈琮、賈寶玉都是「玉」字輩,是賈赦或賈敬的兒子,擔任獻爵獻帛捧香等事項;接下來是「草」字輩,他們輩份最低,負責展開拜墊及準備焚化紙帛等事宜。按照輩份論次序排班待立,這就是論昭穆。
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宗族中體現輩份的「字輩」(字沿),就是昭穆制度的體現。有了字輩,長幼輩份一目了然,次序不會混亂。
據研究,最正式的字輩應該是起於唐代。據傳,韓姓的字輩就是唐代韓愈撰寫訂立的。
為了便於記憶和傳承,字輩大都編成詩歌體,詩中注入了對家族後輩興旺發達的期望和道德教化的內容,單讀是字,連讀是詩。所以字輩又被稱為「字輩詩」或「昭穆詩」。
翁山洪氏宗族的字輩是這樣的:
(命名次序)庭有啟承士弈世紹文光孝恭惟敦本詩禮永傳芳
(命字次序)德懋爾彥伯仲叔季才玉汝成公卿大夫昭茲來昆
這個字輩也是詩體的。命名次序是一首類似五言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庭有啟承士
弈世紹文光
孝恭惟敦本
詩禮永傳芳
大體意思是:家庭有繼往開來的人才,一代代把燦爛的文化之光接續下去,以孝道為本,詩禮之家永遠流芳。
命字次序則是一首類似四言的詩:
德懋爾彥
伯仲叔季
才玉汝成
公卿大夫
昭茲來昆
此詩古樸,用詞深奧,大體意思是:兄弟伯叔都是很有德行的,經過艱苦磨練才成為顯耀人物,他們的業績,影響著後來人。
為什麼我們的字輩還要有「命名」和「命字」的兩套次序呢?
原來,我國的古代,每個人不但有「名」,而且還有「字」。按規矩是,一個人誕生後就起名,成人後才有「字」。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名人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孔明」是他的字。
翁山洪氏的昭穆字輩,既有命名世次序,又有命字世次,且用詞精準,含義深遠,這充分體現了翁山洪氏宗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開清重臣洪承疇,他是「承」字輩,名承疇,我們可以從命名世次中的「承」字找到對應的命字世次是「彥」字。所以他字「彥演」。
字輩一般都用在名字之中間,如洪承疇的「承」字,彥演的「彥」字。但也有人名取單字的,如《紅樓夢》中的賈珍、賈璉等,即在偏旁中體現出來,他們都是「玉」字輩,所以「珍」字、「璉」字都帶有玉字偏旁。至於賈寶玉,他也是玉字輩,因他誕生時口中銜有一塊寶玉,人名也就叫「寶玉」,字輩中的「玉」字放在後面,這是特例。
翁山洪氏的昭穆字輩,是明嘉靖進士洪庭桂編撰的。
翁山洪氏自宋末元初肇基英都以後,四代單傳,至五世才分東西軒二派,至六世共支分十二房(東軒下傳八房,西軒下傳四房)。東二房八世洪宙,是個儒生,早年父親亡故,因家境貧困退隱山居務農,刻苦撫養五子俱各功名有成。這五個兒子分別命名為庭芳、庭實、庭桂、庭秀、庭蘭。翁山洪氏至六世自立堂號,傳至八世時人丁尚少,還沒有制訂昭穆,洪宙為他的兒子取名都帶有「庭」字,當時還不是輩份的字,僅僅是取其字義好,長子取名庭芳,有「滿庭芬芳」之義,後來又生了4個兒子,也就都用「庭」字起頭(這種例子直至現代還是有的。如陳忠實的著名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這個「孝」字並不是白家的字輩,只是取其「忠孝」的意思而已)。公元1538年,就是明朝嘉靖戊戌年,洪庭桂中了進士,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消息傳來,舉族歡騰,族議以「庭」字起頭,由洪庭桂來編撰制訂翁山洪氏昭穆字輩。洪庭桂不愧是翁山洪氏首科進士,他不但編撰了命名世次五言字輩詩,還編撰了命字世次的四言字輩詩。翁山洪氏宗族史的千載文明於此發軔。從第九世起,翁山洪氏有昭穆命名次序了。
從明代嘉靖年間啟用翁山洪氏昭穆命名世次,至今已將近500年了。從第九世起,至今又傳20世。洪庭桂編訂的20輩昭穆命名世次已經全部用完。翁山洪氏傳至九世時全族人口估計不過幾百人,而現在是海內外20多萬人的泱泱大族了。
泱泱大族,人丁眾多,昆仲出生有先後,婚娶早晚亦不同,各房份派下裔孫字輩參差不齊是正常現象。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印證了這種現象。
清末民初,英墟後店居住有西三房的一戶人家,女兒許配安溪縣厚垵謝家,洪謝兩家都是望族,門戶相當。洪氏姑娘晚年生子,周歲慶賀做得特別排場。娘家老嶽父親自出馬去為女婿道賀,並在廚房幫忙操勞。待即將開宴時,老親翁身上還繫著廚房的腰巾,就這麼坐上首席(俗稱「大位」),那天謝家廳堂上坐的都是名門顯貴,對這位有點衣冠不整的老者慨然坐上「大位」頗有藐視之意,有人甚至上前問你是何人敢坐此位,只聽見這老親翁高聲回答:「堂兄鴻博,胞侄萬餘。大家說說,我能不能坐此位置啊?」一時舉座茫然。此時在下廳的女婿趕快上來告訴各位宗親:「這是在下的泰山老丈人洪先生啊!」大家才賠禮道歉,重新客套讓座。原來,這位西三房的老者是「世」字輩,是當時翁山洪氏最高輩份的長者,他與乾隆年間高中博學鴻詞科進士的洪世澤是同輩,說「堂兄鴻博」並無誇張,而當時翁山洪氏已有一萬多人口,無論男女輩份都比他低,說他有胞侄一萬多人也是當之無愧的。據傳說,當時英都字輩最低是「惟」字輩,整整差了六代,即所謂翁山洪氏大家族「七代人相處」。這麼有趣的故事,是只有論昭穆輩份才會產生的。這也體現了翁山洪氏家族人丁眾多的一種繁榮現象。
而時至今天,目前居住在英都的翁山洪氏族人,據調查最高輩份是「孝」字輩,最低的輩份是「芳」字輩,整整十代人相處,堪稱奇蹟。
1984年春,旅居新加坡的英都華僑倡議,鑑於原編翁山洪氏字輩即將用完,續編昭穆已成當務之急。當時系改革開放之初,族中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士成立有「南英校董會」,這是一個以發動社會力量支持校址設在英都的南安縣第三中學辦學的社團組織,成員中不乏鄉中長老及文化界人士,受命續編洪氏昭穆。當年四月發函向海內外宗親徵稿,計得各方投稿20多份,歷三次討論集思廣益修改定稿,新編昭穆同樣編有命名世次和命字世次兩個部份,經討論表決通過後,又經取得新加坡、印尼英都華僑社團審議表決通過,復函表示同意。1992年,續編昭穆收錄入洪瑞生主編的《翁山譜志》上冊,正式公布使用。
續編的翁山洪氏昭穆字輩如下:
(命名世次)振興崇祖志俊傑繼華章智勇樹偉業家國福澤長
(命字世次)翁山恆昌敬賢樂群明哲濟民翰苑達倫衍慶常春
續編的昭穆沿襲了原編昭穆的格式,命名世次連讀是一首五言詩,命字世次連讀是一首四言詩。所用的字沒有與原編昭穆命名、命字重複,還注意迴避一世至五世歷世先祖的名、諱、字、號,立意則突出繼往開來,智勇創業,既有傳統文化,又彰顯時代精神。新加坡華僑社團的復函稱讚該續編昭穆「無懈可擊」,「與原有昭穆相得益彰」。
由於種種原因,世人對論昭穆排輩份已經逐暫陌生,當代年輕人尤其明顯。了解一些字輩的知識,繼承昭穆字輩命名制度,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倡導尊親敬老,友弟恭兄,是大有好處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昭穆字輩的命名制度,依然煥發著文明之光。
【英都鄉訊特別提示:本文是民俗文化專家榕光老師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原創作品,如蒙轉載或引用務必註明出處】